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胶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09-02 21:26袁瑾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8期
关键词:胃底门静脉食管

袁瑾

【关键词】内镜;硬化剂;组织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临床疗效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患者的门静脉压力增加引起,在病情进展的过程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就会逐渐发展成消化系统的危急重症[1]。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一旦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就很容易致死,且会很快再次出血,使得肝功能迅速衰减,对手术无法耐受。且外科手术会使患者受到一定创伤,所以治疗风险更高。根据相关资料表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进展极快且出血量较多。在肝硬化患者中,20% ~30% 的患者均容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且发病数量增多。临床治疗中,需将重点集中于短时间控制出血和延缓病情进展方面,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其中,内镜技术是此疾病治疗的常用手段,以内镜下曲张静脉栓塞、内镜下套扎、内镜下硬化剂注射等为主[2]。但针对内镜下硬化剂与组织胶联合治疗的研究并不多,为此,在以下研究中,将展开重点探究,希望有所帮助。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择我院2018 年11 月至2020 年11 月期间收治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98 例,利用奇偶法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9 例。对照组男29 例、女20 例,中位年龄(62.15±5.09) 岁;实验组男27 例、女22 例,中位年龄(62.19±5.11) 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均衡(P>0.05),视为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手术治疗前应积极接受实验室检查并对病情加以评估。针对患者持续性监护心电与低流量吸氧,创建静脉通道,对血容量及時补充。选用电子胃镜检查,对出血位置进行观察,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位置、数量和程度详细记录,并对十二指肠和胃的其他病变进行观察。明确出血部位后,使用注射针对目标静脉穿刺,每点注射5~10 mL,注射总量为30 mL[3]。

实验组应用内镜下硬化剂+ 组织胶注射治疗,先进行组织胶注射,把内镜插入到胃底,在靶静脉注射位置确定为最佳的情况下,通过“三明治”法注射。应将1.2 mL 的聚桂醇快速注射入靶静脉,随后将1~2 mL的组织胶快速推入胃底,总量要低于5 mL,最后拔针。随后内镜下食管静脉硬化剂注射,方法同对照组。

1.3 评价指标 ①对比两组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并发症状况;②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脾静脉宽度、门静脉宽度、食管静脉曲张直径;③观察并记录患者再出血时间间隔。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表示为x±s,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例(%),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P<0.05 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止血成功率研究 两组止血成功率对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再出血率比较 实验组早期再出血率、迟发性再出血率较之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脾静脉宽度、门静脉宽度、食管静脉曲张直径研究 治疗后,组间各项指标比照,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3。

2.4 两组再出血时间间隔分析 组间数据对比,实验组再出血时间间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2.5 两组并发症状况研究 组间数据对照,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5。

3 讨论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属于代偿性反应,即机体门静脉压力升高。而导致门静脉高压的因素很多,其属于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的一种临床综合征[4]。一旦门静脉高压很容易使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在机体的门静脉压力增加亦或是所属分支血管的压力升高后,门静脉的血流就会受阻,进而形成侧支循环,很难使门静脉高压得到缓解。伴随门静脉压力的增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也会形成,甚至还会破裂出血。在发生破裂出血后病情相对危重,也是肝硬化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因而需在临床尽快采取控制措施,使病情进展得以延缓[5]。

现阶段,套扎、组织黏合剂与硬化剂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常用方法。其中,内镜下硬化剂的注射治疗需将硬化剂注射到出血部位的静脉内部,会损伤其血管内皮功能,进而形成血栓,使得血管阻塞而预防出血。硬化剂在注射以后,曲张静脉周围会出现纤维化,对静脉血管产生压迫,使其出血量明显减少[6]。与此同时,硬化剂注射能够使血管内压力下降,使静脉血管被迅速栓塞,血液流动被阻断,即可实现止血目标。通过重复注射硬化剂可使静脉曲张状态得到缓解,规避致命性大出血的发生率。硬化剂在注射以后,其机体吸收,不良反应少且安全。然而,内镜下注射硬化剂具有较高风险,由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情危重且直径粗,出血速度相对较快,局部无胃腔压迫作用,若仅借助硬化剂很难使胃曲张静脉的血管闭塞,较之于组织胶的止血效果差。

尤其是食管伴胃底静脉曲张破坏的患者,选择组织胶注射可有效控制破裂出血的情况,由于胃底腔内空腔中存在气体,加之曲张静脉的直径粗,局部很难压迫胃腔出血的部位以止血。在注射组织胶以后即可在短时间内使血管腔堵塞,压迫血液循环与流动速度,血流得以阻断,可尽快止血[7]。氰基丙烯酸盐是组成组织胶的重要成分,在接触血液以后会立即产生聚合反应而形成固体,使固体黏合剂的表面产生保护膜,实现黏合剂和血管的有效隔离,达到闭塞血管的目的。然而,组织胶进入体内后属于异物,术后会使局部黏膜坏死或者是排胶出血,并发症较多。

在临床治疗食管伴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过程中,内镜下硬化剂与组织胶的联合使用,硬化剂注射后对出血部位形成栓塞作用的情况下与组织胶联合,能够增粗曲张静脉的注射部位且发白,能够尽快在出血部位生成固体,使得穿刺部位被堵塞,以免穿刺位置再次出血[8]。若仅为胃底单食管破裂出血则无需使用组织胶。研究中,实验组采用内镜下硬化剂+ 组织胶注射治疗后,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再出血时间间隔较之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较之于单一使用硬化剂注射,联合治疗的止血成功率更高,同样也减少了再出血发生率,疗效确切。

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原因就是门静脉压升高以后引起,以门静脉和脾静脉持续性扩张为主要表现,且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更为严重。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术后脾静脉宽度、门静脉宽度、食管静脉曲张直径与对照组相比,内镜下硬化剂与组织胶的治疗方法可使门静脉压力下降,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改善。在并发症对比方面,注射组织胶后会出现发热、出血等症状,而碘油注射会引起碘过敏的情况[9]。此研究中,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

总体来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联合内镜下硬化剂与组织胶,疗效确切,利于术后止血成功率的提升,尽可能减少再次出血的几率,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因而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胃底门静脉食管
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护理体会
改良三明治法与序贯联合套扎分别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效果
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TACE联合TIPS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
门静脉高压症是什么?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行急诊内镜的治疗效果
有种胃病,用药治不好
内镜下套扎联合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640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在门静脉高压中的应用价值
巴雷特食管该怎样治疗
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内pH和食管动力学的差异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