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膜移植术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比较

2021-07-09 03:41史静迪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移植术

王 润, 赵 莲, 马 可, 史静迪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 1.眼科, 2.消化内科, 江苏 无锡, 214044)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的一种角结膜变性疾病,患者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增生形成翼状胬肉,胬肉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影响视力[1]。目前,翼状胬肉的主要治疗措施为手术切除,但术后复发率较高。相关资料[2-3]显示,单纯翼状胬肉手术治疗后复发可造成眼表结构及功能损伤,故探索能够减少复发的翼状胬肉手术切除方法十分重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羊膜移植术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逐渐被应用于翼状胬肉手术治疗中[4-6], 但关于羊膜移植术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美容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较少见。本研究比较了羊膜移植术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应用于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84例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纳入标准: ① 单眼首次行翼状胬肉手术治疗者; ② 年龄≥18岁者; ③ 屈光间质清晰者; ④ 自愿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 近3个月内存在活动性炎症,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眼科药物治疗者; ② 合并恶性肿瘤、严重内分泌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者; ③ 伴有眼外伤、青光眼等眼部疾病者; ④ 既往有药物滥用史者; ⑤ 不符合本研究手术指征者; ⑥严重感染、出血者; ⑦ 翼状胬肉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者; ⑧ 有眼部手术史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 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术前常规进行视力、裂隙灯、眼底、眼压等检查,于显微镜(拓普康手术显微镜OMS-800)下进行手术操作,并给予患者表面麻醉联合局部麻醉。首先以开睑器开睑,沿翼状胬肉颈部上、下缘切开球结膜,离断胬肉颈部,自头部向体部钝性分离,彻底切除胬肉及病变组织; 巩膜隧道刀轻轻刮平角膜创面,保证创面平整光滑,巩膜表面进行烧灼止血,术中注意保护内直肌; 在患者自体同侧(或对侧眼)上方角膜缘处取一植片,所取组织需不超过1/3角膜缘上皮,但大于移植区,将其覆盖于巩膜暴露区,保证供区角膜缘和缺损角膜缘对合; 术毕以10-0尼龙线缝合,对植片所附结膜、自体结膜残缘连续缝合。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典必殊,比利时S.A.Alcon Couvreur N.V.公司)滴眼治疗, 3~4次/d, 持续4周,术后4周拆线。

1.3 观察指标

① 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情况: 2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实施电脑验光、视网膜检影验光、主觉验光、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等措施,统计并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时的视力、屈光度情况。② 创面愈合时间。③ 手术安全性: 观察并比较2组术后1个月内创面愈合不良、睑球粘连、浅层点状角膜发生情况。④ 美容效果: 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并比较2组治愈、显效、复发情况。治疗后,患者结膜无充血、无瘢痕增生,角膜透明或残留薄翳,角膜面光滑,记为治愈; 治疗后,患者结膜轻度充血、瘢痕形成,角膜创面基本修复且无新生血管,记为显效; 治疗后,患者结膜充血、增生,纤维血管组织形成,角膜面出现胬肉组织,角膜创面有新生血管,记为复发。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情况比较

术后1周、1个月时,2组视力均高于术前,屈光度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个月时, 2组视力、屈光度与术后1周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时,2组间视力、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情况比较

2.2 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7.81±1.24)d, 长于对照组的(6.02±1.05)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4 美容效果比较

对照组中,痊愈35例(83.33%)、显效6例(14.29%)、复发1例(2.38%); 观察组中,痊愈32例(76.19%)、显效4例(9.52%)、复发6例(14.29%)。观察组的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痊愈率、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退行性疾病,紫外线、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失衡、免疫紊乱、遗传基因、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7-8]。疾病初期,患者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干眼症、灼伤、发痒等情况,随着病变向光学区域的增长,翼状胬肉组织增大,视力受到损害,此时需进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治疗,其术后复发情况是临床关注的焦点[9]。机体角膜表面、结膜下残存的翼状胬肉组织是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复发患者再次进行手术治疗时剥离难度大,且易造成反复眼部炎症反应,因此需改进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方法。

本研究发现,2组术后1周、1个月时的视力均较治疗前升高,屈光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前后2组间视力、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长于对照组,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羊膜移植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均为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可促患者进视力恢复,改善角膜屈光状态,但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促进创面愈合,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

角膜上皮由角膜缘干细胞维持,干细胞主要位于角膜缘的角膜周围组织的基底上皮层中,角膜缘干细胞的丧失会导致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造成严重视力障碍。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具备细胞新陈代谢、组织再生功能,不断增殖,生成终末分化细胞,用于补充脱落的角膜上皮,达到维持眼表平衡的效果,建立眼表良好的生物学微环境,可使创面修复更快[10]。此外,机体干细胞在组织创伤时可发挥应激性增生功能,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向患者缺损区供给干细胞,使角膜上皮细胞快速生长,促进创面愈合,防止结膜血管进入缺损区,同时完整的角膜缘可作为天然屏障,防止结膜入侵,减少眼表瘢痕组织的形成,最终降低术后翼状胬肉复发风险[11-12]。羊膜移植术是一种异体来源的翼状胬肉治疗手段,羊膜可使患者维持正常上皮表型,抑制成纤维细胞分化,抗纤维化和新生血管生成,从而促进患者视力恢复,改善角膜屈光状态[13-14]。移植羊膜具有一定厚度,又因来源于异体,术后免疫排斥可能性大,需要机体自身大量健康结膜支撑,翼状胬肉术后易复发,影响美学效果。本研究手术注意点如下: ① 为预防角膜功能失代偿,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取材范围应不超过全角膜缘的1/3; ② 为防止术后发生假性胬肉,不可过深获取角膜缘; ③ 为防止羊膜植片溶解,羊膜移植时巩膜裸露区应彻底止血,紧贴创面不移位。

综上所述,羊膜移植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均为翼状胬肉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可促进患者视力恢复,改善角膜屈光状态,但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更好地促进创面愈合,并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获得更满意的美容效果。但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且样本量较小,故后续还应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研究,以进一步验证该结论。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移植术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围手术期难治性冠状动脉痉挛临床分析
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
翼状胬肉切除伴自体结膜移植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
眼翼状胬肉治疗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