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红花岗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2021-08-30 01:52韦德群宋德勋谭怀美陈玉宝梁玉清冉海霞罗红波伍明江
贵州农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药用植物样地普查

梁 晴, 韦德群, 宋德勋, 朱 亮, 谭怀美, 邱 佳,陈玉宝, 梁玉清, 冉海霞, 罗红波, 伍明江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 遵义 563000)

0 引言

【研究意义】中药资源是弘扬中医药文化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物质保障,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开展普查工作是为了掌握实际中药资源本底情况,为其保护及开发利用规划提供理论支撑[1]。【前人研究进展】20世纪80年代末进行的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距今已有30余年[2],之前的植被环境、资源类型等与今相比均有巨大变化。杨平飞等[3-6]分别对贵州省贵阳市、正安县和广东省怀集县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意见和建议。【研究切入点】红花岗区作为遵义市中心城区,其间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当地中药资源的分布、种类、蕴藏量等相比 30 余年前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存的中药资源资料使得其难以准确发挥产业指导作用。【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开展,红花岗区作为贵州省第四批启动中药资源普查区县之一,从2020年1月起,普查队严格按照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调查。截止目前已完成样地中药材资源分布及栽培药用植物调查工作,大致掌握样地药用植物资源种类、数量及栽培药用植物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进而掌握红花岗区野生及栽培中药资源现状,以期为该区中药资源的保护及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调查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红花岗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27°33′~27°48′N、106°41′~107°33′E),北邻娄山关,南接乌江,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倾斜地带,具盆地、丘陵、山地等多样地形地貌,属典型喀斯特地貌覆盖区,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略呈阶梯状下降,湘江及其支流洛江灌流其间,海拔最高点为1 400 m,最低点为790 m;气候属亚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1 094.2 mm,年平均气温15.2℃[7-8]。红花岗区总面积430.5 km2,城镇化率达81.8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23%,森林覆盖率47.05%。

1.2 调查方法

结合《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重点调查中药资源(中药材)目录》《贵州中药资源》[9]、《贵州省中药资源普查重点品种识别手册》[10]等资料制定红花岗区重点调查药用植物目录及实施方案。按照《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11]主要采用外业调查(野外调查、走访调查)结合内业整理的方法对红花岗区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

1.2.1 野外调查 根据红花岗区地理生态类型、植被分布特点,利用卫星遥感、图像识别等技术,划分灌丛、阔叶林和针叶林3个代表区域,由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随机拟合生成44个1 km2(1 km×1 km)的样地[11],包括灌丛样地24个(247.23 km2),阔叶林样地4个(13.33 km2),针叶林样地16个(154.22 km2),样地分布见图1。根据野外调查发现,有共计4个样地为城市发展地带,野生植被覆盖率低,不适合调查。在剩余40个有效样地内随机设置水平间距100 m以上的5个(10 m×10 m)样方套,每个样方套内设计6个样方,样方1(10 m×10 m)调查乔木类药用植物,样方2(5 m×5 m)调查灌木类及木质藤本药用植物,样方3~6(2 m×2 m)调查草本类及药用植物。按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填写普查信息记录表并对生境、植株及其特征器官等拍照记录。

图1 红花岗区中药资源普查的样地分布

1.2.2 走访调查 走访遵义市农业农村局、林业局及相关政府部门,并实地调研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种植企业、中药材市场等获取当地栽培药用植物信息,掌握红花岗区栽培中药的大致情况。

1.2.3 内业整理 根据外业工作所收集的植物、药材、种子及影像资料等归类整理,及时压制腊叶标本、制作浸制标本,同时对药材、种子等进行初加工。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12]、《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3]、《中国药典》[14]、《中华本草》[15]、《中药大辞典》[16]及《全国中草药汇编》[17]等书籍和文献对标本进行鉴定,同时对其生活型、性味归经及功效等进行归类分析。

其中,在对药用植物资源科构成统计分析时,按单种科(仅1个种)、寡种科(2~5个种)、中型科(6~10个种)、较大型科(11~15个种)及大型科(≥16个种)划分5个等级。在统计红花岗区药用植物入药部位信息时,若基源植物含多个药用部位,每个部位分别统计,如厚朴以皮类入药即“厚朴”,以果实及种子类入药即“厚朴果”,以花类入药即“厚朴花”。利用中药性味理论对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归类,可分为寒、凉、热、温和平共5种药性;辛、甘、酸、苦、咸、涩和淡共7种药味。在统计红花岗区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方面,通过查询对比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http://www.iplant.cn/rep/),查询并统计红花岗区国家保护植物及世界珍稀濒危植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植物等级划分:灭绝(EX)、野外灭绝(EW)、极危(CR)、濒危(EN)、易危(VU)、近危(NT)、无危(LC)、数据缺乏(DD)、未予评估(NE)[6]。整理归类的数据及图片等信息及时录入“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并进行数据校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用植物资源的构成

