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环醇联合异甘草酸镁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肝硬化程度的影响

2021-07-15 03:33梁学龙
华夏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双环甘草酸代偿

梁学龙

(杞县人民医院肝病科,河南 杞县 475200)

肝硬化早期症状不明显,肝脏的代偿功能仍能发挥作用,但随着长期病情发展会逐渐出现肝腹水、肝硬化、门脉压增高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及生命[1]。肝硬化在临床上属于肝脏疾病的晚期,通过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液中纤维化指标发现,患者肝部组织已经出现弥漫性纤维化。临床常釆用异甘草酸镁治疗肝硬化,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肝纤维化程度[2-3]。本研究旨在探讨双环醇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纤维化程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25~74岁,平均(47.35±8.83)岁。观察组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24~75岁,平均(46.87±9.2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根据《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4]确诊为失代偿期肝硬化者。②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合并肝硬化并发症者。②确诊恶性肿瘤者。③入院前使用过大量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提供基础的保肝及对症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异甘草酸镁(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942,规格:10 ml∶50 mg),150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双环醇(北京协和药厂,国药准字:H20051712)治疗,50 mg/次,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

1.4 观察指标

治疗14 d后,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中各项指标。肝功能指标:血清总胆红素(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纤维化指标:层粘连蛋白(LN)、前白蛋白(PA)。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

2.2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ALT、AST、TB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PA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LN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3 讨论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肝部疾病,该病在前期无明显症状,当患者感到不适时就诊已基本发展到失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肝部组织已逐步纤维化(弥漫性增生),并出现黄疸、肝腹水、肝腹水合并腹膜炎等症状,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以及面色萎黄等症状。另外,肝硬化还会导致多系统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以及肝性脑病等,甚至导致并发症死亡[5-6]。因此,肝部疾病应尽早防治,临床上有效的保肝治疗对改善肝纤维化程度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及PA水平高于对照组,且肝功能指标及LN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双环醇联合异甘草酸镁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减轻肝硬化程度。异甘草酸镁是临床上常用的保肝药物,主要成分为高纯度18-α异构体甘草酸,具有较好的抗纤维化、消炎、抗氧化等作用。李小鹏等[7]通过研究异甘草酸镁对急性肝衰竭大鼠的作用时发现,由D-氨基半乳糖诱发的急性肝衰竭大鼠,使用异甘草酸镁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IFN)水平,并促进抑炎性因子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的生成,降低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肝细胞变形坏死,促进肝细胞重新生成。双环醇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化学新药,具有抗肝炎病毒、抗肝细胞损伤的作用。双环醇的药理作用是通过清除自由基稳定肝细胞膜,并改善肝脂蛋白的分泌来缓解肝脏纤维化。双环醇联合异甘草酸镁能有效改善肝功能,减轻脂肪肝纤维化程度,起到保肝护肝的作用[8-9]。

综上所述,双环醇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能显著改善肝功能损伤,减轻肝硬化程度,临床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双环甘草酸代偿
关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的几个问题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
电流双环控制的LCL单相并网逆变器逆变研究
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慢性湿疹56例临床分析
甘草酸二铵对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
聚丙烯成核剂双环[2.2.1]-庚烷-2,3-二羧酸钠的合成
异甘草酸镁对酒精性肝炎患者TNF和IL-6的影响
双环法结合双“V”形乳腺切除法在乳房肥大整形术中的应用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大脑中动脉闭塞诊断及侧支循环观察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