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网状Meta分析

2021-07-21 02:28唐贵菊王继婷张世波李亚玲
中草药 2021年14期
关键词:黄色素网状川芎嗪

唐贵菊,田 塬,王继婷,张世波,李亚玲

1.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药剂科,四川 资阳 641300

2.西南医科大学药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3.泸州市中医医院 科研科,四川 泸州 646000

4.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药学部,四川 泸州 646000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骨科术后,尤其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使静脉腔发生阻塞,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形成血栓的障碍性疾病[1]。除少数血栓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形成部位,多数血栓会脱落而随血液流动,扩散至深静脉主干,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90%患者会因血栓脱落而诱发肺动脉栓塞[2]。一旦发生肺栓塞,约有10%患者在1 h内死亡[3],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体伤害和生命威胁[4]。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骨科手术患者是DVT的高发人群,如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其发生率高达45%~51%,故预防骨科术后DVT形成尤为重要[5]。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作为新一代肝素类抗凝、抗血栓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术后预防DVT形成的常用药物。大量研究表明,中药注射液联用LMWH可有效降低骨科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发生率,达到增强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如何在众多中药注射液中选出最优方案来预防骨科患者术后DVT形成已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常用中药注射液联合LMWH预防骨科患者术后DVT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患者凝血指标和术后出血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国内外公开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语种限定为中、英文。

1.1.2 研究对象 骨折及其他原因导致其因治疗(行手术、人工置换术、保守治疗等)而需久卧,具有较高DVT形成风险的骨科患者,术前检查均无DVT形成,患者性别、年龄、国籍不限。

1.1.3 干预措施 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LMWH单独治疗,可加常规处理(预防感染、补充血容量、早期康复锻炼等),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注射液联合治疗。剂量、用法及疗程均不限。

1.1.4 结局指标 ①DVT的发生率;②D-二聚体(D-dimer,DD)水平;③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④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⑤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⑥术后出血量;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1.5 排除标准 ①治疗DVT的文献;②无法提取可用数据的文献;③重复发表的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深静脉血栓”“注射液”“中药”“低分子肝素”“预防”“随机”;英文检索词为“deep vein thrombosis”“injec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preventi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检索策略需根据各数据库的系统特征进行相应调整,使其符合各数据库的检索规则。此外,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相关Meta分析的参考文献以补充纳入研究来保证检索的查全率。以PubMed为例,英文检索策略如下:#1venous thrombosis [MeSH Terms] OR deep vein thrombosis [Title/Abstract] OR DVT[Title/Abstract];#2 injections [MeSH Terms] OR injection [Title/Abstract];#3 heparin, low molecular weight [MeSH Terms] OR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Title/Abstract] OR low molecular heparin[Title/Abstract] OR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Title/Abstract];#4 prevention [Title/Abstract] OR prevent [Title/Abstract];#5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itle/Abstract] OR RCT [Title/Abstract] OR randomized [Title/Abstract] OR randomly [Title/Abstract] OR randomised [Title/Abstract];#6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ext Word] 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xt Word];#1 AND #2 AND #3 AND #4 AND #5 AND #6。

