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骑牛为哪般?“解冤结”信仰初考

2021-07-23 23:54肖伊绯
大众考古 2021年2期
关键词:题记菩萨信仰

肖伊绯

今年岁逢辛丑,适为“牛年”。对于较为熟悉佛教造像者而言,菩萨造像中菩萨所乘座骑为狮象龙虎者,俱为常见,可座骑为牛者,实不多见。殊不知,佛教诸神谱系之中,有一位“解冤结菩萨”,所乘座骑即为牛。

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道理浅显而朴实,是中国民众希求平安、倡导和谐的基本诉求之一。解冤祈福的行为在民间流传已久,往往依附于各类佛教、道教信仰的祈祷形式之中。“解冤结”信仰经过长期演变,形成单独的本尊信仰,即形成独立的偶像崇拜,应肇始于唐末五代时期的佛教经典,源自《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的相关内容。至北宋时基本成形,造就了所谓的“解冤结菩萨”信仰,并一度出现相关造像龛窟。但宋以后“解冤结菩萨”信仰又有流变,与道教、民间宗教相混融,逐渐退出偶像崇拜的范畴,最终趋于式微、消亡。

川东地区的三尊“解冤结菩萨”摩崖造像

笔者在巴蜀地区长期从事民间宗教信仰的田野考察,在进行宗教图像搜集过程中,曾偶然发现过两尊明确有造像题记与一尊没有造像题记的“解冤结菩萨”。有题记者一尊位于四川东部安岳县千佛寨,一尊位于重庆大足區北山石窟;无题记者位于安岳县圆觉洞。

安岳县千佛寨中有一龛残像,菩萨坐像着交领袈裟趺坐,胸饰缨络,左臂置于膝前,右臂举于胸前,头手俱残。肩后壁处雕有残肢,似应为四臂像。窟外壁有一方造像题记,荷叶盖、双足座的题记外框,为典型的宋代之后的题记外框惯用形制。题记自右至左,共八列竖刻,分列录文如下:

佛弟子三□炼 同□

谨发心刻镌造 解冤结菩萨

永远供养用祈过去先代宗祖父□

早登 佛地见在夫妇寿年遐远

祈睐下嗣良□二□时中大顺

圣贤加护

岁次丙辰庆元二年七月初一日吉□

佛弟子□大□同室汝□佛护娘建

据题记内容可知,该龛造像应为南宋庆元二年(1196)所造,主要是为超度祖先、祈福后人之用。只是既以解冤结菩萨作为供养主尊神像,却没有在题记中明确提到“解脱冤结”的相关祈愿内容,或亦可据此推知,南宋时“解冤结”信仰已然泛化,刻造供养“解冤结菩萨”亦与刻造供养其他菩萨佛像的祈愿类同,并无专门独一的宗教仪轨了。

安岳县圆觉洞中有一双重矩形龛,龛中主尊造像趺坐莲台,莲台置于一牛背上,牛呈纵向站立状,牛左右两侧各刻造执绳武士及弟子像。此两像身侧,又各刻造小牛像两只,踞于龛侧。龛内台基壁面又浮雕两只相向而立的牛,龛内共雕有5只牛。

此龛主尊造像身着通肩薄衫,胸前饰璎珞,右手抚膝,左手坦掌执物,置于趺坐之腿间,头部后壁有双重圆形火焰背光。此龛虽无造像题记,无从考究其确切刻造时间,但从造像体态趋于清瘦,雕刻技法惯于使用圆刀,整龛造像呈现出清朗圆巧的风格,比较符合五代时期造像特征。但因无造像题记,尚无法确证。

在大足北山今编为第209号龛内,造像主尊即为“解冤结菩萨”。菩萨趺坐莲台,戴花冠,着通肩薄衫,胸前无璎珞,内衣缚带,悬于座下;左手抚膝,右手举玉印于胸前,身后有双重圆形火焰状背光。菩萨所坐莲台置于一牛背上,牛呈站立状。龛外右壁上有一阴刻题记:“(南)无大圣解冤结菩萨壹身”。

在“解冤结”称号之前冠以“大圣”之号,这是与安岳题记有区别的。据《大足石刻总录》记载,该龛造像年代为五代时期;但从阴刻字体的风格以及“大圣”称号等信息来看,可能并不是五代时的题刻遗迹,而是后来信奉者的补记。据笔者田野考察经验判断,此则题记极可能为清代或清代以后的遗迹。

“解冤结”信仰溯源

在“解冤结菩萨”名前冠以“大圣”,应可溯至明清以来的关帝信仰。因为明清以来,关帝崇信者众,托佛转道,以关帝信仰为核心的伪经频出,清代所出《圣帝大解冤经》即是其中一部。此经伪托东汉普净禅师垂注开解,据称为慈光慧佛的言传身教。在此经前有《解冤咒》一偈:

因果生生报不停 恶缘孽债两相寻

从今解脱千年结 善道频开福德门

无上解冤结菩萨摩诃萨 (叩)

但此经除却经前解冤咒中提及“解冤结菩萨”名号之外,经中再无其他内容与之相关。此亦是民间宝卷伪经惯用手法,不足为怪。北山第209号龛题记,冠以“大圣”之号,或与此经有所关涉(托关圣名号)。至于龛中那尊主像是否经清代改妆,甚至本身就是清代补刻,也不无可能。故《大足石刻总录》所考五代造像之说,似可存疑。那么,解冤结菩萨有据可考的最早造像,是否就是安岳千佛寨的南宋庆元二年造像呢?是否可以在同时代或更早的佛经原文中找到其造像依据和出处呢?

