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精神的时代意蕴

2021-08-05 06:47薛平
史志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刘胡兰

薛平

摘要 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铸就了英雄的刘胡兰,她以其高贵品格、革命气节和英雄壮举,锤炼成光照千秋的“刘胡兰精神”。刘胡兰精神是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仅诠释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革命情怀,还蕴涵了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彰显出顾全大局、无私章献的政治品格。继承和弘扬刘胡兰精神,就是要崇尚英雄树立社会新风尚,就是要赓续中国共产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就是要加强思想建设,克服利己主義思想,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继承和弘扬刘胡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且特殊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刘胡兰 刘胡兰精神 时代意蕴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辈出的中华大地,曾上演了无数次的“我死国存”的壮举,在那个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将他们的赤忱热血和宝贵生命无私奉献给了伟大的祖国。这其中就有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刘胡兰。

一、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铸就英雄的刘胡兰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文水县作为晋绥八分区的所辖地中的重要县份,革命历史底蕴深厚。晋绥是延安的屏障,八分区是晋绥的前哨,地处晋中平川和吕梁山脉连接处的文水,是晋察冀、晋冀鲁豫根据地通往延安的交通线和战略要地,也是我后方及前线粮食等物资的重要供给地,敌我斗争异常激烈。文水是晋绥边区牺牲最多、贡献最大的县份之一,全县共有5000余人踊跃参军,其中1000余人壮烈牺牲。文水著名英烈名录中,被民政部列为“全国著名抗战英烈”的有顾永田、吕怀忠、刘森堂、谭公强、周平,被民政部批准的女英烈文水就有9位:除了15岁就义的刘胡兰外,还有就义时年仅18岁的抗日英雄李重英、年仅20岁就在对日作战中牺牲的张芳仙、年仅24岁就被阎军杀害的李光明、“英烈一家”的韩桂英、地下联络员田麦子、“文水红嫂”常马英、革命教师李桂莲和赵玉芳。正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底蕴、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斗争环境培育了英雄刘胡兰。

1932年,刘胡兰出生于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0年,她担任儿童团团长。1945年11月,她参加了文水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这使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阶级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回村后,她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动员青年报名参军。1946年2月,刘胡兰参加了我军反击阎锡山顽军的东庄战斗的支前工作,在战争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成长。同年6月,14岁的刘胡兰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1947年1月12日,国民党阎锡山军和地主武装“复仇自卫队”包围了云周西村。面对阎军的凶残和威逼利诱,刘胡兰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从容就义。

刘胡兰牺牲时年仅15岁,是已知中国共产党烈士名册中年龄最小的女英雄,也是2013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从出生到1947年牺牲的十几年人生旅程正是在革命环境中度过,正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斗争的年代。刘胡兰短暂而伟大的一生,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坚贞不屈、正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二、刘胡兰精神的时代意蕴

刘胡兰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的忠贞女儿,她在一年又一年的革命活动中,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积极汲取红色养分,在一次次的革命斗争锻炼中,她以其高贵品格、革命气节和英雄壮举,铸成了光照千秋的“刘胡兰精神”。

(一)刘胡兰精神是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是指在革命的热土之上,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而逐步积累、凝聚成的群体性格、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r革命精神。”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革命精神是十分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他还将我党、我军在长期斗争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概括为:“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2009年6月,习近平在甘肃调研强调:“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

(二)刘胡兰精神诠释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革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管何种品格,在英雄模范身上归结到一点,就是蕴含于英雄精神之中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1946年6月,刘胡兰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我入党后,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坚决革命到底!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敌人面前不屈服。”她以不怕牺牲、舍身取义的革命气节实践了她的诺言。她以超乎常人的力量和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决心,正是爱国爱党的体现。爱国情系根本,国是民之家,“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视国家重于生命,超越了心理和法理层面的价值,上升为一种信仰意义上的存在,对国家的爱凝聚成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

“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今天我们讲爱国主义,这个道理要经常讲、反复讲。”

(三)刘胡兰精神蕴涵了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信仰是人对某种超验本体、神圣的他者和理想社会等物象或者观念的坚信与敬仰,其作用是给人类生活以终极意义或价值指导。人有了信仰,就有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刘胡兰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在险恶的环境中,为了人民的利益,贡献自己的一切。在刑场上,她大呼:“怕死不当共产党员。”面对残暴的敌人屠刀,她没有丝毫的退缩,以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诠释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刘胡兰内心纯洁,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从她身上,我们看到共产党人对革命理想的不渝追求,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美好未来的热切向往。同时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也给了刘胡兰一种巨大的精神支柱,一种敢于胜利、不怕牺牲的巨大力量。