1.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由2名研究者独立检索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通过讨论解决或请第3名研究者协商裁定。提取资料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患者例数、性别、年龄、干预措施、疗程、结局指标等。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6],包括以下7个方面:(1)随机序列产生的方法是否恰当;(2)分配方案是否隐藏;(3)对研究受试者、实施者是否采用盲法;(4)对研究结果评估者是否采用盲法;(5)结果数据是否完整;(6)是否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7)是否存在其他偏倚来源。这些要点被分为低风险、不清楚、高风险3个级别。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R软件(版本3.6.1)调用gemtc程序包联合JAGS软件,基于贝叶斯框架运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方法进行网状Meta分析。运用4条马尔科夫链进行模拟分析,初始数值2.5,细化迭代步长10,预模拟迭代次数20 000次,迭代次数100 000次。二分类数据以比值比(odds ratio,OR)为效应量,连续性数据以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为效应量,以P<0.05和95%置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 CI,二分类数据不包括1,连续性数据不包括0)作为统计学差异的标准。比较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的误差信息准则(deviance information criterion,DIC)值,若2种模型下DIC的差值≤5,则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若>5,则采用DIC值较小的随机效应模型。由于本研究只有LMWH单纯治疗和中药注射液联合LMWH治疗的直接比较,而无联合治疗两两的直接比较,不存在闭合环,故无需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一致性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各结局指标的网络证据关系图、排序概率条形图、排序概率折线图和累积排序概率图。以累积概率曲线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curve,SUCRA)为累积排序概率的指标,按照易跃雄等[7]的方法来计算SUCRA值,故根据SUCRA值的大小对干预措施的优劣进行排序。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与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初步检索得到相关文献369篇,采用Endnote X9软件去除重复发表的文献,经仔细阅读题目、摘要及全文后,最终纳入文献57篇[8-64],均为中文文献,共计5024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544例,对照组2480例。所有研究均为双臂,总臂数为114,共涉及14种干预措施,包括LMWH(A)、丹参川芎嗪注射液(DSCXQ)+LMWH(B)、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DSDFSY)+LMWH(C)、银杏达莫注射液(YXDM)+LMWH(D)、红花黄色素注射液(HHHSS)+LMWH(E)、疏血通注射液(SXT)+LMWH(F)、血栓通注射液(XSHT)+LMWH(G)、血塞通注射液(XSAT)+LMWH(H)、丹红注射液(DH)+LMWH(I)、丹参注射液(DS)+LMWH(J)、七叶皂苷钠注射液(QYZGN)+LMWH(L)、苦碟子注射液(KDZ)+LMWH(K)、脉络宁注射液(MLN)+LMWH(M)、红花注射液(HH)+LMWH(N)。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纳入研究基本信息见表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Fig.1 Literature screening process

表1 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included literature

续表1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所有研究均描述为随机分组,25项研究[10,12,14,17-18,21-22,26,29,32,37,39,41-42,46-47,49,50-51,59-64]采用了随机数字表法,1项研究[8]采用了抽签法,3项研究[11,20,25]随机序列产生的方法不恰当;1项研究[8]描述了分配隐藏的方法,但方法不恰当;4项研究[36,43-44,48]实施了盲法;3项研究[39,43,48]描述了撤出与失访的情况,但不影响结果完整性;1项研究[30]选择性报道了结局指标,所有研究均不清楚是否存在其他偏移来源。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见图2。

图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Fig.2 Risk of bias assessment for included studies

2.3 网状Meta分析

2.3.1 DVT 56项研究[8-36,38-64]报道了术后DVT的发生率,分析结果见图3。共包含14种干预措施,与LMWH单纯治疗相比,1种联合治疗(XSAT+LMW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12种联合治疗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13种联合治疗两两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由SUCRA值可知,排序前3的干预措施分别是SXT+LMWH、HHHSS+LMWH、DSCXQ+LMWH,见表3。

表2 DVT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OR (95% CI)]Table 2 Results of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DVT [OR (95% CI)]

图3 DVT的网状Meta分析Fig.3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DVT

2.3.2 DD 31项[8,10-11,14-19,21-22,24,26,30-32,37-39,42,44,48-51,53,56,61-64]研究报道了术后DD水平,分析结果见图4。共包含13种干预措施,与LMWH单纯治疗相比,1种联合治疗(DSCXQ+LMW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11种联合治疗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12种联合治疗两两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由SUCRA值可知,排序前3的干预措施分别是DH+LMWH、DSCXQ+LMWH、KDZ+LMWH,见表3。

表4 DD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MD (95% CI)]Table 4 Results of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DD [MD (95% CI)]

图4 DD的网状Meta分析Fig.4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DD

2.3.3 FIB 19项[11,14,18-19,21-22,24,26-27,32,37,41,43-44,48-49,53,56,58]研究报道了术后FIB水平,分析结果见图5。共包含10种干预措施,与LMWH单纯治疗相比,2种联合治疗(DSCXQ+LMWH、YXDM+LMW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7种联合治疗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与DSCXQ+LMWH联合治疗相比,3种联合治疗(HHHSS+LMWH、DH+LMWH、QYZGN+LMW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YXDM+LMWH联合治疗相比,2种联合治疗(HHHSS+LMWH、DH+LMW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联合治疗两两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由SUCRA值可知,排序前3的干预措施分别是DSCXQ+LMWH、YXDM+LMWH、SXT+LMWH,见表3。

