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

2021-07-05 17:07胡红梅
健康之家 2021年13期
关键词:循证护理护理效果并发症

胡红梅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9年2月~2021年4月作为研究时间,从老年糖尿病患者中选取40例纳入研究,将患者双盲法分成循证组、常规组。循证组采用循证护理,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心理需求满足度。结果:循证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组对比明显更低(P < 0.05) ,循证组心理需求满足度与常规组对比明显更高(P < 0.05) 。护理前,循证组血糖水平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护理后,循证组血糖水平对比常规组明显更低(P < 0.05) 。结论: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能够使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糖尿病;循证护理;护理效果;并发症

糖尿病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一般由于患者机体胰岛素功能低下以及胰岛素无法有效分泌导致,大部分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老年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1]。临床除采取有效饮食干预、运动疗法、降糖药物治疗等,有效的临床护理能够为患者实现全方位治疗辅助。循证护理为受到循证医学的影响及发展为主要特征,将临床经验作为护理依据的护理模式,可有效实现科学现代化护理模式转变[2]。为积极探究循证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东营汽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进一步探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9年2月~2021年4月东营汽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中选取40例,纳入标准:患者及家属能够配合研究,无精神异常及严重感染性疾病;排除标准:存在心肾功能障碍。双盲方式进行分组,常规组患者年龄最小66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74.84±0.06) 岁;男8例,女12例。循证组患者年龄最小为67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74.79±0.12) 岁;男9例,女11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 > 0.05。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给予降糖药物治疗,并结合常规健康宣教及护理。

循证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1) 循证问题:对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主要包含患者的文化程度、病情、家庭状况、工作以及对疾病的认知情况、精神状态、糖尿病饮食了解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引发的主要原因进行进一步探究,其中发现,这些问题主要为并发症、用药、饮食、心理、保健运动。(2) 循证支持:针对上述问题实现文献关键词检索,通过相关文献及杂志进行查询,并依据患者的临床个体情况进行分析,针对证据的可操作性及真实性进行确定,并结合临床实践急寻找问题,对患者的个体化需求进行有效了解,为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计划制定。(3)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由于糖尿病病程相对较长,患者容易产生较多并发症,同时,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物实现血糖水平控制,护理人员应注重对患者的情绪变化进行观察,通过与家属进行積极沟通,对患者的疾病认知以及心理状态进行充分了解,实施针对性护理,首先应实施糖尿病相关知识进行全方位讲解,主要包含药物治疗、疾病病因、常见不良反应以及临床主要预防举措等,使患者能够提高疾病认知及自身注意实践认知水平,对于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日常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及交流,有效缓解其恐惧、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护理过程中应保持态度温和。操作缓慢、轻柔,使患者负性心理减轻,同时,全面提高护理依从性,针对疗效不佳的患者应加强规范,实施多方位治疗手段制定,使患者治疗信心提高。(4) 饮食护理:应对于患者日常的饮食习惯注重了解,根据患者身高、体重、病情、劳动强度等实施个体化饮食方案制定,并实现进食时间及进食量合理安排,日常保持清淡饮食,对于总热量进行控制,实现荤素搭配。日常对于高蛋白进行合理摄入,可利用高维生素饮食、高纤维素饮食等预防便秘,避免实施高食物大量摄入,叮嘱患者戒烟、戒酒,并对于进食定时定量。(5) 运动护理:对于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及了解,针对患者个人爱好,运动结合患者身体情况、年龄,实施针对性运动计划制定,使患者能够适当运动,全面提高血糖消耗以及内分泌系统调节,使其对于胰岛素的用量减少,同时,应叮嘱患者日常避免空腹,随身实施糖果佩带,预防低血糖产生。(6) 用药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对于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有效了解,针对患者的用药过程中,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举措,指导患者能够认识正确、规范服药,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意义,避免擅自进行药物剂量增加,应指导患者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剂量,避免胰岛素过量注射。

1.3 观察指标

观察研究护理指标: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心理需求满足度。

心理需求满足程度:对于患者进行疑问解答,针对患者的心理负担疏导、疑问解答进行判断。优为患者无疑问,心态积极;良为患者有部分疑问,存在轻微焦虑;差为患者具备较多疑问未得到积极解释。心理需求满足度 = (总数﹣差例数) /总例数×100 %。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循证组、常规组患者心理需求满足度对比

循证组患者心理需求满足度相比常规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2.2 循证组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循证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常规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2。

2.3 循证组、常规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对比

护理前,循证组、常规组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明显较高(P > 0.05) ;护理后,循证组、常规组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均降低,循证组指标更低(P < 0.05) 。见表3。

3 讨论

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病率逐年上升,针对此类患者有效治疗与护理为临床社会重点关注的焦点。临床上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除基本治疗外,还需要进行饮食控制、健康宣教、自我检测、运动疗法等,这一系列措施均与临床护理存在密切联系[3]。因此,应针对患者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对临床护理效果提升具备重要意义。循证护理能够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有效发展,属于新型护理模式,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利用最适宜、最有价值的护理研究作为依据,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个人技能及患者自身情况、价值观等,实施完整化的循证护理方案制定,使患者个人愿望及实际需求得到满足,确保获得最佳护理效果[4~5]。

本研究结果显示,循证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 < 0.05) ,循证组心理需求满足度相比常规组更高(P < 0.05) ,护理前循证组血糖水平对比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护理后循证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P < 0.05) 。因此,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能够有效降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属于临床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的护理手段。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能够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实现血糖控制,提高心理需求满足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万宝珍,徐雪梅,汤惠霞,等.延伸护理在内科慢性病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30):155-156.

[2]顾竞春,李勤,顾怡勤.社区脑卒中患者生活状况横断面调查[J].上海医药,2018,39(12):57-60.

[3]李娟,周兰姝.慢性疾病轨迹模式及其在脑卒中患者照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35(8):35-38.

[4]韩宁.慢性病社区综合性康复规范化管理的研究进展[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12):1855-1857.

[5]杨钧勇,陈俊,郭松涛,等.慢性病管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7,32(1):53-55.

猜你喜欢
循证护理护理效果并发症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