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精品年鉴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1-08-05 06:51刘永强
史志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确立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的战略部署,为年鉴事业大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更为进一步深入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指明了方向。从本期开始,我刊将围绕助推全国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展开讨论,既要分析当前年鉴事业发展的现状,也要总结经验和教训,更要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本期选载《中国年鉴研究》2021年第3期上刊登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年鉴处处长刘永强《中国精品年鉴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一文,同时刊发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林忠玉以福建省开展年鉴精品工程和全域精品工程试点为例撰写的《年鉴精品工程价值初探》,以期科学谋划下一步的中国精品年鉴建设、引领推动全国年鉴事业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有益的参考。欢迎年鉴同仁积极参加讨论。

摘要 随着到2020年“两全目标”基本完成,全国地方志工作“修志编鉴”两项主业转变为一段时间里只有“编鉴”一项主业,年鉴事业发展迎来了一个宝贵的重要窗口机遇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确立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的战略部署,为年鉴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进一步深入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指明了方向。文章全面梳理近年来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引领的中国精品年鉴建设的实践创造,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坚持精品理念、探索打造模式、完善质量机制、发挥专家作用、深化学术研讨、做好宣传推广等建议。

关键词 年鉴事业 精品年鉴 引领带动 高质量发展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做到地方综合年鉴由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的任务目标(即“年鉴全覆盖”目标)。截至202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2020年卷应编纂出版3212部,全部完成编纂、全部移交出版,完成率均为100%,公开出版2843部、完成率约为88.51%,基本如期完实现“年鉴全覆盖”目标,这是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真正实现三级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全覆盖,在年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坚持质量第一、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年鉴质量、打造精品年鉴,是年鉴事业持续建康发展的永恒命题。《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存真求实,确保地方志质量,将精品意识贯穿于地方志编纂出版工作全过程,这为“十三五”时期的年鉴质量建设尤其是精品年鉴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2016年12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以下简称中指组)印发《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年鉴规划》),进一步就年鉴质量建设的目标、路径提出了要求,就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作出明确部署,提出到2020年打造50部中国精品年鉴的目标。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年鉴规划》要求,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中指办)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于2017年5月正式启动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截至2021年4月,工程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共打造中国精品年鉴5批49部,基本完成《年鉴规划》确定的打造精品年鉴目标任务,并树立起若干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精品年鉴品牌,充分发挥了对全国年鉴质量的引领示范作用。

近年來,年鉴界围绕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中国精品年鉴建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于丰富和拓展对精品工程的认识、深化和发展对精品年鉴建设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有关年鉴精品建设的研究中,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指导专家、中国精品年鉴单位人员以及相关人员发表的文章占据多数。如工程指导专家阳晓儒结合工程试点工作提出年鉴精品标准,周慧结合申报年鉴篇目讨论地方综合年鉴社会部类的分类、标题及技术范围,牟国义从本土视域出发提出构建年鉴评价的正确导向,孟亚男提出如何认识精品年鉴并探索其打造机制和路径;中国精品年鉴单位山西省高生记、温州市魏仕阔、长沙市王习加、晋江市林荣国分别总结梳理《山西年鉴》《温州年鉴》《长沙年鉴》《晋江年鉴》打造中国精品年鉴的经验,南京市柳云飞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探讨中国精品年鉴的12种基本属性,连云港市陆瑞萍分别探讨精品年鉴的框架建构和内容质量标准;方志出版社李江从出版角度出发提出编纂精品年鉴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要求;笔者从工作层面系统梳理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在2016—2017年和2018—2019年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此外,李娜关于编纂精品年鉴的思路和方法、徐学鸿关于精品年鉴质量管理的视角、郑维桢关于打造精品年鉴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实践路径等文,以及桑荟关于江苏精品年鉴创建的报告、区林关于福建省实施全省年鉴精品工程试点工作的总结等也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作为一项创新工程、探索工程,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讨在研究高度、研究广度、研究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如何适应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生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年鉴事业发展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在新起点上正确研判形势,总结经验教训,做好下一步中国精品年鉴建设的科学谋划,研究探索充分发挥年鉴这种文化载体形式独特优势的路径和方法,引领推动年鉴事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就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笔者试图全面梳理“十三五”时期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引领的中国精品年鉴建设的实践创造,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关建议,以便为今后的中国精品年鉴建设提供参考。

一、实践探索

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最早是冀祥德在《落实(规划纲要)实施“十大工程”》一文中提出的,是中指办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十大工程”中的第三大工程,它既是地方志质量工程,又是地方志精品工程。以2017年5月全面启动为重要节点,工程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试点探索(2015年12月—2017年5月)

2015年8月,中指办印发《关于开展年鉴工作试点的通知》。12月,经过各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推荐和专家评审,区别不同区域和类型,中指办从全国推荐的53家单位中确定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等IO家单位为2016-2020年首批全国年鉴工作试点单位。中指办对各试点单位提出的要求是: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和《规划纲要》要求,在年鉴工作管理体制机制、年鉴编纂、年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做到出领军人才、出先进经验、出精品佳作,充分发挥在全国年鉴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随后,为统筹推进“年鉴全覆盖”工作和年鉴质量建设,中指办决定将全国年鉴工作试点单位同时作为中国年鉴精品工程试点单位。2015年12月,在2016年度全国省级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举行全国年鉴工作、中国年鉴精品工程试点单位授牌仪式,并召开试点工作座谈会。

