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文明的对接·城乡关系的个体化书写

2021-07-16 08:16吴荟荟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城乡关系香雪文明

吴荟荟

[摘  要:《哦,香雪》作为铁凝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以丰富的文本内容和清新灵动的诗意语言显出独特的风格。本文将从城乡关系及城乡文明的差异及调和角度出发,围绕“一分钟”文明的对接及城乡关系的个体化书写这两方面内容展开叙述,试图对《哦,香雪》一文进行文本解读。

关键词:《哦,香雪》;“一分钟”文明;城乡关系;个体化书写]

一、“一分钟”与“大历史”的碰撞

《哦,香雪》一文讲述的是火车开进了北方的小山村“台儿沟”后,以香雪、凤娇等为代表的村民们在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上发生的故事。其间重点描写了香雪为换取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用四十个鸡蛋赶了三十里夜路的经历。其中,火车停留的这“一分钟”给这个朴素宁静的小乡村带来了无尽的波澜和新潮变化,也侧面反映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乡社会的发展变化。于此,人与物的情感、人与人的情感,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在不断变化调整,展现出上世纪80年代宽松包容、充满活力的时代氛围。

作家铁凝擅长植根乡土实践,书写农村生活,将农村里平常人物的心理、性情揭示得淋漓尽致,更在故事、情感之外流露出对人所处时代环境、社会历史的认识和思考。在其笔下,上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社会的发展面貌得以展开,也折射出现代化文明发展进程中城乡文明间的矛盾与冲突。伴随着改革开放热潮,一切经济、社会关系开始面临转型和调整,随之带来的文化、个体意识也在欣然涌动。“主体”“人性”和人道主义等等,也成为当时热议的话题。各种启蒙思潮竞相涌动,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多元活泼、包容开放的经济、文化格局,于是,城乡文明的碰撞和对接也成为可能。

二、“一分鐘”文明的对接:城乡文明的“异质同构”

正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开放多元的社会格局下,中国地域性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得以发生,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之间的交流对接好似是一种“异质同构”层面上的互动。“异质同构”属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由美国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出。其作为理解审美经验和艺术表现的新视角,强调跨越主体与客体、情感与外物的对立,在不同领域间建立一种“同构”关系,这对“异质”文明的交流互通也有所启示。

如在《哦,香雪》一文中,对火车上“一分钟”文明的描写就极为生动地揭示了城乡文明的“异质同构”过程。这首先表现为两种“异质”文明的差异:自然、社会环境带来的物质条件上的差异和物质资料的不平等带来的精神层面、文化心理的巨大差异。而火车上的“一分钟”给这两种文明带来了交流和碰撞,此种对接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同质”。这既是时代环境下经济关系的互通往来,也是两种文明状态下彼此生活状态、文化心理的碰撞。台儿沟这个小山村闭塞贫弱,一直默默静守着,“默默的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就算火车开进这里,也仍以原始落后的面貌存在,毕竟“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小姑娘们在火车停靠的“一分钟”内见识到了外面世界的斑斓与多彩,实现了火车上“一分钟”城乡文明的对接:首先是“两条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打破了她们对未知世界的想象;村庄里的“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换回的是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属于姑娘们自己的发卡、香皂”以及“花色繁多的纱巾和能松能紧的尼龙袜”,村庄外面繁盛时尚的物品使她们大开眼界并对城里生活心生向往。

这种物质资料的不对等状况伴随而来的是精神、文化心理上的悬殊对比,以及乡村人对城里人的文化心理的犹疑、贴近。在城乡视角下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反差与人情关系的对比上,显出了城里人与乡村人视角互看的差异性以及城乡之间人情关系的差异性。从城乡视角看,以香雪、凤娇为代表的乡村人看城里人的视角是仰望的姿态,带有企盼和向往的凝视和追求;而与之相反,城里人看乡村人的眼光是俯视的姿态,带有一些心理上的优越感,甚至不乏窥探、轻视和嘲讽。前者,凤娇渴求纯真质朴的爱情,而香雪渴求知识文化及自身命运的改变,这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凤娇与“北京话”的搭讪和相处,以及香雪对城里事情的打听,尤其是“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和后来对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表现出的强烈渴求等。而以城里人的视角,尤其是公社中学的女同学,让乡里的香雪感到难堪和自卑。“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的,穷地方来的”,她们故意问她一天吃几顿,香雪的同桌还刻意炫耀其自动开合的铅笔盒。这样的遭遇让香雪感到困惑:木铅笔盒是否“显得那样笨拙、陈旧”?城市文明给香雪带来了物质文明的冲击以及精神层面的困扰,对自身的精神归属产生了隔膜与动摇,直到后来的“出走”经历,她才再次坚定了自我的内心。

