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桃花心中开》的风格特点与演唱分析

2021-08-23 07:52谢旭光颜春英
大观 2021年6期
关键词:风格特点曲式结构情感表现

谢旭光 颜春英

摘 要:《三月桃花心中开》是歌剧《长征》中专门设计的朗朗上口的“歌谣体分节歌”。如果《长征》中没有《三月桃花心中开》这个选段,就不能完整地体现《长征》所要表达的情感,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分析了《三月桃花心中开》的风格特点和演唱技巧,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歌剧;《三月桃花心中开》;风格特点;曲式结构;情感表现

歌剧《长征》由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创立,是迄今为止国家大剧院演出规模最大的原创歌剧,演员花了4年的时间来学习和使用传统的文化和表演元素。歌剧《长征》经过充分开发,体现了国际特色、专业精神和人民特色,是一种史诗性的音乐,在编曲、旋律创作和身体調节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完善度。《三月桃花心中开》是其中专门设计的朗朗上口的“歌谣体分节歌”,一直被人们推崇、热爱。

一、《三月桃花心中开》的风格特点

为了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在国家剧院歌剧节上进行了原创歌剧《长征》的首映,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响,激起了人们学习长征精神的热潮。歌剧《长征》塑造了彭政委、曾荫权、平亚子、洪大夫和万霞的形象,清楚地还原了红军的历史。剧中的《三月桃花心中开》,整首歌贯穿着红色文化,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今天的长征精神,是信仰,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不朽象征,我们必须继续推动它前进。

(一)地域文化风格

歌剧《长征》由传统民歌团和美声歌团连续演出,歌曲的形式很多,包括女声独奏、女声合唱、混合合唱、男声合唱和男声独奏。从表演团队和表演规模到整体舞蹈设计,再到多媒体视觉效果,都采用了一流的设计。歌剧介绍了江西、湖南、贵州和西藏等地的地理和文化特色,展现了歌剧、舞蹈、建筑和民歌的绚丽民族色彩。

(二)民族文化风格

歌剧《长征》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内容,如江西民歌中的歌剧元素,并重组和创造了中国民族主义音乐教育元素的消化系统,将歌曲、歌剧和民俗元素完美结合起来。比如将“桃花游行”运用于歌剧,这种新的演唱方式丰富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歌剧《长征》以中国民间歌舞为主要形式,融合了西方歌剧,打破了以前歌剧的单一编排模式。它展现了歌剧的民族性和原创性,并为未来的中国歌剧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借鉴。

(三)方言风格

上文提到《三月桃花心中开》的素材取材于江西民歌,所以在演唱时为了突出江西地域风格的特点,歌词中运用了一些江西方言和词语。例如在方言中,雀(que)唱成(quo)、鞋(xie)唱成(hai),而音乐的结尾也加上了“吔”“哎”“啊”等词语。作曲家印青在这首民歌中采用了“分段乐曲”的形式。两段歌词都采用了相同的旋律音调,结合了当地方言和附加词的特征。歌词基本上符合江西地区民歌七个字符的词组特征,利用多余的词来进行连接和扩展。它不仅符合“歌曲和风格”优美颂歌的特征,而且还表达了江西瑞金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之情。

衬词在歌曲的表达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歌词的结尾之处,歌词的主要音符是“伊”“嘿”“啊”等,这一点非常重要。江西当地的民歌,极大地丰富了这首歌的情感表达。地方方言的特征在歌曲中也很突出,例如,多次出现的单词“鞋”发音为“hai”,而单词“崖”发音为“ai”,以此类推,全面反映了江西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文化历史风情。

二、《三月桃花心中开》的音乐结构

《三月桃花心中开》是民族五声g羽模式,曲式结构为单曲双曲并列,动机简单,主题曲不断重复,是同一首歌不同歌词的分段曲。节拍为复拍子4/4拍,全曲共两段,速度为中速。引子部分(前奏1-4小节),在国家大剧院里龚爽独唱,由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伴奏。其中竖琴和竹笛演奏的引子,把人深深地带入了革命根据地的场景,向人们展现了一种美好向往。

A段(1-9小节)并列不等长的二句式乐段,上句a(1-4小节)的歌词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景色。下一句a1(5-9小节)并列进入,描写了一个兵哥哥远去美国参军,妹妹对兵哥哥的情感以及为其绣鞋的场景。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不断出现与a乐句同头换尾的变化,而第8小节还出现不同节拍的变化,第9小节又回到了自己原来的拍号。