工程试点工作在摸索中不断推进。2016年4月.全国精品年鉴指导培训会在北京市召开,邀请专家对10家试点单位年鉴框架进行评议,开始尝试从篇目阶段就加强对试点单位年鉴编纂工作的指导。10月,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专家评审会议在北京市召开,对试点单位年鉴稿进行评审,并讨论修改《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讨论稿)》,确定了工程推进的一些原则性要求。11月,工程专家指导会议在福州市召开,由评审专家向试点单位代表面对面反馈评审意见。2017年1月,工程第二次专家评审会议在北京市召开。随后,经过反复修改,确定了年鉴出版阶段的统一标识、统一版式、统一风格。3月,工程研讨会议在北京市召开,进一步讨论修改《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5月,中指办公布《山西年鉴(2016)》《温州年鉴(2016)》《北京海淀年鉴(2016)》3部年鉴为首批人选的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中国精品年鉴”。同月,中指办发出通知,印发《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工程正式全面启动。这样,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试点摸索,工程不仅取得首批成果,还初步形成一套包括篇目评议、理论研讨、会议评审、专家指导、修改落实、精品设计、出版审核、宣传推广等一系列环节的精品年鉴打造模式,明确了申报条件、评选标准、评选程序、评选要求和管理、奖励宣传等一系列规范性要求。

根据《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精品年鉴评选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严格按照自下而上、择优推荐的方式进行。工程办公室收到申报年鉴稿后,至少组织一次(在实践中至少为两次)专家评审会议进行评审,评审通过才能入选。工程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入选年鉴不设比例,成熟一部,评审通过一部,入选一部,严格标准,宁缺毋滥。

受中国年鉴精品工程辐射影响,广西、福建、北京、江苏四省(区、市)也实施本省(区、市)的年鉴精品工程。2015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启动实施广西年鉴精品工程,每年选定3~5部基础较好、可塑性强、有代表性的年鉴作为项目实施对象。2016年3月,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启动实施福建省年鉴精品工程试点工作,《福建科技年鉴》《三明年鉴》等5部年鉴成为首批试点年鉴。2017年3月,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启动实施北京市精品年鉴工程,确定《北京海淀年鉴》等3部年鉴为精品年鑒打造对象。其中,《北京海淀年鉴》更是成为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北京市精品年鉴工程的双料打造对象。2018年5月,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启动实施省级精品年鉴试点工作,从申报全国精品年鉴、打造省级精品年鉴、开展市级精品年鉴试点培育三个层次开展精品年鉴工作,每年选取2~3部年鉴作为省级精品年鉴试点。四省(区、市)年鉴精品工程启动后,陆续召开工程推进会、队伍培训会、篇目研讨会、年鉴稿评审会、总结交流会等,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生动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并积极主动与中国年鉴精品工程衔接,为工程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

(二)第二阶段:规范引领(2017年5月至今)

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全面启动后,一方面参照试点工作创造的经验,每年在确定篇目阶段召开一次申报年鉴篇目研讨会议,在年鉴稿完成后至少召开两次专家评审会议,持续通过评审打造中国精品年鉴;另一方面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积极推动从粗放实践探索向精准对症施策转变,在强化质量规范引领、开展专题理论研讨、完善精品打造流程、创新专家指导方式、培养精品骨干队伍、扩大精品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大大丰富了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内涵。

一是强化质量规范引领。2017年初,中指组根据“年鉴全覆盖”工作的快速推进,决定从2017年起每年开展一次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活动,将其与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一道作为年鉴质量建设的两个重要抓手。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中指组充分参考在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开展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活动过程中发现的年鉴质量问题,2017年12月修订出台了《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2020年12月又印发《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前一规定共6章、48条,是全国年鉴质量建设的总规范,后一规定共25条,是前一规定的科学补充。两个规定是长时间以来全国年鉴质量建设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年鉴质量建设的系统总结和理论化,在质量要求、精品标准等方面具有更强的规范性、更高的准确性、更大的操作性。至此,全国年鉴质量建设形成了两个质量规定规范引领、两个重要抓手贯彻落实的“两规定、两抓手”协调推进的格局。与此同时,两个重要抓手之间也紧密衔接,《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规定中国精品年鉴入选年鉴在下一年度开展的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活动中直接推荐进入二等以上等次年鉴的评审,并且不占用各省(区、市)的报送名额。在实际评审活动中,前四批中国精品年鉴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第一批3部、第二批5部中国精品年鉴,除各有1部因故退出或未参评外,其他6部全部获评为特等年鉴。第三批IO部、第四批13部,除各有1部获评为一等年鉴外,其他21部全部获评为特等年鉴。

二是完善精品打造流程。2018年初,中指办在创新精品年鉴工作模式上提前谋划,确立了质量关口既要前移也要下沉的原则,在既有工作基础上,积极探索年鉴编纂出版全流程质量控制的模式。在鼓励申报阶段,中指办领导2018年起先后到长沙市、马鞍山市、吉林市、楚雄州等地调研了解中国精品年鉴申报工作,对各申报单位给予积极鼓励、精心指导。在篇目确定阶段,中指办除每年召开一次申报年鉴篇目研讨会外,还在抓实抓细方面进行拓展。如2018年4月,为引导申报单位对年鉴篇目的重视,在中指办指导下,长沙市地方志办公室召开《长沙年鉴(2018)》框架结构专家研讨评审会,对《长沙年鉴》篇目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修改,为其后来连续三次成功人选中国精品年鉴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修改落实阶段,包括篇目修改和年鉴稿修改阶段,中指办建立了比较完善成熟的专家评审意见反馈、修改报告报送机制,不仅有力保障了专家意见的修改落实和评审机制的稳定运行,还积累了包括工程实施以来每次评审专家评审意见和会后修改报告的一整套完整资料,相当于留下了一套完整的评审记录档案,十分珍贵。

