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诊断胃间质瘤的对比分析

2021-07-01 06:39王小凤谢卡飞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9期
关键词:胃壁囊性符合率

王小凤,谢卡飞,叶 梅,庄 磊

(广东祈福医院超声科 广东 广州 511495)

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其简便无创、分辨率高的特点,对胃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帮助;CT平扫及增强作为一种定位及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也有其独特的诊断价值。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在胃间质瘤的诊断符合率,以归纳总结胃间质瘤检诊的最佳优选程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对本院2017年3月—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胃间质瘤的16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1)手术后进行了病理确诊;(2)医学影像资料(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完整;(3)没有意识障碍或者精神方面疾病。排除标准:(1)合并胃部其他疾病;(2)合并心脑血管或肝、肾功能异常等严重原发疾病。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5.51±8.16)岁。

1.2 方法

16名患者均同时接受彩色多普勒、CT两项检查,并且依据这两项检查对肿瘤位置、大小、来源、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的判断结果。CT检查:患者禁食禁饮8 h,平扫后,经肘静脉注射80~100 mL碘普罗胺注射液(300 mgl/mL), 30 s后进行动脉期扫描,60 s后开始扫描静脉期。CT机为飞利浦64排螺旋CT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0 mAs,层距、层厚均为5 mm。扫描后将原始数据重建,将重建图像传送工作站,对患者的病灶进行多平面重建。然后由数名高年资医生进行集体阅片,对病变的位置及性质进行诊断,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器选用迈瑞DC 7彩色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 MHz。患者空腹饮水之后,对其腹部作纵切、横切以及斜切等切面探查,全面观察胃底、胃体以及胃窦部。对病灶区域进行重点扫查。明确病灶部位后,测量其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其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周边是否有淋巴结肿大等,随后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观察病灶以及周边组织血流情况。

回顾16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CT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手术记录、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描述,进行χ²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组16胃间质瘤患者均为单发,良性7例,恶性8例,交界性1例。良性者大小约1.7~5.5 cm;交界性直径大小约4.5 cm;恶性者大小约2.8~14.9 cm。

CT平扫肿块直径<5 cm者7例,肿块直径>5 cm者9例。肿瘤内密度均匀,肿瘤轮廓清晰,呈类圆形5例,未侵犯邻近器官与结构,增强扫描中等或明显强化,静脉期达峰值。肿瘤内部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出现高、等、低混杂密度,呈分叶状者11例,胃壁局部不规则增厚,肿瘤边界不清,与邻近组织器官相连,其中1例伴周围淋巴结转移,1例出现肿瘤坏死后继发感染,形成脓肿。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图1)。

图1 左中上腹巨大囊实性占位,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

CT值增加19~92 Hu,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显著,其内坏死液化区始终无强化。

2.2 彩色多普勒超声肿块直径<5 cm者5例,肿块直径>5 cm者11例(其中1例可见静脉韧带增厚)。病灶呈椭圆形或类圆形,包膜完整,内为较均匀低回声者6例,其内血流稀疏;病灶呈分叶状或不规则状,边界不清者10例,内部为不均匀低回声,可见散点状、斑片状高回声,或不规则无回声液性暗区(图2)。

图2 胃间质瘤病灶内的不规则无回声液性暗区

其中1例以囊性为主的病变囊壁较厚,内见少许分隔,内见点状、片絮状低回声。CDFI显示肿瘤实性部分血流较丰富。

2.3 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肿瘤位置、大小、来源、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的诊断符合率,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检测各指标符合率比较[n(%)]

3 讨论

胃间质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是起源于胃间质干细胞的独立性肿瘤[1]。出现于Cajal间质细胞(ICC)或普通细胞的前体,两者都表达Ⅲ型酪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CD117)或相关的酪氨酸激酶受体的突变可能促进胃间质瘤生长和最终肿瘤形成。

胃间质瘤为胃非上皮性、非肌源性、非神经源性及非淋巴性肿瘤,由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可分为神经方向分化型、平滑肌细胞分化型、双向分化型及缺乏分化型四个亚型。病理上根据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的比例又可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病理上可见排列形式多样,常见的有交叉束状、弥漫片状排列,也可出现栅栏状、花瓣样、血管外皮瘤样等,胃间质可出现明显的出血或囊性变。对于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通常表达CD117、CD34、DOG1阳性[2]。

