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也是生产力

2021-07-12 04:33杨旭民
新西部 2021年5期
关键词:安塞生产性泥塑

杨旭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不同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保护,不是因为好看,而是因为其文化价值。近年来,在政府部门和市场推动下,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显现出良性发展态势,不少非遗项目通过生产性保护走出深闺,对接市场,迎来新生。

从1988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民间绘画之乡”开始,安塞先后又被授予了“剪纸之乡”“腰鼓之乡”“民歌之乡”和“曲艺之乡”,成为了全国少有、陕西惟一的“五乡”之县。如今,安塞的这些民间技艺都已经成为国家级或者省市级的非遗保护项目,而且成為生产性保护的成功范例。

有着三千年悠久历史的凤翔泥塑,走向世界却只有短短三十余年,这离不开胡新明的大力推广。他坚持创新与市场两条腿走路,创新让传统泥塑拥有了活力,市场赋予古老泥塑新的生命。

每年有一大半时间,宁强绣娘王小琴都是在旅途中度过的,她要将宁强的羌族刺绣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她说,“我一定要把祖辈留下的羌绣技艺保护传承发展好,让更多的人了解羌文化,让我们宁强的羌族刺绣造福一方。”

调查发现,陕西通过非遗传承人培训、文创开发、非遗市集乡集打造等,聚合区域内非遗资源力量,推进优秀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与创新,探索“非遗+”文旅全方位发展模式,共建新时代非遗文化发展空间,努力做到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真正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显而易见,非遗不能独守深闺、孤芳自赏,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要有赖以生存的支撑,要通过市场的流通获得利益,通过生产性保护获得更大生命力,并反过来支撑非遗的传承。在这方面,陕西的非遗传承人以及相关组织所做的大量工作,是值得称道的!

猜你喜欢
安塞生产性泥塑
民间美术——泥塑
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与传承发展探究
在黄土地上飞扬的安塞腰鼓
宋志浩作品赏析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泥塑作业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亟需优化
drum dance in ansai 安塞腰肢舞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