提升学生问题表征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2021-07-01 03:24伯海英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4
生物学通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图解光合作用关键

伯海英 (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福建厦门 361004)

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素养中的核心能力,必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有意义的学习离不开问题解决,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关键信息,并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等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其高阶思维,实现深度学习。然而,当前初中生物学教学囿于低阶认知目标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有些教师认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真实的问题情境过于复杂,因此,对情境过度抽简精炼,或由教师对情境进行详析,以一种“简化”方式教给学生。实际上,少了“问题表征”环节,对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十分不利。问题表征不到位已然成为初中学生解决生物学问题的瓶颈,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对改善学生问题表征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

1 对问题表征能力的基本认识

美国心理学家西蒙认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需要解决的问题起始状态是A,目标状态是B,且A→B 的路径未知或不够清晰时,产生的认知冲突状态就是“问题”;解决问题需运用知识、方法、策略等将已知信息进行转化,打通A 到B 的通路,问题表征是解决问题的第1 步[1]。问题表征是学生将情境信息与自身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图式等相结合,分析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目标状态),有哪些条件或限制(起始状态),需哪些相关知识和方法(路径)等。即问题表征是学生对具体的问题信息进行感知提取、理解内化、转换表达的认知过程,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效率。笔者在课堂观察和学生访谈中发现,不少学生无法解决问题不是因为知识缺失,而是因为看不懂题意、错失关键信息或理解偏差。

观察和访谈的研究表明,学生表征初中生物学相关问题时,主要受问题情境、知识理解和结构化程度及思维能力和方式的影响。问题情境即呈现问题的方式。学生对问题情境的熟悉程度,以及在同类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能,直接影响其问题表征。在同等问题难度下,呈现问题情境的方式越新颖,学生问题表征费时越多,不完整表征的可能性越大;在相同新情境下,知识丰富且结构化程度较高的学生,更容易捕捉关键信息,准确关联相关知识,快速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表征。

2 初中生物学问题表征常用方法及应用

为了方便讨论,将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2 类,一类是课堂学习任务,另一类是应用知识解题。课堂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需合作并展开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知识解题,更多倾向于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这2 类问题需要的问题表征方法既有共性,也有不同。

2.1 标注关键信息 这是解题最常见的策略之一,主要指向学生的字面表征,要求学生捕捉并理解问题中的关键词句。教师经常强调在解题时应标注关键信息,但很少概括哪些是关键信息。实际上,学生真正困惑的是“哪些是关键信息?”关键信息是指题目情境中与答题有关的信息,选择题往往涉及具体生物、约束条件、图注信息、问题落点等;非选择题中信息更丰富,以科学探究类试题为例,往往涉及研究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变量、研究步骤、实验结果图表等。

例1,黄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胚根发育成幼根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 )。

A.胚芽 B.胚根 C.胚乳 D.子叶

例1 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起始条件是“黄豆种子”“胚根发育成幼根需要营养物质”;要解决的问题是“营养物质来自哪里?”学生正确表征问题时需进行如下转换:①黄豆是双子叶植物;②黄豆种子的营养主要储存在子叶中;③胚根发育成幼根发生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其中,关键信息是“黄豆是双子叶植物”,一旦误判就可能错答。

不同水平学生的字面表征能力有显著差异,教师指导策略应有不同。尤其是文字量较大的非选择题,对于优秀学生来说,可在首次快速浏览题目时做一部分标注,再结合设问补充、确定关键信息;对于学习水平中等或较低的学生,应先通读题干,了解概要,再从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阅读和标注,甚至还需多次阅读才能有效定位。研究表明,学生的字面表征能力与其阅读能力相辅相成[2]。教师应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学生科学阅读的能力,使其掌握标注信息的方法,提升问题表征的速度和准确性。

不同的试题呈现方式及标注关键信息的策略不尽相同。例2 以图解形式呈现资料,信息量较大。在快速通读、大致了解内容后,应通过设问反向阅读,才能有针对性地标注有效关键词。

例2(2020 年福建省生物学中考第29 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史。阅读资料(图1)并回答(问题略)。

图1 2020年福建省生物学中考第29题图

2.2 运用图解分析 学生用图解理解问题的方式即图解表征。在课堂学习和解题中均可运用图解进行问题表征。较常用的概念图、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建立与解决问题有关的概念、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一般来说,学生绘制的图解越丰富概念表征的水平越高。

例3 是在复习课中设计的一个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综合所学知识为菜农提高大棚番茄产量提出建议。学生在问题表征时,首先,要明确问题的起始状态是在“温室大棚”种植番茄,目标状态是“提高产量”;其次,在符合起始状态条件下,围绕提高产量这一目标分析相关因素。多数学生能联想到“提高光合作用强度”,部分学生能联想到“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其他因素则很容易被忽略。