三是开展专题理论研讨。2017年8月,为适应工程全面推进的形势,中指办、中国地方志学会年鉴分会以“强化年鉴精品意识,深化年鉴质量建设”为主题,在齐齐哈尔市召开精品年鉴与年鉴编纂创新研讨会。会后,会议论文集由方志出版社出版。2018年1月,“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精品志鉴与地方志编纂创新研讨会系列会议在张家港市召开,其中的年鉴会议既是精品年鉴工作的经验总结会,也是理论创新研讨会。此外,自2017年12月首届全国年鉴论坛起,每年一届的全国年鉴论坛在主要议题中都设年鉴质量建设、精品年鉴建设的内容,持续为工程实施营造学术氛围、提供理论支撑。2021年5月,中指办在防城港市召开全国年鉴质量建设暨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研讨会,围绕2021年卷年鉴如何突出纪录好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进行了专题研讨。

四是创新专家指导方式。工程试点工作阶段,依靠的指导专家只有6人,主要为各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年鉴编纂实践比较丰富、业务水平比较精湛的年鉴专家。随后,适应申报年鉴增加审读量加大的实际,几经筛选整合,在2017—2020年间形成了15人左右的指导专家队伍.2021年又进一步增加。自2018年7月第三期全国年鑒主编培训班起,就主要依靠工程指导专家进行授课,将打造中国精品年鉴的实践经验、理论思考与全国年鉴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受到热烈欢迎。工程指导专家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外,在申报年鉴编纂流程的不同环节,或进行培训授课,或面对面交流,或遥相指导,充分发挥专家指导作用。

五是培养精品骨干队伍。中指办一直非常注重对精品申报单位年鉴业务骨干的培养教育,每年的申报年鉴篇目研讨会,就相当于对申报单位业务骨干的专题培训。2017年12月,首届全国年鉴论坛专门安排“精品年鉴之路”环节,邀请首批中国精品年鉴单位人员登台交流经验。2019年7月,在第四期全国年鉴主编培训班上,4名第三批中国精品年鉴单位人员登上讲台,现身说法,畅谈精品年鉴打造的经验体会。2020年12月,第五期全国年鉴主编培训班紧扣精品年鉴建设,对各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年鉴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前四批中国精品年鉴单位、工程试点单位、2020年卷申报年鉴单位业务骨干80余人进行专题培训,并点评《长沙年鉴(2020)》稿等3部年鉴稿。这期培训实际上也是工程试点单位、中国精品年鉴单位经验总结交流会、精品年鉴稿点评研讨会。2021年5月,中指办还组织2021年卷申报单位人员对申报年鉴篇目进行了互评。各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也充分发挥中国精品年鉴单位的带动作用,在相关会议或培训上展示中国精品年鉴,邀请中国精品年鉴单位人员登台讲课或介绍经验。

六是扩大精品宣传推广。第一,通过立标杆、学典型,营造创建中国精品年鉴的良好氛围。2017年12月,中指办在首届全国年鉴论坛上向3家首批中国精品年鉴单位颁发奖牌和证书。随后,中指办在2019年、2020年全国省级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分别向第二批、第三批中国精品年鉴单位颁发中国精品年鉴奖牌和证书。2019年8月,在中指办指导下,楚雄州政府还召开中国精品年鉴《楚雄州年鉴(2018)》发行会。第二,通过争取表彰奖励,提升中国精品年鉴单位的辐射影响力。各地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中国精品年鉴创建工作,纷纷为成功人选中国精品年鉴作批示加以肯定或表扬,有些地方党委、政府还为中国精品年鉴单位人员记功或进行嘉奖。因所编年鉴人选中国精品年鉴,2018年8月辽源市政府为市地方志办公室记集体三等功,为19名年鉴编纂人员记个人三等功;2020年8月连云港市地方志办公室获记集体三等功,5名年鉴编纂人员获记个人三等功或被嘉奖;2021年4月北京市朝阳区地方志办公室获得首都劳动奖状。有的中国精品年鉴单位年鉴业务骨干获得提拔重用。第三,通过积极宣传,提升中国精品年鉴建设的社会影响力。中指办有意识加强引导,如组织编辑《方志中国》期刊“第五批中国精品年鉴推介专刊”,第五批18部中国精品年鉴各写一篇推介专稿,重点介绍该卷年鉴的特点、亮点,即为什么“精”、“精”在哪里,为各地年鉴编纂提供参考借鉴。中国精品年鉴单位在申报、入选的过程中,各显其能,在当地的主要媒体、网站、微信公众号上刊发相关消息,吸引社会公众了解年鉴、使用年鉴。

经过试点工作开展以来5年多的努力,工程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共打造中国精品年鉴5批38种49部。其中,省级年鉴2种7部,市级年鉴16种18部,县级年鉴20种24部,《山西年鉴》连续5年人选,《北京海淀年鉴》连续4年入选,《长沙年鉴》连续3年人选,《山东年鉴》《北京朝阳年鉴》连续2年入选,都成为中国精品年鉴的重要品牌;工程试点单位年鉴5种13部,各省(区、市)推荐申报年鉴33种36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不断摸索,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认识水平、重视程度、工作基础、自身风格、编纂水平、投入力度、编纂进度、修改落实、出版快慢等多种因素影响,也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培育精品意识任重道远