胃间质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50~60岁多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整体发病率约10~20/10万。临床表现因肿瘤发生的部位及大小而异,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和肿块、消化道出血、体重下降、贫血等症状,也可见发热、盗汗、吞咽困难,或可出现急腹症,如消化道梗阻、穿孔或破裂及腹膜炎等。20%的胃间质瘤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多在体检情况下发现。间质瘤以恶性多见,易发生血行和广泛种植转移。主要转移部位是肝脏和腹腔(包括肠系膜和网膜),淋巴结、肺、骨转移较少见。但良性胃间质瘤也有恶性潜能。很多时候只有当肿瘤较大时才出现临床症状,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3]。当病变进展至一定程度,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4]。

根据胃间质瘤影像表现将其分为三类:经典型间质瘤、囊性间质瘤、壁厚型间质瘤。经典型表现为实行肿块,局部可有囊变、坏死,即使较大的肿块,对周围组织的浸润也相对较轻。囊性间质瘤表现为囊性成分为主(囊性成分>75%)。壁增厚型间质瘤表现为以胃壁增厚为主。原发的囊性间质瘤,薄壁,内壁光滑,囊性成分为主,预后好。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时,肿瘤生长速度快,血流供应不足,发生液化坏死,该类病灶囊壁一般较厚,内壁不光整,预后差,术后需要接受靶向治疗。胃间质瘤转移至肝、胰腺也可表现囊性病变。壁厚型间质瘤分胃壁真性增厚和假性增厚。主要表现为明显液化坏死的肿块破坏胃壁黏膜层,与胃腔明显相通,坏死物排出及胃内容物的进入,形成一个假性扩张的厚壁囊腔。

胃的解剖位置相对固定,通过饮水使胃腔充盈,超声可清晰地显示胃壁的各层结构及肿块与胃壁的关系,且超声因其无创、简便等优点,是胃间质瘤诊断的首选方法,对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周边情况、血流分布等情况可以进行详细观察及准确测量,从而为尽早检查出胃间质瘤提供依据。本研究超声诊断胃间质瘤的位置符合率和大小符合率较高,分别为87.50%(14/16)和81.25%(13/16);肿瘤来源符合率/与周围组织关系符合率较低,分别为31.25%(5/16)和37.50%(6/16)。CT诊断胃间质瘤的位置符合率和大小符合率均略高于超声,分别为93.75%(15/16)和87.50%(14/16);肿瘤来源符合率/与周围组织关系符合率明显高于超声,分别为68.75%(11/16)和68.75%(11/16)。研究结果表明在胃间质瘤的位置及大小判定方面,超声和CT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胃间质瘤病理定性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判定方面,超声显著低于CT(P<0.05)。分析原因,由于胃间质瘤一般体积较大,呈等回声,无明显特异性,加之胃体前壁、胃底部病灶易受气体干扰,周围组织被推挤移位,超声发现体积较小的病灶及判定肿块来源于哪个脏器困难较大,因此定性诊断明显不如CT,在判定周围组织转移方面也不如CT增强。因此当肿瘤较大或浸润周围脏器时,超声定位仍有困难,当超声如发现上腹部肿块且怀疑来源于胃者,应尽可能嘱其饮水充盈胃腔,并多角度、多切面观察肿块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近年来助显剂的推广使用,不仅可以更清晰胃壁层次,还可判断间质瘤来源,通过对病灶图像局部放大后,可接近超声内镜的显像效果,分析肿瘤大小、溃疡、内部液化等特征可初步评估病灶恶性潜能[5]。且超声安全无创无放射性,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对于不耐受射线或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仍具有一定优势。

Ghanem[6]等认为CT的医学影像图会随着胃间质瘤大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小的病灶多表现为密度均匀的圆形或类圆形病灶,而病灶较大时则多呈不规则的分叶状,密度不均匀,中心为小片或大片状低密度区,增强之后呈现出不均匀强化。CT可清晰显示出肿块的大小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还可以观察向其他部位转移的病灶,有利于对肿瘤早期进行准确诊断和界定分期。与此同时,CT灌注成像可辅助观察病灶的血供情况及血流动力变化,对于肿瘤的良、恶性的判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意义。所以CT可对肿瘤精确定位,对术前评价和确定胃间质瘤病灶的解剖学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超声因其无创、简便、价廉等优点仍然是诊断胃间质瘤的首选手段,建议超声发现病灶后再进行CT增强检查,凭借CT良好的空间分辨能力和组织灌注显示能力,可进一步对病灶进行定性诊断和周围组织是否转移进行准确判定。彩色超声多普勒与CT相互配合,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弥补不足,进而提高胃间质瘤早期诊断的准确率,让胃间质瘤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这对该疾病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胃壁囊性符合率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双能CT迭代重建技术联合虚拟平扫对胃壁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CT与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空腹
囊性肾癌组织p73、p53和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囊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一例
腺样囊性癌细胞雪旺细胞化在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
胃真的会被撑大吗
胃壁增厚的CT研究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