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下躯干力线矫正干预脑瘫患儿步态的观察

2021-07-27 21:46周虹
医学前沿 2021年7期
关键词:步态脑瘫姿势

周虹

摘要:  目的  观察减重下躯干力线矫正训练对脑瘫患儿步行和姿势干预的影响。方法  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昆山市康复医院招募符合研究入选标准的脑瘫患儿,共计32例,随机区组法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2组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辅以减重下躯干力线矫正。于治疗前、后对患儿站立位骨盆倾斜角和躯干倾斜角,1min步行距离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的骨盆倾斜角和躯干倾斜角,1min步行距离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骨盆倾斜角和躯干倾斜角,1min步行距离较同时间点对照组、以及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重下躯干力线矫正训练可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骨盆倾斜角、躯干倾斜角,以及步行能力。

关键词: 脑瘫;步态;减重;姿势

Application of Canadian Occupat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occupational activities of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stroke

【Abstract】  Objective  Observe posture correction training under weight loss on walking and posture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Methods A total of 32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24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4 cases). Patients received 6-month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osture correction training under weight loss. Pelvic tilt angle, trunk tilt angle and the walking distance of 1 min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lvic tilt angle, trunk tilt angle, and 1-min walking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0.05). After 6 months of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s pelvic tilt angle and trunk tilt angle, and 1-min walking dista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point, and before treatment within the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P<0.05). Conclusion Posture correction training under weight los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walking and posture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Key words】 Cerebral palsy; Gait; Weight loss; Posture

國外对人体生物力线研究较为深入,在姿势力线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较多的康复手法与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目前国内在这一方面落后,针对于脑瘫患儿的步态训练仍停留在推拿、理疗、肌力训练等治疗方法上,通过提高姿势肌肌力和控制异常姿势来提高步行能力,未能从力线结构异常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全面化的预防与康复诊疗[1]。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可以从运动感知觉、姿势的方向性和稳定性着手,通过调整身体力线来实现脑瘫儿童步行能力的改善[2]。本次研究中,我们观察减重下躯干力线矫正训练对脑瘫患儿步行和姿势干预的影响。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与分组

诊断标准:符合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的脑瘫儿童[3]。

入选标准:年龄3-7岁;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rtor Function Classiflcation System,GMFCS)I-III级;儿童心理发育测评量表:DQ>75;研究对象配合本项研究。

排除标准:癫痫,非脑瘫导致的痉挛型运动障碍,下肢肌腱挛缩,髋关节半脱位。

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昆山市康复医院儿童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瘫患儿,纳入共计36例,随机区组法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性别(男/女)为11/7例,年龄为(3.23±1.45)岁,平均身高(0.87±0.14)m,GMFCS分级(I级/II级/III级)为8/4/6例;对照组性别(男/女)为9/9例,年龄为(3.32±1.41)岁,平均身高(0.89±0.13)m,GMFCS分级(I级/II级/III级)为7/6/5例。2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治疗方法

2组脑瘫儿童均接受常规脑瘫康复训练,包括腹肌、腰背肌、臀大肌、股四头肌的抗阻训练,20min/次/d;站立训练:儿童靠墙站立,双脚自然分开,使枕部、肩部、臀部紧贴墙面站立,若儿童可以维持该姿势则可以左右脚轮流进行单腿站,将一脚置于踏板上,使该腿的髋膝踝屈曲90度,20min/次/d,共计6个月。

减重下躯干力线矫正训练技术,借助悬吊系统对患儿的体重进行悬吊减重,降低患儿维持平衡的负荷;然后嘱咐儿童保持站立,足部前移,使其身体呈现“C”型前屈,通过康复治疗师手法和语言提醒,让患儿收缩臀大肌和腹直肌进而引导儿童恢复身体直立姿势,感受身体重心(力线)、躯干姿势的变化,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建立姿势肌和力线调整之间的平衡状态。20min/次/d,共计6个月。

三、评定方法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于治疗前、后对患儿站立位患儿骨盆倾斜角和躯干倾斜角,1min步行距离进行评估。