按年度编纂出版地方综合年鉴是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法定职责,打造精品年鉴同样也属法定职责的题中之义。在责任关系上,各级党委、政府负有对年鉴工作的主体责任,同样也负有打造精品年鉴的主体责任;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承担年鉴的具体编纂出版工作,打造精品年鉴本来就是本职工作。总体上说,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和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领导满足于顺利完成年鉴编纂出版任务,认为打造精品年鉴属于可有可无的事,或将其归责为年鉴编纂部门而过问不多、支持不大,这些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认识不到位,则难有作为。因此,打造精品年鉴,首先要积极争取本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强化他们依法履职的责任意识;其次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领导也应提高编好年鉴的主业意识、精品意识,紧紧把握重要窗口机遇期,充分认识到打造精品年鉴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年度重点工作,有其严格的质量要求,不是提提要求、压压责任就能轻松完成的,要从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部分中国精品年鉴单位还存在将打造精品年鉴责任压在年鉴部门一两个人身上的情况,也是不可取的。

目前,工程辐射影响的省(区、市)还较为有限,覆盖范围还不够大,地域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从地域上来说,前五批中国精品年鉴涉及17个省(区、市),分别是北京、山西两省(市)各3种7部,吉林、江苏两省各5种5部,浙江省、福建省各4种4部,山东省3种4部,湖南省2种4部,天津、河北、安徽、江西、广东、海南、重庆、云南、新疆9省(区、市)各1种1部(见表2)。前8个省(市)就约占中国精品年鉴总数的81.63%,相对比较集中,而整个西南、西北地区也就重庆、云南、新疆各1种l部。大多数省(区、市)的参与热情尚未真正调动起来。

(二)试点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5年多时间里,工程试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最初选择的10家试点单位主要是考虑兼顾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在与中国年鉴精品工程试点单位合二为一后,难以达到中国精品年鉴建设的一些工作要求、质量要求,不适应性也很明显。10家试点单位因工作基础差别较大,对参与工程的重视程度、认识程度以及参与程度也差别很大。大部分试点单位能积极参与工程活动,如山西省、山东省、南京市、温州市、北京市海淀区5家试点单位均成功打造中国精品年鉴,成为全国知名的精品年鉴品牌,在扩大品牌影响力方面有亮眼的表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部分试点单位年鉴经过参与工程的反复磨练,年鉴编纂质量有明显的提升,编纂隊伍建设也有较大进展,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但也有部分试点单位参与积极性不高,在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上差强人意。

(三)申报环节质量把关不严

《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各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严把质量关,组织专家对申报年鉴稿进行评审,通过评审才能申报。结合方案要求,北京、江苏、福建等省(市)将申报中国精品年鉴与本省(市)的年鉴精品工程相结合,吉林、山东等省也积极与中国年鉴精品工程衔接,组织力量严格评审,推荐上报的年鉴稿质量总体较好,成功打造为中国精品年鉴的机会也大。但也有一些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难以在前期篇目设计、组稿撰稿、修改落实等环节给申报年鉴提供业务指导,质量把关不够严格,推荐上报的年鉴稿质量不能保证,甚至存在大量需要规范的基础性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各地的申报积极性。如2017年卷年鉴共计27部进入工程评审阶段,前后淘汰22部,打造成功5部,成功率只有约18.52%;2018年卷年鉴共计2l部进入评审阶段,前后淘汰11部,只打造成功10部,成功率也只有约47.62%。

(四)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就申报年鉴编纂成稿及报送的时间均有明确规定,但能按要求在9月底前上报年鉴稿的很少。2018—2019年,随着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推进,部分省(区、市)年鉴工作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发生变化,年鉴编纂单位领导和编纂人员也多有变动调整,编纂进度更不能保证,这也造成一些申报单位无奈放弃了申报,出现了2019年篇目研讨阶段32部申报但专家评审阶段只有21部参加的局面。工程办公室每次组织评审会议,从开始筹备到会议召开大约间隔1个月甚至更长,指导专家在较短时间内要审读大批量的年鉴稿并撰写高质量的评审意见,在进度调度上压力比较大。同时,为确保每条评审意见确有所据,工程指导专家还会在专家评审会议上充分交流,可提可不提的意见不提,存在争论的意见不提。申报单位需要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认真落实修改,并在报送年鉴修改稿时一并报送修改报告。5年多来,一直都有申报单位对精品年鉴的认识不足,囿于编纂习惯、固有思维认识或修改难度压力,在工作上不够积极主动,在落实专家意见上也比较机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停留在简单层次的修改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工作做得不够。

三、若干思考

(一)坚持精品理念谋划新局

随着到2020年底如期完成“年鉴全覆盖”目标,今后全国年鉴工作的重点必然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持续巩固拓展“年鉴全覆盖”成果,并向全面追求高质量转变。因此,年鉴质量建设自然就应该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要投入更大的精力抓好中国精品年鉴建设。原先在摸索推进阶段,受认识水平及各方面因素限制,工程的关注重点和重心工作主要集中在“精品前”,也就是评审打造阶段,但即使是“精品前”,也在争取领导重视、争取保障条件、营造精品年鉴打造氛围等方面考虑不够、做得不多;对“精品后”虽有所关注,但在持续推广宣传、发挥辐射效应上也同样考虑不够、做得不多。有鉴于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精品理念,不仅要在“精品前”“精品后”的所有环节上精耕细作,还要着力推动从以单本精品年鉴打造为主向以单本精品年鉴打造、精品年鉴区域建设并重的局面转变,并逐步向精品年鉴区域建设过渡。要先行开展精品年鉴区域试点工作,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扩大范围。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可考虑适时启动省级精品年鉴区域创建工作。现阶段的精品年鉴区域建设,主要是依托中国精品年鉴单位中的市级年鉴单位,以市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为中心,以全市为范围,引领带动所辖县(市、区)打造精品年鉴,建设精品年鉴区域。毕竟,单靠每年若干部中国精品年鉴,就希望大大改变全国年鉴质量建设的面貌是不现实的,只有以点带面,激发市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承上启下的内在活力,实现滚动式发展,真正发挥出中国精品年鉴的辐射影响,才是精品年鉴建设的正途。在这方面,长沙市、厦门市进行了积极探索,如长沙市坚持系统观念,“引导精品创建工作向精品区域发展”,“精品年鉴区域建设态势已经显现”。