其次,文化心理上的悬殊对比还体现在人情关系的差异上。台儿沟人淳朴真诚、温厚执着的品格洋溢在一群小姑娘的笑脸和生活群像之中,虽然她们也自卑怯懦,可仍显出乡里人的质朴善良、自尊自爱。如凤娇对纯粹爱情的向往,香雪执意要给火车上的女孩鸡蛋以作为交换。而城里人的现代时尚、冷漠与内心优越则与之形成对比。如“北京话”对姑娘们说“真没治!”,火车上城里人一脸冷漠彼此疏离的冷淡氛围,与乡里人团结友爱、活泼和谐的生活氛围迥异,体现出此城乡环境下人情、人际关系的反差。于此,城市与乡村这两种“异质”文明的差异和冲突更加凸显,与之带来的“同质”性效应也正在发生。香雪与姑娘伙伴们同“北京话”的搭讪交流,与车上乘客的“买卖”交易和闲聊对谈,以及香雪同车上女同学围绕“铅笔盒”进行的一系列互动,都成为城乡文明基于早期“物物交换”经济关系的一种对接和交融。火车上的“一分钟”,是城乡文明的碰撞与对接,实现了城乡文明的“异质同构”。

三、城乡关系的个体化书写:个体化的经济、知识、文化启蒙

如前文所述,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宽松,诸多关键词如“主体”、“个人”、“渴求知识”逐渐火热。在此氛围下,基于城乡关系的个体化书写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其中,个体化意识表现出的对经济、知识、文化的启蒙意识更加引人注目。

在《哦,香雪》一文中,香雪主要成为这一个体化的书写对象。文中多处有所暗示:“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尽管姑娘们对香雪的发现总是不感兴趣,但她们还是围了上来”,“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等等。从文本多处隐性叙事中我们可以发现,香雪这个姑娘胆小内敛,但却纯真善良。她是做起买卖来最顺利的一个,文中说,“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頭,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这样一个纯净朴素的姑娘,眼里装着信任却不会讲价,不懂“物物”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和定价原则,却依旧能换回自己喜欢的物品,顺利完成“交易”过程。这里体现的是现代文明给台儿沟乡村带来的经济启蒙意识,不仅简单的商品交换行为和以“互利”为原则的交换意识在这里萌生,朴素的经济启蒙意识和交易智慧也得到显现,而香雪作为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代表得以典型化、个体化表现。

除了体现出经济启蒙的意识,文中还展现出香雪对知识文化的启蒙意识。香雪是村里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对“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有着强烈的渴望;而且对“外面的世界”也显出特别的好奇:北京的大学、“朗诵诗”;在问到铅笔盒的价钱时火车开动了,“她追着它跑了好远”等等。从诸多细节可以发现,香雪除了对城市文明中表现出繁盛时尚的物质文明有着强烈的新奇感外,对以知识、文化为代表的精神文明有着更为执着勇敢的追求。这在文章后半部分有所体现。香雪为换取“铅笔盒”,带上四十个鸡蛋,赶了三十里的夜路,又不惜编出“善意的谎言”圆话,这体现出她对知识的渴求和迫切成为知识分子的执着与勇敢。毕竟在上世纪80年代,知识与文化成为一代人改变命运、重获新生的一条出路,对乡里人香雪而言,拥有知识等于拥有了“权力”,那是精神、机会上的平等,“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这里体现出对知识和文化鲜明而坚定的启蒙意识,更突出了城乡关系从冲突碰撞到逐渐交融的转变。

此外,文中体现出文化启蒙的意识。这集中表现为香雪对乡村传统文明的态度转变,从一开始的自卑羞愧,犹疑惶惑,到最后回归内心的一种自信坚定之情。这是对一贯浸润在心的乡村文化由自然到失落,再到面对现代文明冲击时的动摇,直到经过自身对知识文化的追求、确立个体性身份认同,才真正欣赏并肯定了乡村文化中原始质朴、灵动美好的一面,并更加坚定了自我对外在世界、现代文明的主体性追求。这几个阶段主要围绕香雪对“铅笔盒”物件的渴求进行展开。一开始她对自动铅笔盒心生艳羡,也有些失落自卑。后来自己的“小木盒”和同桌的铅笔盒一比,觉得“显得那样笨拙、陈旧”,她开始对自我本体身份所携带着的精神文明状态,即乡村文明原始、传统、保守、落后的一面产生怀疑动摇之心,“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因为贫穷,同学才敢一遍又一遍地盘问她”。直到出了台儿沟,经过一番“历险”,再次观察审视自己所处的小村庄时,她才表现出了对原生态乡村文化的坚定自信,“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她像个“旅行者”,漂来泊去,最终守住了自己的文化之根,也即将开花散叶,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铁凝.铁凝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9.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19-623.

[3]首作帝.经济、知识与权力的多元启蒙——铁凝《哦,香雪》的个人转向考察[J].文艺争鸣,2016(01):164-169.

[4]夏千茜.铁凝作品《哦,香雪》中人性与地域的解读[J].名作欣赏,2014(30):10-11.

[5]毕光明.文明落差间的心灵风景——重读铁凝《哦,香雪》[J].名作欣赏,2008(10):94-98.

[6]马志伦.由《哦,香雪》中新式铅笔盒的寓意想到的[J].文学教育(上),2016(11):46-48.

[7]王钦.新时期文学表征中的“个体化”难题——重读《哦,香雪》[J].文学评论,2015(06):123-131.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猜你喜欢
城乡关系香雪文明
香雪形象探析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哦!香雪
紧贴人物读小说
对不文明说“不”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新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特点及启示
文明歌
价值判断的矛盾与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