例3,菜农李伯伯在温室大棚中种植番茄,如何提高番茄产量?请结合所学知识为李伯伯提几点合理建议。

本例中,学生对于“提高产量”问题的认识是笼统、模糊的,经小组讨论逐渐完善图解(图2),将该主问题分解为提高光合作用强度、降低呼吸作用强度、选择优良品种、合理施肥、防控病虫害、松土及防涝等子问题,激活与子问题相关的知识经验,并针对每个子问题提出具体措施。可见,图解表征有助于学生激发思维、拓展角度,问题表征越清晰、准确,越有利于解决问题。

图2 提高大棚番茄产量的分析图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示范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图解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视化,帮助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例如,在表征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时运用简易遗传图解;在表征不同类群生物特征时使用韦恩图;在分析生物分类时采用二分法图解等。教师还可通过分析学生所表征的图解,掌握学生思维困难的节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图解表征能力。

例4,农业部门在玉米产区推广“粮改饲”,将全株青贮玉米制成饲料,解决粮食玉米供过于求和优质饲料不足的问题,并有效控制焚烧玉米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请从环境保护和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青贮玉米作为饲料提供给牛、羊的好处。

例4 中,题干从环保角度提供了直接信息,学生比较容易作答。物质循环角度的问题表征如图3 所示。

图3 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青贮玉米饲料

通过图解可知,自然状态下,玉米长久堆放可被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实现物质循环;如果被牛、羊取食、消化,可促进物质循环;同时,玉米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物质和能量,部分进入牛、羊的体内,物质和能量被再次利用。这样,从物质循环的角度至少可分析得出2 个好处:①促进物质循环;②提高能量利用率,使能量流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上述图解中,表征困难的学生往往容易缺失其中一条或数条,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征有针对性地指导。

2.3 使用数学符号 将情境信息转化为数学符号或公式以理解问题的方式,称为数学表征,常用于实验情境的题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转化,学生理解问题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5(2018 年福建省生物学中考第25 题改编),将某植物分别置于温度为20℃和25℃的密闭环境中,均先持续光照12 h 后,测得光照下密闭环境中二氧化碳(CO2)的减少量;然后黑暗处理12 h 后,测得黑暗时密闭环境中CO2的增加量,实验结果如表1。

表1 实验数据记录表

请回答:

1)光照12 h 后,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CO2总量较大的是 组。

2)24 h 后,植物积累有机物较多的是 组。

本题的情境较为复杂,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进行问题表征:①将表格中“光照12 h CO2的减少量”设为M,“黑暗12 h CO2的增加量”设为N,根据题意,明确M、N都是实际测得的值。②假设光合作用12 h 消耗的CO2总量为X,呼吸作用12 h 产生的CO2总量为Y。默认24 h 植物呼吸强度不变,则根据题意,Y=N,X=M+Y=M+N。

第1 小题问“光照12 h 后,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CO2总量”,即X,所以应比较“M+N”的值,答案为乙组。第2 小题问“24 h 有机物积累”,即“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总量-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总量”,可转化为CO2的变化分析,即“光合作用消耗的CO2总量-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总量”,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总量为M+N,24 h 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总量为2 倍的N,因此,第2 小题应比较“M+N-2N”,即“M-N”,答案为甲组。

将题目信息转化为数学符号,结合生物学概念原理,能较清晰地表征问题的已知条件及限制因素,例如,将本题的时间、光照等因素,建立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正确逻辑关系,使问题得以解决。

初中生物学探究类题目往往涉及较复杂的信息,可结合图解和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图解用于分析题干中原理、步骤等关键信息,数学符号用于分析实验结果,除了以数学符号代表外,还可采用直方图、曲线图、饼图等形式,使数据表征直观化。

2.4 编制信息分析表 学生接触到一个新问题情境时,首先要界定问题,分析已知和需要知道的信息,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例6 是一项课堂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论证自己的观点。为此,学生需要调动已有的知识、方法,通过绘制问题表征图解形成思路(表2)。

表2 实验设计思路分析

例6,二氧化碳是否为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观点。

教师可通过不完全示范、巡视指导等帮助学生深度、全面分析。所谓不完全示范,就是在分析表中提供部分分析角度和信息,说明其用意,以便学生模仿完成其他部分。此外,在巡视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启发性、激励性语言加以引导,例如,“我们已学习的……与此是否有相似之处?”“如果想要……应该先知道什么?”“这个方法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等,为正确表征问题予以必要的支持。

总之,教师应重视通过具体方法引领,加强对学生问题表征能力的训练,并将这种训练持续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问题表征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只有在日常学习中经常面临解决问题的需求,不断亲历问题表征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提升解决新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猜你喜欢
图解光合作用关键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
高考考好是关键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
家居布艺的光合作用
例析净光合作用相关题型解题中的信息提取错误与矫正
图解天下
爱上光合作用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