(二)探索全流程精品打造模式

5年多来,工程逐渐摸索形成了不同区划层级、不同地域特点的精品年鉴打造之路,积累形成了各具风格、各具特色的精品年鉴工作经验,探索形成了一整套从启动、编纂、出版印刷、表彰奖励、宣传推广、辐射带动的全流程精品年鉴打造模式,为今后工程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下一步,要进一步丰富完善这一模式,继续坚持质量关口既要前移也要下沉的成功经验,推动在不同环节上精准施策、定向发力。要优化工程实施思路,继续推动从以评审打造为主向全流程精心培育为主转变,健全完善从篇目设计环节就严把质量关的制度,建立健全精品年鉴奖励和激励机制。要确保申报程序灵活、有序,推动更多有积极性、有条件的地方踊跃申报,争取精品年鉴早日辐射到所有省(区、市)。要提高申报成功率,鼓励支持各省(区、市)实施自己的精品年鉴工程,至少在“十四五”时期全部启动,全面推进省级精品年鉴创建工作,并推动其与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紧密衔接,构建上下联动的精品年鉴培育机制,打牢精品创建基础,协同发力打造更多中国精品年鉴。

(三)完善精品质量控制机制

召开专家评审会议是工程顺利推进的重要工作方法。每次专家评审会议,都涉及专家审读、评审交流、汇总梳理、意见反馈、修改落实、专家审核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工作要求和质量标准。5年多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两个规定,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涵盖各个环节的包括精品标准、精品评价体系在内的精品年鉴质量控制机制及方法。这套机制及方法,北京、江苏、福建、广西等省(市)在实施年鉴精品工程过程中已经有所参考借鉴,其他一些地方也广为学习参考。下一步,要继续健全完善精品年鉴质量评审标准和质量控制机制,不断创新相关质量控制方法,使工程推进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序,同时也推动上下齐动,更好地引导、带动全国年鉴质量建设。

(四)充分发挥专家指导作用

工程实施关键在人,这既包括年鉴编纂人员,也包括指导专家。一定程度上说,指导专家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工程的实施效果。经过工程推进,工程的专家指导制度逐渐成熟,指导专家数量也适时增加,指导机制总体上较为高效,但限于指导专家本职工作繁重,在指导力量建设上仍捉襟见肘,原定每家申报单位确定两名指导专家进行全程跟踪指导的安排一直未能实现。下一步,一是要着眼长远,持续加强专家队伍建设,优化专家年龄结构,并兼顾指导专家的个人专长和研究兴趣,完善相关联络沟通机制和保障机制;二是要创造更好的条件,帮助指导专家履职尽责,探索更加符合工程推进需要的专家指导方式、方法,使业务指导更具针对性、更显实效性;三是要结合精品年鉴区域建设发现人才,注重对他们的关爱和培养,帮助他们在工程指导专家的帮助下快速提高业务能力,争取每打造一本精品,就能相应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业务骨干乃至专家,业务素质高的可吸收为指导专家,为今后继续打造精品年鉴或精品年鉴区域建设蓄积人才资源。

(五)深化精品年鉴学术研讨

“十三五”时期,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加速,理论创新滞后于编纂实践的情况非常突出,年鉴质量规范建设也还处于迎头追赶阶段。各地在编纂实践中形成很多不同的认识,其编纂方式方法也有很多差异,但在学理上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在优化方案选择、提供学理支持等诸多方面很难形成广泛共识,理论总结、理论研讨以至理论升华等工作存在很多欠缺。精品年鉴建设更是如此,缺少理论上的有力支撑。近年来,通过全国年鉴系统的共同努力,围绕中国精品年鉴创建工作,引出了关于精品意识、精品态度、精品标准、精品路径、精品工夫、精品平台、精品品牌、精品体系等方面的很多话题,也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讨论,但与精品打造的实践要求相比,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高质量理论研究成果还相对比较匮乏。下一步,要加强现有中国精品年鉴单位的经验交流,编写出版《中国精品年鉴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要充分发挥中国地方志学会年鉴分会的学术桥梁纽带作用和《中国年鉴研究》期刊的学术阵地作用,充分利用每年度全国年鉴论坛和各地学术研讨会等,主动设置更多精品年鉴议题,引导开展更具针对性的理论研讨,助力精品年鉴建设把根基扎得更牢,培植长远发展后劲。

(六)积极做好精品宣传推广

做好中国精品年鉴的宣传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不断总结经验,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争取领导重视上,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主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精品年鉴申报和评审打造营造更好的环境,也为后期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关于表彰奖励的规定创造更好的条件。这需要引起各精品年鉴编纂单位的重视,辽源市、连云港市、北京市朝阳区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在确立精品品牌上,要继续推动在每年度全国地方志系统最高规格会议上为入选的中国精品年鉴单位颁发奖牌和证书,既增强中国精品年鉴编纂单位的荣誉感,又起到树立品牌、宣傳品牌的作用。在推广精品经验上,要继续鼓励和支持中国精品年鉴编纂人员走上全国和各省(区、市)培训工作和典型经验介绍的讲台,建设一支勤学善思并且能说会讲的精品年鉴师资队伍,多方讲授精品年鉴的新创造、新探索。在扩大舆论宣传上,要善于借势借力,利用各种会议或平台适时举办中国精品年鉴展览展示;要充分利用各级地情网站、地方志网站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发布精品年鉴消息,宣传精品年鉴经验,推广精品年鉴品牌,不断提高中国精品年鉴的社会影响力。