2.1.1 药用植物种类特点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红花岗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共416种,隶属于173科335属。从表1看出,截至目前,有药用价值记载的共有105科256属320种。其中,蕨类植物13科17属20种,分别占总调查科、属和种的12.38%、6.64%和6.25%;裸子植物4科5属7种,分别占3.81%、1.95%和2.19%;被子植物88科234属293种,分别占83.81%、91.41%和91.56%。表明,红花岗区药用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

表1 红花岗区药用植物资源构成

2.1.2 药用植物资源科的构成特点

从表2看出,红花岗区药用植物资源科的构成存在差异。

1) 单种科。包括八角枫科、败酱科、冬青科、杜仲科、海金沙科、胡颓子科及金缕梅科等共49科,分别占总科数和总种数的46.67%和15.31%。

2) 寡种科。包括柏科、报春花科、车前科和大风子科等共有44科,分别占总科数和总种数的41.90%和40.63%。其中,大戟科、禾本科、兰科和伞形科均各有5属5种;玄参科和旋花科均各有4属4种;车前科、凤尾蕨科、凤仙花科、海桐科、红豆杉科、景天科、萝藦科、马鞭草科、山矾科、薯蓣科、松科均为包含1属多种的科。

3) 中型科。包括百合科、毛茛科、茜草科、茄科、樟科、五加科和苋科等7科,分别占总科数和总种数的6.67%和16.25%。其中,百合科包括9属10种,茜草科和五加科均各包含6属6种,毛茛科、茄科和樟科均各包含4属8种,苋科包含4属6种。

4) 较大型科。包括唇形科、蓼科和蔷薇科等3科,分别占总科数和总种数的2.86%和11.25%。其中,唇形科包含10属11种;蓼科包含5属12种,蔷薇科包含7属13种。

5) 大型科。包括豆科(17属20种)和菊科(26属33种)2科,分别占总科数和总种数的1.90%和16.56%。豆科和菊科为红花岗区药用植物优势科。

表2 红花岗区药用植物科及种的数量统计

2.2 药用植物的生活型

从表3可知,红花岗区药用植物资源按生活型可分为乔木、灌木、藤本、一年生草本及多年生草本共5类。其中,一年生草本最多,含44科92属106种,占调查总科数、总属数和总种数的27.85%、33.45%和33.13%;其次为多年生草本,含33科62属71种,分别占20.89%、22.55%和22.18%,其后依次为灌木、乔木和藤本。表明,红花岗区药用植物生活型以草本为主,共含177种,占总数的55.31%。

表3 红花岗区药用植物资源的生活型

2.3 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

2.3.1 入药部位 从表4可见,红花岗区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可分为全草类、根及根茎类、果实及种子类、叶类、花类、皮类、茎木类、其他类共8类。红花岗区320种药用植物含入药部位487个,其中,以全草类入药药材种类最多,为133种,占药材总数的比例为27.31%;其次为根及根茎类药材,含117种,占比24.02%;果实及种子类药材居第3位,含75种,占比15.40%;其后依次是为叶类药材(含70种,占比14.37%)、花类药材(含28种,占比5.75%)、皮类药材(含27种,占比5.54%)、茎木类药材(含24种,占比4.93%)和其他类药材(含13种,占比2.67%)。

表4 红花岗区药用植物的入药部位

2.3.2 中药药性 从图2可见,红花岗区药用植物的药性以平性的种类最多,含149种,占入药总种数的30.60%;寒性的种类其次,含126种,占25.87%;凉性的有107种,占21.97%,温性的有100种,占20.53%;热性的种类最少,仅5种,占1.03%。

图2 红花岗区药用植物的中药药性

2.3.3 中药药味 从表5可知,药味同时具辛、苦药味的药物最多,含111种,占红花岗区中药药味总数的22.79%;其次为仅具苦味的药,含90种,占比18.48%;第三是仅具辛味或甘味的药物,各48种,各占9.86%;具苦、甘或苦、涩的分别有42种和35种,占分别8.62%和7.19%;其余药味的种类均不足20种,均低于5.00%。

