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芩口服液结合肠外营养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

2021-08-05 21:31张妍
婚育与健康 2021年7期
关键词:肠外营养小儿手足口病

张妍

【摘要】目的:探寻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所取得的疗效及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儿科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手足口病患儿,按照其入院接受诊疗的先后顺序对其进行随机化的分组,组别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患儿的数量均为40例,同时给予不同组别患儿不同的治疗方式,对照组的40例患儿全部实施常规治疗,试验组的40例患儿给予蓝芩口服液结合肠外营养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情况及血象指标的变化情况等数据。结果: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情况及血象指标的变化情况等数据呈现了明显的差异,综合比较来看,试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前的血免疫球蛋白(Ig G)、总蛋白(TP)、白细胞计数(WBC)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治疗后各项血象指标数据的差距逐渐拉开,研究组不断趋于正常状态,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取不同的诊疗手段所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不同,以蓝芩口服液结合肠外营养治疗作为一项最佳的诊疗方案,不仅显著地提升了广大患儿的临床疗效,还缩短了症状消失的时间、住院时间,大大改善了广大患儿的预后,其疗效确切,获得了广大临床工作者的一致认可。

【关键词】蓝芩口服液;肠外营养;小儿手足口病

考虑到儿童与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力较年轻患儿群体显著较低,所以上述两类患儿自然而然成了各大医疗机构收治的重要患儿群体。其中,因为儿童各项免疫系统及防御功能还未成熟,从而导致其深受各种病毒及致病菌的“青睐”,以手足口病最为典型。手足口病是儿科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以5岁以下婴幼儿居多,患儿的临床表现为手部、足部及口腔等三个部位存在的丘疹、皮疹,如果得到及时的诊疗干预,其临床症状可得到显著的改善。但是仍然有极少数的患儿会发展为感染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类型,对于广大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威胁。基于此,广大的临床工作者须采取相应的诊疗干预控制疾病的恶性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此次临床调查的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均符合此次临床调查的标准要求。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1岁~3岁,平均年龄(2.5±0.3)岁,病程3天~5天,平均病程(4.3±1.2)岁。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②并且患儿的家属均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详细阅读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先天性免疫缺陷;②临床资料未完善的患儿。上述所有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无显著的差异,在临床上可以将其进行比较(P>0.05)。

1.2 方法

按照所有患儿入院接受诊疗的先后顺序对其进行随机化的分组,组别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患儿的数量均为40例,同时给予不同组别患儿不同的治疗方式,对照组的40例患儿全部实施常规治疗。所有患儿在入院后,由医务人员对其病情进行仔细的评估,并给予适量的利巴韦林颗粒,温水冲服,按照3mg/kg~5mg/kg的公式例计算患儿每次所需服药的剂量,每日三次。

试验组的40例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蓝芩口服液结合肠外营养治疗。给予所有患儿适量的蓝芩口服液,同样按照5毫升给予患儿每次所需服药的剂量,每日三次。之后从患儿的周围静脉输注适量的肠外营养液,营养液的组成部分包括了小儿氨基酸、葡萄糖、电解质、维生素等内容,而蛋白質、支付与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则按照3:7:10的比例进行配制,之后根据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适当调整肠外营养液与蓝芩口服液的剂量。

1.3 观察指标

在为期15天的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情况及血象指标的变化情况等数据,同时绘制成表格进行系统性的比较。其中,按照患儿临床疗效的不同可以将其进一步划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三种类别,若患儿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生命体征也逐步恢复正常则视为显效;若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的改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则为有效;若患儿的临床症状并未得到显著的改善,反而还有加重的倾向则视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40。住院情况则包括了发热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疱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等内容。而血象指标则包含了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总蛋白(TP)、白细胞计数(WBC)等数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专业的软件对此次研究所得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情况及血象指标的变化情况等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与处理,分别用均数差与百分数来表示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并在进行临床检验的过程中分别用t与χ2作为最佳的检验工具,若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热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疱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总蛋白(TP)、白细胞计数(WBC)等数据之间的比较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则用P<0.05来表示,反之则用P>0.05来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儿中有8例显效、22例有效、10例无效,该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试验组患儿中有17例显效、21例有效、2例无效,该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儿中有3例发生腹泻、2例发生大便次数增多,该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试验组中仅有1例发生腹泻,该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的住院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为(3.62±1.58)天、皮疹消退时间为(4.63±1.37)天、疱疹消退时间为(5.68±1.62)天、住院时间为(8.92±2.21)天;试验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为(1.25±0.75)天、皮疹消退时间为(1.21±1.29)天、疱疹消退时间为(2.34±1.16)天、住院时间为(5.14±0.36)天,两组患儿的发热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疱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等数据的比较差异显著,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缩短,见表3。

2.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象指标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的血免疫球蛋白(Ig G)、总蛋白(TP)、白细胞计数(WBC)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治疗后各项血象指标数据的差距逐渐拉开,研究组不断趋于正常状态,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发的传染病类型。而引发该疾病的病毒种类较为复杂,临床常见的有肠道病毒71型与柯萨奇病毒A16型,以五岁以下的患儿作为主要的发病人群。患儿手足口病的患儿,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手足口部位的疱疹、发热、厌食等症状,大多数患儿会在一周左右就会不治而愈,只有极少数的患儿会恶性发展,引发病毒性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甚至死亡。

在手足口病的临床上,蓝芩口服液是一种常见的诊疗药物,由黄芪、板蓝根、栀子、胖大海等中药材组成,具备了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效,凭借其持久的药效在急性喉炎、咽痛、眼干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本次临床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部分手足口患儿实施了不同的临床诊疗手段,并回顾其临床疗效,结果得知:应用蓝芩口服液结合肠外营养治疗的患儿,其临床疗效较常规治疗的患儿显著,同时其症状消失的时间、住院时间均得到了显著的缩短。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可知,应用蓝芩口服液结合肠外营养治疗的患儿中仅仅有1例发生腹泻症状,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降低。通过上述临床调查反映出的结果更加肯定了蓝芩口服液结合肠外营养治疗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上的可行性。

猜你喜欢
肠外营养小儿手足口病
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手术患者胃肠道耐受性的影响
小儿手足口病口腔病变的观察与护理探讨
某中医院肠外营养处方合理性分析与评价
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探讨
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
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效果
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
消化道肿瘤术后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联合治疗效果分析
热毒宁注射液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果分析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