四、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版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治疗前后2组患儿主要评价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的骨盆倾斜角和躯干倾斜角,1min步行距离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骨盆倾斜角和躯干倾斜角,1min步行距离较同时间点对照组、以及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脑瘫患儿步行功能改善及运动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患儿以后能否真正独立生活以及减少对社会、家庭的负担。本研究期望通过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缩短患儿康复时间,提高康复治疗的效率,减轻家庭压力。研究脑瘫儿童的躯干、下肢生物力线和异常步态的具体改变结果,可作为临床诊疗和医学科研的参考依据;同时根据生物力线及异常步态的改变采用积极合理的康复策略,对脑瘫儿童进行有效的康复,通过矫正患儿躯干及下肢的生物力线使患儿的步行能力获得改善,扩大患儿的活动空间和社交范围,以便学习更多的周围知识和技能[4]。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的核心是研究脑瘫瘫患儿步行时躯干及下肢骨骼肌肉系统生物力线的异常姿势,以及躯干与骨盆,骨盆与下肢骨骼结构及力线改变;并分析减重下力线矫正对脑瘫儿童步行功能产生的有利效果和不利影响,总结并探索脑瘫儿童姿势障碍训练的新思路[5]。

本次研究中就躯干及下肢骨骼肌肉的生物力线进行了分析,通过人体姿势力学知识和康复评定的评定系统研究步态的变化;针对不同步行能力的患儿设计针对性的减重下力线矫正下的步行康复方案;通过2D姿势图分析脑瘫患儿骨盆倾斜角和躯干倾斜角以及对步行的影响;收集进行减重下力线矫正下步行训练与常规步行训练的脑瘫患儿步行参数信息,并运用仪器收集步行中参数变化,进行分析比较。6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骨盆倾斜角和躯干倾斜角,1min步行距离较同时间点对照组、以及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提示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可以对脑瘫儿童步态相关肌肉、骨骼力线的异常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纠正异常姿势,可以有效的对步行时紧张的肌肉进行放松,对松弛的肌肉进行力量加强训练,通过姿势力线的改变,对大脑输入正确的运动感知,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从而矫正脑瘫儿童的异常步态。当前国内未深入分析与研究脑瘫儿童步态相关肌肉、骨骼力线的异常改变,针对于脑瘫患儿的步态训练仍停留在姿势肌肌力训练、降低肌张力和控制异常姿势来提高步行能力,未能从力线结构异常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全面化的预防与康复诊疗。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可以从运动感知觉、姿势的方向性和稳定性着手,通过调整身体力线来实现脑瘫儿童步态的改善[6]。本项研究成果使脑瘫患儿家庭认识到人作为一个整体的重要性,了解步态的注意事项,做到减少异常姿势的发生。进行常规康复加上针对性的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可以做到快速有效的康复,减轻患儿家庭负担,让患儿更有自信,更早地回歸家庭,优化现有的康复资源。

综上所述,减重下躯干力线矫正训练可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骨盆倾斜角、躯干倾斜角,以及步行能力。

参考文献:

[1]周颖,王波,孙祥水.脑瘫儿童足发育异常的治疗及康复[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21,42(1):91-95.

[2]高志萍,熊华春,肖宁,等.悬吊训练对脑瘫患儿姿势控制及平衡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8,40(11):854-857.

[3]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编委会.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二部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8):858-866.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儿童脑性瘫痪运动障碍的康复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20,58(2):91-95.

[5]何强勇,赵勇,符文杰,等.痉挛型脑性瘫痪蹲伏步态的分析与康复治疗管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4):507-511.

[6]赵娇娇,傅照华.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7,39(3):234-236.

基金项目:昆山市社会发展科技项目(KS1920)

猜你喜欢
步态脑瘫姿势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护理中应用效果
疯狂编辑部之拍照姿势大赏
步态识人
第五章 跑“各种姿势的起跑”课时1教案
能充电并识别步态的新设备
步态异常,老人病了
心理干预对轻中度脑瘫儿童综合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成长的四种姿势
脑瘫患儿332例临床资料与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