四、结语

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既是一项创新工程,也是一项探索工程,实施5年多来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树立了若干全国知名的精品年鉴品牌,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同时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体制机制,为进入新发展阶段后进一步深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总体上说,相较于年鉴质量建设的长远发展目标和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工程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争取领导重视、培育精品意识、科学研究谋划、完善工作机制、探索打造模式、加强流程管理、确立评审标准、完善评价体系、开展学术研讨、发挥专家作用、积极宣传推广等各个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下一步,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投入更大的精力科学谋划并深入实施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大力推动从以单本精品年鉴打造为主向以单本精品年鉴打造、精品年鉴区域建设并重的局面转变,真正发挥出工程及其成果的辐射影响,引领带动年鉴事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并继续发挥年鉴事业领头羊作用,为全面推动全国地方志事业实现第二次转型升级、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编:张文娟)年鉴精品工程价值初探——以福建省为例 林忠玉

摘要 实施年鉴精品工程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5-2020年)》“坚持质量第一,存真求实,将精品意识贯穿于编纂出版工作全过程”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选择。福建省开展年鉴精品工程和全域精品工程试点,实现质量管理和精品意识全覆盖式辐射,在全省形成了争创精品年鉴的强烈带动之势,培育出地域特色鲜明的精品项目,并实现金省年鉴事业发展以点带面、区域联动竞争、质量整体提高、资政宣傳俱佳的良性态势。年鉴精品工程的实施,强化了年鉴作为资政文献属性的价值,实现了方志人才队伍的优化和地方志事业格局的开拓,提供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年鉴 精品工程 福建 地方志 文献价值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要求重视并制定年鉴编纂出版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规定,完善质量评议和审查验收制度。《规划纲要》还要求,坚持质量第一,存真求实,将精品意识贯穿于编纂出版工作全过程,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出版关。实施年鉴精品工程,培育精品年鉴是推进年鉴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选择。

2015年福建省18部县级综合年鉴创刊,至此,实现全省三级综合年鉴“全部开编,一年一鉴”。在此基础上福建省开展全省年鉴精品工程工作(以下简称“精品工程”)。2016-2017年,开始福建省年鉴精品工程试点,2018年正式启动福建省年鉴精品工程,2020年启动厦门、三明两市全域精品工程试点。首先是严格管理高标准式实施。精品工程的实施以强化年鉴编纂和出版制度落实和省级规范出台为前提,以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持续指导和督查等方式为基础,先后印发《福建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质量评审标准(试行)》《福建省地方综合年鉴图照使用规范(试行)》《福建省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等编纂和管理的全省性规范文件,创新全程精细化管理开展精品工程项目的培育。其次是宁缺毋滥刨品牌式精品。截至2021年1月,约70部(次)市、县两级综合年鉴和行业(部门)年鉴报名参加精品工程,近50部(次)市、县两级综合年鉴和行业(部门)年鉴被纳入精品工程培育,16部年鉴先后入选福建省年鉴精品工程项目,综合淘汰率为77%。最后是以点带面全覆盖式辐射。2020年,在持续开展省级年鉴精品工程的基础上,福建首开全国之先,开展以厦门和三明两个设区市为单位的全域精品工程试点工作,在全国年鉴界树立起“福建品牌”旗帜。

精品工程的实施,为全省年鉴事业发展搭建高标准平台,以质量优化和精品管理为关键抓手,实现质量管理和精品意识全覆盖式辐射,逐渐在全省形成了争创年鉴精品的强烈带动之势,培育出地域特色鲜明的精品项目,并实现全省年鉴事业发展以点带面、区域联动竞争、质量整体提高、资政宣传俱佳的良性态势。

一、增强和固化年鉴作为资政性文献的价值属性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怍为各级党委政府主办的权威年度性资料文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地方综合年鉴并未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心工作上展现应有价值,更是受困于框架结构、资料选题和体例规范等学科建设不成熟和规范标准不健全等方面问题,存史、教化等价值也在不断弱化。精品工程以围绕大局和服务中心为目的,在强化政治意识的前提下,突出省级综合年鉴的引领和带动;通过打造品牌栏目,宣传区位特色和资源优势;拓展记述纵深度,增强固化资政性文献价值属性,实现地方综合年鉴“资政、教化、存史”的价值。

(一)强化政治意识,以之贯穿精品工程全过程

坚持思想政治引领,把精品系列工程项目作为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在精品工程的具体工作上,首先就要把好“政治”这根主弦,将学深、弄懂、悟透新思想作为培养党史方志干部和全省年鉴工作者和参与者的抓手,做到讲业务先讲政治,强业务先强政治,围绕政治抓业务促业务。精品工程培育工作,首先从年鉴的框架上将政治意识引领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内容体现,要求在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民主党派和台港澳等政治部类中将思想政治学习作为综述或概况的必备内容,并在“宣传工作”等分目中设计年度特色条目予以准确和个性化记述。其次,在各类评审和点评会中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后,在年度专家总评会上,将年鉴内容记述的政治性把握和是否准确记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在各地的学习贯彻落实情况定为硬指标,进行复核。自2018年精品工程启动至2021年1月,在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比活动中,福建省选送的30多部各级各类年鉴无一因政治差错问题降档或落选。