且说《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系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制,此经后附有回向偈一品: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解结解结解冤结,解了多少冤和业。洗心涤虑发虔诚,今对佛前求解结。药师佛,药师佛,消灾延寿药师佛。随心满愿药师佛。

此偈中明确提到“解结解结解冤结”,无论此回向偈是否为唐人所制原文,亦可作为对此经主体思想的一种概括描述,应当是最早提出“解冤结”这一说法的佛经文句之一。复观经文,虽仍无“解冤结菩萨”这一明确称号,可其中有一位“救脱菩萨”已具其雏形。

经文围绕救脱菩萨与阿难的问答,来表现药师如来愿力弘大,甚为详尽。究其文理法义,此救脱菩萨亦具解困祛怨、普渡横非于世人之愿。那么,此菩萨既于唐代经文中首次出现,又于何时演变为可资造像供养的、有明确称号的“解冤结菩萨”呢?

“解冤结菩萨”称谓溯源

北宋苏洵撰有《嘉祐集》一部,其间卷十五《极乐院造六菩萨记》称,嘉祐四年(1059)九月,苏洵妻亡,苏洵决定全家离蜀。为了超度死去的夫人,苏洵捐造了观音、大势至、天藏、地藏、解冤结和引路王者等六尊菩萨像,连同两副龛座都一同舍予极乐院,在如来堂里供养。据此可知,解冤结菩萨的造像之风兴起,应当不晚于北宋。

1987年5月,甘肃武威新华乡缠山村群众在亥母洞寺遗址施工现场发现一批西夏文文献,共34件,现藏武威市博物馆。孙寿龄先生、史金波先生曾先后对这批文献做过介绍。2005年,《中国藏西夏文献》刊布了这批文献的全部影印件。其中两件题名为《佛说百寿怨结解陀罗尼经》的佛教文献残卷,经段玉泉先生考证,这两件残卷原本是同一纸文献断裂后而形成的兩部分,可以缀合拼接成一部完整的经文。这一佛经实际应该定名为《佛说解百生冤结陀罗尼经》,其与今天所见嘉兴藏汉文本《佛说解百生冤结陀罗尼经》的陀罗尼存在着差别。(详参段玉泉:《甘藏西夏文<佛说解百生冤结陀罗尼经>考释》,《西夏研究》2010年第4期)

西夏文《佛说解百生冤结陀罗尼经》的出土,从佛经原文的文献角度,佐证了“解冤结”信仰在西夏时期就已成形,并产生经典解释。现代中土佛教中还流传着的“解冤结真言”或“解冤结经咒”,可能就来源于嘉兴藏汉文本《佛说解百生冤结陀罗尼经》,虽与西夏本略有不同,但同一祖本的来源应无疑义。不可否认的是,“解冤结”信仰经典形成的时间至少因西夏文《佛说解百生冤结陀罗尼经》的出土,可以上溯至宋代晚期,虽然并没有发现宋代经藏中有同名称汉文佛经。

“解冤结”信仰逐渐从《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剥离出来,除了造像供奉之外,最显著的表现莫过于出现了“解冤结真言”或“解冤结经咒”的简单修行祈福程式,并以《佛说解百生冤结陀罗尼经》的问世为依托,产生了关于“解冤结”信仰的经典解释与标准版本。从《佛说解百生冤结陀罗尼经》中独立出来的真言、经咒所规定的修行程式,又附着在民间已经普遍流行的阿弥陀佛信仰中,广为流布。此外,尚有《寿生经》之类的伪经,伪托唐贞观十三年(639年),三藏法师观经而作。虽然这些经文中也提到解冤结菩萨名号,但此经敷陈之论,皆经债、还寿生、寄库、冥礼之诡论,被正统佛教视为旁门左道、伪传邪说,无足为据。不过,正是这些所谓的“伪经”,为“解冤结”信仰的大众传播鸣锣开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实际作用,也起到了民间普及的客观效果。

“解冤结”信仰的佛道互鉴

至迟在宋元之际,开始出现一种名为“解冤结”的词牌,成为颇受当时道士欢迎的一种填词格式,词作内容多为表现道教修炼、出世隐居、长生安乐的主题。据传,全真派著名道士丘处机就曾作有“解冤结”词三首。

道士们的词作往往是即兴演唱,作为宣传道教教义的辅助手段之一,至于这种词体格式为什么命名为“解冤结”,目前尚无相关文献可资考索。不过,“道藏”中关涉“解冤结”信仰的道教经典着实不少,略微翻检,即可见《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太上三生解冤妙经》《太上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范诰咒妙经》《太上说通真高皇解冤经》等诸多名目。这些“道藏”经典究竟初撰于何时,是否源于或借鉴了佛教“解冤结”信仰,或者又同时融汇掺杂了中国民间“解冤结”信仰,都是有待进一步探研的问题。

由于大足北山209号龛解冤结菩萨造像的骑牛造型,在现有佛经文献中得不到确切证释,故有研究者据此揣测其中可能掺杂有道教因素,譬如与“老子骑青牛”形象的互鉴,这体现着五代时期之后的佛、道、民间原生宗教混融的趋向。那么,“解冤结”词牌的出现,及其在道士传唱中的广泛运用,以及“道藏”现存诸多关涉“解冤结”信仰之道教经典,能否作为这一揣测与假设的间接佐证之一,还将是一个需要长期求证与深入研讨的课题。

(作者为独立学者、自由撰稿人)

猜你喜欢
题记菩萨信仰
菩萨
信仰
让题记道出文章的灵魂
漫画
画出灵魂凸显神韵
一个高颜值的题记定能让你文采尽显
佛像面前的菩萨
生气的狼
让题记活画出作文之灵魂
社会意识与菩萨造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