无论哪个时代、哪个社会,每个人都会有着自己这样或那样的信仰。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共产党员不仅有信仰,而且有着崇高的信仰,那就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共产党人有着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和信念。

(四)刘胡兰精神彰显出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政治品格。刘胡兰在生死斗争中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她从小聪明能干,做事认真,参加革命后,工作更出色,当年的人评价她,“这个刘胡兰,是云周西村的妇救会秘书,才十五岁,处处都是个拔尖的,分给她的大小任务,全都积极负责,完成得很出色”,体现r她对革命工作的高度责任心。1946年12月16日,敌人出动了六个县近万人的兵力“扫荡”文水县,刘胡兰在突围中与上级失去联系,被迫回到云周西村隐蔽起来,在险恶的环境下,她还及时将保存在村里的党的文件清理烧毁。并配合当地的武工队处决了内奸。最后的危机时刻,她仍然全心全意考虑的是革命工作,体现了一个革命党人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政治品格。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牢牢把握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的根本任务”。这明确指出了锤炼忠诚干净担当品格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应具备的政治品格。

三、刘胡兰精神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继承和弘扬刘胡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崇尚英雄树立社会新风尚。每一个前进的时代都有英雄,每一个积极向上的民族都需要英雄精神的滋养,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东汉文学家刘邵在其《人物志·英雄》中提到对英雄的解释: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英雄”的解释:一是指本领高强、勇武过人的人;二是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更是青年英雄辈出。……刘胡兰牺牲时只有15岁。”小英雄刘胡兰成长于艰苦革命战争环境,她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有为了革命和人民的利益献身的决心,她的英雄行为对我们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更有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各方面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树立社会崇尚英雄的新风尚。社会风尚普遍体现在个人言行和人际关系上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氛围、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社会新风尚是一种相对先进的、带有示范性的社会风气。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新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应厚植英雄情怀,学习和发扬英雄的精神、汲取奋进的力量,把工作融入到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到人民创造历史伟大奋斗之中。

(二)赓续中国共产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锻造新时代精神。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在整个中国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国梦牺牲了数百万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牺牲了上千万英雄儿女,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无论是从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还是延安精神,它们都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克服险阻、勇往直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的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这些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凝练而成的精神与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更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时代召唤。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中国精神的脊梁,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支撑着我们不断前行。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能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革命传统都能凝聚人心、团结奋进、战胜困难、夺取胜利。代代相传的革命传统会使人坚定信念,拥有强大的自信。以革命传统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在锻造新时代精神方面仍具有新的朝气和生命力。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出来的时代特有的集体意识,它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了时代进步的潮流。这种精神是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时代的先进部分,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

(三)加强思想建设,克服利己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当前,大多数共产党员的信仰是坚定的,理想是崇高的,但是也有一些党员出现了信仰模糊、信仰缺失,一些黨员干部理想动摇,信仰滑坡,丧失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存疑虑。一些党员干部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滋生和膨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可见,加强思想建设尤为重要。要想克服这些利己主义思想,就要从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困扰下解脱出来,回归精神追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道德本质。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说:“我们的道德的大部分包含着责任。”由于被无限的物质欲望控制,加之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短缺和分配不均,人们时刻处在与他人的争抢比拼之中,内心的友善被深度遮蔽,亟需被释放,这就需要摒弃物质主义,提升私德的同时,培养公德心,集体主义精神,协作互助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道德品质。实践证明,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只要不断加强思想建设就能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就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守得住纪律、把握住原则、辨得明方向;即使在金钱物欲面前,也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就不会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才会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坚贞忠魂,是中华儿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革命精神是一笔丰厚的红色文化物质遗产与精神遗产,需要进一步做好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使红色精神更好起到承载历史,印证历史的作用,更好发挥其精神教育价值与经济发展价值。

(责编:赵丽丹)

猜你喜欢
刘胡兰
演好英雄角色 传承革命精神
小英雄刘胡兰
乐谱:刘胡兰颂
刘胡兰 伟大光荣气若兰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在刘胡兰像前
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短暂一生的四次婚恋
刘胡兰的青涩爱情
刘胡兰与王本固的生死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