表5 FIB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MD (95% CI)]Table 5 Results of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FIB [MD (95% CI)]

图5 FIB的网状Meta分析Fig.5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FIB

2.3.4 PT 31项[8,11,15-16,18-19,22,24-27,29-33,35,37,39,41-43,48-49,51,53,58,60-62,64]研究报告了术后PT,分析结果见图6。共包含12种干预措施,与LMWH单纯治疗相比,1种联合治疗措施(HHHSS+LMW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10种联合治疗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11种联合治疗两两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6。由SUCRA值可知,排序前3的干预措施分别是DH+LMWH、HHHSS+LMWH、XSHT+LMWH,见表3。

表6 PT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MD (95% CI)]Table 6 Results of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PT [MD (95% CI)]

图6 PT的网状Meta分析Fig.6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PT

2.3.5 APTT 30项[8,11,15-16,18-19,22,25,27,29-33,35,37,39,41-43,48-51,53,58,60-62,64]研究报道了术后APTT,分析结果见图7。共包含12种干预措施,与LMWH单纯治疗相比,3种联合治疗(HHHSS+LMWH、DH+LMWH、QYZGN+LMW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8种联合治疗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与8种联合治疗(DSCXQ+LMWH、DSDFSY+LMWH、YXDM+LMWH、HHHSS+LMWH、SXT+LMWH、XSHT+LMWH、XSAT+LMWH、DH+LMWH)相比,QYZGN+LMWH联合治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XSAT+LMW联合治疗相比,1种联合治疗(DH+LMW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联合治疗两两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7。由SUCRA值可知,排序前3的干预措施分别是QYZGN+LMWH、DH+LMWH、HH+LMWH,见表3。

表7 APTT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MD (95% CI)]Table 7 Results of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APTT [MD (95% CI)]

图7 APTT的网状Meta分析Fig.7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APTT

2.3.6 术后出血量 17项[8-10,15,23,27,29,33,38-41,43,47-48,51,55]研究报告了术后出血量,分析结果见图8。共包含9种干预措施,与LMWH单纯治疗相比,8种联合治疗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与YXDM+LMWH联合治疗相比,1种联合治疗(SXT+LMW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联合治疗两两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8。由SUCRA值可知,排序前3的干预措施分别是SXT+LMWH、DSCXQ+LMWH、XSHT+LMWH,见表3。

表8 术后出血量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MD (95% CI)]Table 8 Results of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postoperative blood loss [MD (95% CI)]

图8 术后出血量的网状Meta分析Fig.8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postoperative blood loss

表3 各结局指标的SUCRA值及排序Table 3 SUCRA value and ranking of each outcome index

续表3

2.3.7 不良反应 18项[12,14,16,21-22,26-27,31,36,39,43,54-55,59-62,64]研究报告了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析结果见图9。共包含9种干预措施,与LMWH单纯治疗相比,2种联合治疗(HHHSS+LMWH、SXT+LMW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6种联合治疗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与SXT+LMWH联合治疗相比,2种联合治疗(KDZ+LMWH、HH+LMW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HHHSS+LMWH联合治疗相比,1种联合治疗(KDZ+LMW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联合治疗两两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9。由SUCRA值可知,排序前3的干预措施分别是SXT+LMWH、HHHSS+LMWH、DSCXQ+LMWH,见表3。

表9 不良反应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OR (95% CI)]Table 9 Results of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adverse reaction [OR (95% CI)]

图9 不良反应的网状Meta分析Fig.9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adverse reaction