表5 红花岗区药用植物的中药药味

2.3.4 药用功效 从图3看出,红花岗区药用植物按中医药功效分类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等共20类。其中,清热药最多,含173种,占35.52%;其后依次为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补益药、活血化淤药、止血药及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均含有20种以上;其余各类功效的药均低于20种,占0.21%~3.49%,以开窍药最少,仅1种。

图3 红花岗区药用植物的功效

2.4 红花岗区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从表6看出,红花岗区共有国家保护植物13种。其中,春兰(Cymbidiumgoeringii)、南方红豆杉(Taxuswallichiana)、苏铁(Cycasrevoluta)和红豆杉(Taxuswallichiana)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斑叶兰(Goodyeraschlechtendaliana)、小舌唇兰(Platantheraminor)及见血青(Liparisnervosa)等9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红豆杉和天竺桂为易危(VU)等级,苏铁为极危(CR)等级,斑叶兰和厚朴为近危(NT)等级。

表6 红花岗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2.5 红花岗区药用植物的《中国药典》收载及利用

从表7可知,一枝黄花、大叶紫珠、大血藤、千里光、小木通、川牛膝及马齿苋等共92种红花岗区调查的野生植物为《中国药典》[10]已收载的药用植物,占红花岗区调查的野生药用植物的28.75%。其中,白茅、百合、半夏及车前等药用植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药食同源目录”记录的药食同源植物;此外,未被《中国药典》收载的番茄(Lycopersiconesculentum)、枸杞(Lyciumchinense)、绞股蓝(Gynostemmapentaphyllum)、荞麦(Fagopyrumesculentum)及缫丝花(Rosaroxburghii)也是“药食同源目录”记载的药食同源植物。

表7 《中国药典》收载的红花岗区中药原植物种类

续表7

续表7

2.6 红花岗区药用植物的栽培现状

根据实地走访调研,红花岗区中药材种植面积累计0.153万hm2,产量2.53万t,主要栽培金银花、红豆杉、杜仲、刺梨、黄柏、鱼腥草、白芨、生姜、石斛、葛根10个品种,其中,杜仲、鱼腥草及生姜种植面积较大,依次为333.33 hm2、200 hm2和66.67 hm2。培育引进遵义金山仙草药材种植场、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永成黄柏药材种植场、贵州卫秀睿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遵义黔秀白芨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公司企业,建立白及示范基地20 hm2、刺梨示范基地33.33 hm2、鱼腥草示范基地13.33 hm2、黄柏示范基地3.33 hm2及石斛示范基地0.33 hm2。

3 讨论

从红花岗区中药资源普查现阶段结果可知,该地区药用资源物种多样性丰富,同时,生态环境适合大宗药材的栽培,结合红花岗区的城市化特点,在制定该地区中药材可持续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时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第一,政府引导,以企业及合作社等带动当地农户的模式,减轻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破坏,开展野生驯化及生态种植,鼓励使用林下栽培、套种、耕地密植等方式,减少对土地的浪费,包括药食两用植物的栽培,使当地药用植物资源得到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第二,加强与高校等研究单位的合作,推动药材道地性研究工作,挖掘道地中药材品种,加快红花岗区中药产业的发展;第三,以遵义红色旅游城市为背景,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大药用绿植的投入,建设 “药” “赏” “游”三位一体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药用植物园、定制药园等,发展生态旅游,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提高人们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对当地中药资源的调查、保护工作。

4 结论

通过对红花岗区样地植物资源及栽培药用植物的现状调查,发现植物资源共173科335属416种,有药用记载的为105科256属320种,含入药部位487个,其中,有92个被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占现阶段调查红花岗区药用植物的近1/3,其中,分布较广且野生蕴藏量较大的药用植物有千里光、茜草、仙鹤草、老鹳草、鱼腥草、何首乌等。红花岗区栽培药材累计面积0.153万hm2,产量2.53万t,表明红花岗区生态环境适宜大宗中药材的生长。

猜你喜欢
药用植物样地普查
四川省林草湿调查监测工作进展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桉树培育间伐技术与间伐效果分析
仁怀市二茬红缨子高粱的生物量及载畜量调查
基于GNSS RTK的广东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研究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2018年中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药用植物入菜需谨慎
寻找家里的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当归早期抽薹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