B段(10-17小节)二句方正性乐段。上句b(10-13小节)中的妹妹将对兵哥哥的情意与不舍一针一线地绣进鞋里,希望鞋子能伴随及鼓励哥哥勇敢前行。下一句b1(14-17小节)第1小节并列进入,表示前路再远也莫忘初心。然后开始重复,旋律保持不变。段落 b(3小节)的最后一句重复,但旋律变化,整个节奏被扩大和自由加长,音高也跳入模式,最后“空间”这个词移动了一个八度,结束了整首歌曲。它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渴望。

三、《三月桃花心中开》的演唱分析

《三月桃花心中开》的演唱特征是结合了女声合唱、女声独唱和混合合唱。第一次,有来自村庄的几个女孩和一个年轻的妇女唱歌。第二次出现在红军士兵万霞演唱的第三幕中,告诉我们不要忘记主要派遣我们的村民。唱完歌剧咏叹调之后,所有的女孩合唱“红军将活得更长寿”。演员将万霞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塑造了一个无惧牺牲的红军女兵的英雄形象。

该歌曲是为纪念中国红军长征胜利所创作歌剧的《长征》中的一首插曲,它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战士们的不畏艰险及老百姓远送红军的不舍,所以该歌曲可以表达老百姓与红军之间的情深似海,以及人民对抗战英雄的崇敬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歌词看起来像是一个女子对一个士兵哥哥诉说的爱情故事,但实际上它体现了革命本身的理想化。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红军的巨大号召力。从音乐教学效果来说,插曲《三月桃花心中开》旋律淳朴、曲调优美,具有非常浓郁的江西地区民歌风情。因此,在唱歌时,要准确分析演唱工作的外在性,理解和体验作品的内在情感,实现理性分析与情感体验的完美结合。

演唱者唱到A段前半部分第一句“飞翔的丫丫”的后半句,右手举起,仿佛指向悬崖的方向,唱“三月桃花心”时也举起了左手,唱到第三句“兄弟肩枪上战场”的“兄弟”时,右手举起拳头,摆出冲锋前进的姿势,意为兄弟鼓励。而“房姐”手捂胸口“做双鞋”,手上兰花手指比画绣花鞋的动作。之后,这首歌进入了B段,情绪和音调都有所改变。第一句“针线”的“线”是全曲最高的声音,当右手指向远处时,“与你同在”慢慢向左走,看着手指的方向,仿佛看着战士兄弟远离后面。第二句“千辛万苦脚下踩,脚下踩”右手开始慢慢进行收回,唱到最后的“踩”字时,手握拳头,表示中国抗战必胜的决心。第三句“前路再远莫忘记啊”指向前方,最后一句“一點初心为谁来”,在歌剧表演中,万霞角色扮演者眼中饱含深情与兵哥哥对视,双手缓缓抚向胸口。然后,虽然重复的旋律没有改变,但歌词却发生了变化,情感也进行了延续。接着,季节转到了四月,歌词的第一句直接进入了四月——“四月花开”,真实地反映了四月的春光。唱的时候,手从前面慢慢张开,眼睛看着四周,仿佛看着满山的桃花。第二句“春风一缕夜徘徊”表达是虽然春景甚好,但更加让妹妹心生惆怅,不知自己的哥哥何时才能回,此时可以将双手收回胸前。第三句《叫杨雀带信》表达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妹妹对爱人的思念与日俱增,于是就打电话给阳雀,把思念带给她的爱人。第四句“姐姐的心不难猜”,唱歌时双手捂住胸膛,表情露出羞涩的笑容。后半段可以理解为一个写给情郎的信件,“郎去革命自信心要坚,梦想不达心不甘,心不甘”,唱到第二个“心不甘”时要手握拳头,表情严肃、坚定。最后两句“即使千山万水忙,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第二句是结尾句,最后一个“间”字停在了整首歌的最高音,给人一种结尾的感觉。唱歌的时候右手可以从下往上拉,最后将手掌举过头顶,交握3秒,最后鞠躬致谢。

通过对这首歌曲的演唱,笔者联想到中国革命发展时期的“红歌”,这些歌曲都是取自各地民间曲调改编而成。《三月桃花心中开》的素材来自江西民歌,这首歌不仅表达了女子对兵哥哥的爱,也歌颂了革命理想。

参考文献:

[1]向延生.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的第一座高峰:歌剧《长征》述评[J].2016(3):14-16.

[2]杨易禾.音乐表演美学[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猜你喜欢
风格特点曲式结构情感表现
电视剧中的音乐叙事作用浅析
刍议汉字设计的形态语义学
从幼儿绘画作品分析幼儿色彩情感
浅议琵琶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及音色变化
浅析钢琴曲《百鸟朝凤》的风格特点及曲式结构
歌唱技巧和情感表现在声乐艺术中的有效融合
和声曲式分析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