3 讨论

静脉血流缓慢、静脉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DVT形成的3大危险因素[65]。骨科手术患者因存在自身创伤、手术创伤、长期卧床以及制动患肢等因素,使其成为DVT形成的高风险人群[66]。为指导临床实践,规范DVT预防策略,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发布DVT预防的临床实践指南[67-69],均推荐药物预防作为骨科患者术后预防DVT形成的主要方式。LMWH是由普通肝素分离而得的片段,相对分子质量低,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等优点。Saxena等[70]研究显示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预防性使用LMWH可减少DVT形成。因LMWH具有较强的抗凝、抗血栓作用,且术中出血风险小,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低,成为目前临床上术后预防DVT形成的常用药物。大量研究表明[19,25,28,33-44],中药注射液联用LMWH可有效降低骨科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发生率,达到增强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为探讨各中药注射液联合治疗的疗效及优劣,本研究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间接比较了13种中药注射液联合LMWH预防骨科患者术后DVT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患者凝血指标和术后出血量的影响。

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LMWH单纯治疗相比,除血塞通以外,其余12种中药注射液联合LMWH均可有效预防DVT形成,排序前3的中药注射液是疏血通(72.2%)>红花黄色素(70.9%)>丹参川芎嗪(66.1%);丹参川芎嗪联合LMWH可有效降低DD水平,排序前3的中药注射液是丹红(82.7%)>丹参川芎嗪(76.0%)>苦碟子(74.4%);丹参川芎嗪、银杏达莫联合LMWH可有效降低FIB水平,排序前3的中药注射液是丹参川芎嗪(92.0%)>银杏达莫(87.0%)>疏血通(57.8%);红花黄色素联合LMWH可有效延长PT,排序前3的中药注射液是丹红(85.7%)>红花黄色素(68.3%)>血栓通(68.0%);红花黄色素、丹红、七叶皂苷钠联合LMWH可有效延长APTT,排序前3的中药注射液是七叶皂苷钠(100.0%)>丹红(84.5%)>红花(66.0%);在减少术后出血量方面;疏血通联合LMWH明显优于银杏达莫联合LMWH,排序前3的中药注射液是疏血通(94.5%)>丹参川芎嗪(58.5%)>血栓通(57.9%);红花黄色素、疏血通联合LMWH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序前3的中药注射液是疏血通(86.3%)>红花黄色素(79.5%)>丹参川芎嗪(66.5%)。

不难发现,在减低DD和延长PT方面,与LMWH单纯治疗相比,丹红联合LMW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疗效排序却为第一,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其减低DD和延长PT的效果较好,但报道该结果的文献只有1篇,使得效应量的置信区间较宽,从而显示为无统计学意义,即文献数量对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有较大影响,而SUCRA值越大代表干预措施疗效或安全性更佳的可能性越大,故本研究主要考虑干预措施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在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情况下,再根据SUCRA值推测干预措施可能的排序,从而得出结论:与LMWH单纯治疗相比,疏血通、红花黄色素、丹参川芎嗪联合LMWH预防DVT形成的疗效较佳,丹参川芎嗪联合LMWH降低DD的疗效较佳,丹参川芎嗪、银杏达莫联合LMWH降低FIB的疗效较佳,红花黄色素联合LMWH延长PT的疗效较佳,七叶皂苷钠、丹红联合LMWH延长APTT的疗效较佳,疏血通、红花黄色素联合LMWH减少不良反应率的效果较佳,纳入的13种中药注射液与LMWH联合均不会增加术后出血量,比较安全。综上,可能以红花黄色素、丹参川芎嗪联合LMWH的疗效为最佳,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本研究的局限性:(1)纳入的研究虽均提及随机分组,但较多研究未报道随机序列产生方法、分配隐藏、盲法实施以及撤出与失访情况;(2)纳入研究的质量欠佳,样本量不足,所得证据对临床的参考价值有限;(3)未限制研究对象的年龄,也未限制纳入研究干预措施的剂量、用法及疗程,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故此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RCT进一步证实。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黄色素网状川芎嗪
乐坦®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网状Meta分析
SWRH82B热轧盘条心部异常网状渗碳体组织分析及改善措施
8种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状Meta分析
川芎嗪治疗脓毒症的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红花黄色素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心肌损伤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可行性探究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
28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措施及经验
川芎嗪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