(二)实施示范引领,突出省级综合年鉴的引领和带动

在省、市、县三级的综合年鉴里,省级综合年鉴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在实施精品工程的过程中,《福建年鉴》践行精品年鉴的品质要求,全省年鉴编纂和管理工作起到模范和引领作用。长期以来,《福建年鉴》记录和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抓住历史机遇,对福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的系列决策,以及决策实施以来福建省全面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福建”“数字福建”建设,调研总结出的“晋江经验”,及关于扶贫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马上就办真抓实于”等指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福建萌发的重要执政理念和实践。《福建年鉴》以系统专业的记述,及时有效地记录省内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突出成效和经验教训,为新时代建设新福建提供可资借鉴的新业态、新情况、新发展,也为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历史佐证。

(三)打造品牌栏目,增强区位特色和资源优势宣传

以开展精品系列工程为契机,综合年鉴在框架结构和内容记述上进一步突出地方特点和年度特色,宣传区域区位特色和资源优势。在精品系列工程的带动下,福建全省各级综合年鉴从2016年卷到2020年卷的综合编纂水平逐步得到提升。年鉴框架设计日趋合理,政治性错误和偏差明显减少,基本编纂规范和要求得到强化,年度特色和区域特点内容得到丰富。年鉴得到社会高度认可,资政参考作用愈发明显,各级党政机关新到任主要领导都要求报送近年甚或是全套综合年鉴,以之为了解当地地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料文献。在全国年鉴各类评比中,福建省选送的各级各类年鉴得到普遍认可,穩定跻身特等奖等较高奖项。2019年10月,福建省选送的11部年鉴全部入选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织评选的第六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获得三等以上奖项,成绩创历史新高,获奖率与北京市、江苏省等省市并列全国第一。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证明年鉴编纂质量稳步提升,精品系列工程工作达到了预期目的…。年鉴精品工程的实施强化了区域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系统性宣传和全方位传播,提升了年鉴作为年度文献的资政性、社会性和宣传性,是福建省年鉴工作保持全国一流水平的重要保障。

(四)拓展记述纵深度,固化资政性文献价值属性

通过系统打磨,实施精品工程,年鉴框架得到优化,突出内容地域特色和年度亮点的高标准和强规范记述,在资料选题上扩展和完善资料性,强化内容纵深度。“年鉴要提升品味、提高价值,就要关注本行政区域内经济社会建设的年度焦点,把视角向全社会延伸,关注好当前社会的热点”,各年鉴立足福建对台、对侨、对外等闽台闽侨文化特色,福建苏区和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优势.2019年重点记述闽台交流和闽侨活动,把年鉴搬进海峡论坛、闽侨书屋,发挥年鉴文化引领作用,各年鉴精编海丝核心区的创新创造活动,彰显八闽各地独特风采。《厦门年鉴(2020)》设计改革开放专题,着重记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丰富的实践成果,及留下的思想和精神财富,在全市建设“两高两化”征程中展现作为。《三明年鉴(2020)》设置“红色三明”专题,突出记述三明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伟人革命的重要实践地的区域特点和优势。设置“五比五晒”特载、“四篇文章”“五比五晒”专记和图片专题,围绕三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三明市发展大局。《福建年鉴(2020)》在框架上突显“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当前重大选题;在卷首“福建要闻”图片专栏中,设“乡村振兴”图片专辑,记述和展示福建省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范例;在卷首增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辑,向社会和公众传递正能量;增设“数字福建”“民营经济”“海洋经济”等类目,体现数字化建设在国家级层面的位次和福建特色;增设“精准扶贫”“农村经济管理”“科技创新工作”等分目,记述福建省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坚持高质量发展成果。2021年,福建省明确要求三级地方综合年鉴进一步做好全省“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史料收集与编研工作,并建议重点围绕“重大决策部署”“举措落实”“脱贫攻坚重点项目”“抗疫战迹”“先进经验”“感人事迹”等方面进行史料收集。

在精品年鉴实施过程中,各年鉴通过多方式和多方位扩展、完善年鉴的资料性,强化年鉴记述选题内容的纵深度,辅助决策和研究,尽力满足企业和公众需求,进一步实现年鉴资政性文献价值属性。

二、实现人才队伍的优化和地方志事业格局的开拓

事业的发展以人才为基础。精品工程的实施为福建省、市、县三级年鉴专业化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关键促进作用。精品工程实践完善了理论研究基础,拓展了理论基础研究范畴,直接促进地方综合年鉴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一)稳定和发展人才队伍,实现人才专业化和事业化

精品工程在培育年鉴精品项目的过程中,也对各级综合年鉴加强编纂出版管理和年鉴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直接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福建省在实施精品系列工程中实行分工协作、评(审)稿、成果激励和上下联动等四个机制。首先是分工协作机制。通过印发正式文件,确立全省年鉴指导和管理工作分片(专人)对口联系制度,做到全省年鉴每一方面、每一时段、每一地区的工作都有专人负责、专人承接。其次是评(审)稿机制。引进志书评稿的方式,首创年鉴评(审)稿机制,从框架大纲、编写体例、内容设置、年鉴规范要求及部分涉及“一票否决”等原则性要求方面,对申报年鉴精品工程候选项目的年鉴样稿进行评审。再次是成果激励机制。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对在地方志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规定,对精品工程入选项目和年鉴成果给予通报表扬和寄发贺信的激励方式,为各地年鉴承编单位与当地党委、政府之间架起一座便捷的沟通桥梁,增强了年鉴承编单位和工作人员的荣誉感与自信心。最后是上下联动机制。通过精品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三级年鉴工作部门的上下联动、协同工作模式,促进相关资源的共享利用。

机制的完善,使全省年鉴工作特别是精品年鉴工程实现精细化管理,让精品项目参与单位的人才队伍得到培养和优化,逐步实现全省年鉴人才的专业化,打造“工匠精神”,实现精品工程的再发展。评(审)稿机制得到全省各级年鉴工作者的高度认可,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推广,成为福建省提升年鉴编纂质量的最具活力的抓手。成果激励机制先后得到福州、厦门、泉州、三明、宁德、晋江、上杭、长乐等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和积极响应,对获得表扬的年鉴承编单位给予了极大肯定和工作支持。上下联动机制实现以点带面、先进带动后进,推动市、县综合年鉴整体工作进度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较高素质和专业素养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促进地方综合年鉴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自2016年开始,福建省始终配套搭建省级年鉴学术平台,以促进精品工程的实施和年鉴理论研究。2016-2021年,福建省年鉴研究会持续开展学术年会和学术论坛,特别是2018年以来,连续出版《福建年鉴研究》论文集2018—2020三册,共征集到论文近170篇,涉及有年鉴装帧、编纂框架、体例规范、选题资料、内容编纂实务、图片(图库)应用、年鉴信息化、年鉴应用创新和年鉴文化发展等优秀学术论文104篇入选。人选的104篇论文中有73篇为精品工程参加单位业务人员(含省级年鉴工作部门业务人员)撰写,占比高达71%。通过精品工程和配套学术平台的持续建设,实现年鉴编纂实践和年鉴理论研究的相互促进,年鉴编纂和理论的系统性研究得到加强。立足服务资政、宣传交流和存史育人,年鉴架构设计合理、体例规范、选题准确等编纂实际操作更加精益求精和务实求真,大量的实践进一步丰富了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内容,为强化地方综合年鉴学科体系理论,促进年鉴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构建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可借此推进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生态、历史等各领域,并囊括和交叉诸多学科的地方综合年鉴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建设和创新,进一步实现年鉴学科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精品工程及配套学术平台持续稳定的开展和取得的实际成效,实现了《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关于“推动年鉴学理论建设,加强与相关学科交流合作,发展年鉴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促进形成以修志编鉴为主业、各项工作协调开展、齐头并进的地方志事业发展格局,强化和拓展了方志文化的内涵。

三、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和发展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作为地方志成果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综合年鉴,应发挥年度资政文献价值属性和连续编纂出版的优势,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近2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和任务。“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标志性工程和底线任务,是治国理政的重大举措,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典范和集体智慧结晶。各级综合年鉴通过对各区域施政纪要进行及时、科学和全面的记述,让“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和成果得到科学固化,以期反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

(一)提供资政辅助和智力支持

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选题编纂方面,各级综合年鉴持续发挥着自身优势与作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公共决策提供资政辅助和智力支持。精品工程要求各项目培育单位坚持以敏锐的视觉和主动作为的觉悟,提前精准部署,突出重点,在各自年鉴上翔实体现地方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做法,着重加强相关资料收集。《福建年鉴(2020)》,在“福建名片”部分收录了“三明医改”的实践经验、福建自贸区创新举措,在“八闽关注”部分收录了“莆田市木兰溪治理实践经验”,展现福建创新发展、先行先试的风采,反哺助力“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挖掘和发挥年鉴史料价值,助力推进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可为各级政府“脱贫攻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关决策提供资政参考。2021年初,《福建年鉴》得到新到任的福建省委主要领导认可,成为助力其快速、准确和全面了解省情的“枕边书”。继之,以年鉴为蓝本编纂的《福建省情手册(2021)》发到全省党政领导干部手中,成为助力其施政决策的第一手资料。省委主要领导的认可和重视,充分体现了综合年鉴的资政价值和服务大局功能。

年鉴逐年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其年度性决定它的现实服务功能。透过各级综合年鉴了解相应区域整体综合发展变化情况,可以从中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突出“编鉴为用”“编用并举”,年鉴的区域特色和品牌栏目内容,为确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线索;年鉴强化横向比较资料、典型材料,为公共决策提供参考和辅助。例如在福建土楼、厦门鼓浪屿申遗过程中,《龙岩年鉴》《厦门年鉴》中的史料记载,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

(二)提供资料储备与线索引导

地方综合年鉴与社会和公众的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特别是逐年连续记述的特色内容,可为若干年后读者复原当时历史场景提供基础资料,具有不可估量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年鉴通过丰富的资料记载、详尽的数据比对分析以及风俗风物记述等,将公共事务、工农业生产、文旅开发或经营管理等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下其规范化的记述和数据累积,是读者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的宝藏。

通过实施精品工程各级年鉴二次开发利用文献资源,在资政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浦城年鉴》设置的“浦城美食”分目,为县委、县政府举办美食文化节提供重要的美食线索和历史资料帮助,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增光添彩。《永安年鉴》给有关乡镇及单位提供重要佐证资料,“永安莴苣”“永安鸡爪椒”“闽笋干”“安砂淮山”“永安金线莲”“吉山老酒”“安砂鱼”等农产品申报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发挥作用。这些地标产品,担任着农村经济“一村一品”产业主角,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拳头产品。《延平年鉴》中的“延平名产”、《德化年鉴》中的“德化陶瓷”、《南安年鉴》中的“南安特产”等,为当地地标产品的申报和宣传提供佐证,为乡镇、企业梳理名特产品信息和品牌建设提供帮助,为农户拓宽创收渠道,提高收入水平。

四、结语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精品工程以省级党史方志部门和省级综合年鉴为中枢,以市级党史方志部门和市级综合年鉴为支干,以县级党史方志部门、县级综合年鉴和省级行业(部门)年鉴为末梢,統筹推进,实现全省年鉴编纂创新,打造了具有福建特色的文化品牌。各级年鉴为相应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提供咨鉴,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并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责编:张文娟)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关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加快建设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