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治疗艾滋病效果分析

2021-09-02 05:26董晓云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8期
关键词:艾滋病临床效果

董晓云

【关键词】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艾滋病;临床效果

艾滋病属传染性慢性疾病,其主要致病原因为感染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具体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等,艾滋病病毒可对人体内T 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侵犯及破坏作用,导致体内不同种类免疫细胞受损,极易诱发恶性肿瘤及多种机会性感染[1]。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潜伏期较长,处于无症状期患者无典型临床症状,处于急性期患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症状,部分患者产生急性神经炎、头痛、皮疹等症状,处于艾滋病期患者免疫功能持续降低,不规则性低热持续时间超1 个月,并伴有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现阶段临床尚无特效艾滋病治疗药物,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是现阶段临床主要治疗方案,可对HIV 感染大范围流行产生良好的抑制作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2]。本次研究总结我院相关患者各项资料,研究探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的相关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选定2019 年9 月至2020 年5 月期间于我院就诊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为基础性评估样本,本次研究设计样本量为40 例,全部患者经HIV 抗体筛查结果为阳性,CD4+T淋巴细胞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确诊为艾滋病,且对研究内容知情。汇总40 例患者临床资料,男性与女性之比为22: 18,年龄28~65 岁,平均年龄(46.27±2.38) 岁,CD4+T 淋巴细胞计数平均(122.29±88.64)μL-1。40 例患者中,Ⅰ期26 例、Ⅱ期8 例、Ⅲ期3 例、Ⅳ期3 例,性接触25 例、血液传播传播15 例、22 例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

1.2 方法 全部40 例患者均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治疗药物中需包含3 种抗病毒药物,同时包含核苷与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本次研究选定治疗药物包括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啶、拉米夫定、依非韦伦、克力芝,25 例患者治疗中联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啶、拉米夫定、依非韦伦,23 例患者治疗中联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啶、拉米夫定、克力芝,各种药物用法用量参照药品说明书。治疗期间医师对患者进行用药依从性教育,告知其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的重要性,指导家属监督患者用药,确保其严格依据治疗计划用哟啊。

1.3 评价标准 利用我院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段CD4+T 淋巴细胞计数,统计不同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患者治疗后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x±s 表示,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例(%) 表示,检验方法为χ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CD4+T 淋巴细胞计数变化情况 对比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CD4+T 淋巴细胞计数变化情况,40 例患者经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CD4+T 淋巴细胞计数随治疗时间延长显著升高,详见表1。

2.2 不同CD4+T 淋巴细胞计数基线患者治疗后增长情况 不同CD4+T 淋巴细胞计数基线患者治疗后增长情况及治疗效果存在差异(P<0.05),详见表2。

2.3 全部40 例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 40 例患者采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3~6 个月内不良反应多发,15 例患者产生胃肠道不良反应,具体症状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调整为餐后用药症状减轻。8 例患者产生皮疹,经对症处理后皮疹症状消退。4 例患者治疗后产生周围神经炎,对症治疗及更换治疗方案后症状消失。3 例患者产生肝功能异常,经保肝治疗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HIV 感染是诱发艾滋病的病因,该疾病可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等不同途径传播[3]。艾滋病病毒具有较长的潜伏期,患者感染后可导致机体多种免疫细胞损伤,进而诱发恶性肿瘤及机会性感染相关疾病,临床也将艾滋病成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现阶段,艾滋病患者数量逐年升高,为此需有效防治艾滋病,采用合理的药物干预方案控制病毒传播[4]。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是现阶段临床治疗艾滋病的主要方案,通过三种核苷与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的组合应用可重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抑制HIV 大量复制,缓解病毒所致免疫系统损伤,降低恶性肿瘤与机会性感染发生率。本次研究中选用的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啶属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HIV 感染治疗。拉米夫定属核苷类似物,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治疗效果[5]。依非韦伦、克力芝均为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CD4+T 淋巴细胞计数是评估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疗效疗效的主要指标,总结本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资料可知,40 例患者采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治疗后CD4+T 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升高,治疗后7 个月达到峰值。不同CD4+T 淋巴细胞计数基线患者采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治疗后低于200/μL 患者CD4+T 淋巴细胞计数持续上升,高于200/μL 患者CD4+T 淋巴细胞计数治疗后6 个月起显著上升。40 例患者治疗后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良反应及皮疹等,经对症处理及调整治疗方案后患者机体不良反应显著减轻,据此分析可认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用于艾滋病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突出,适合全面推广普及。

临床行艾滋病高效抗反转率病毒疗法治疗期间需准确把握治疗时机,部分患者处于艾滋病晚期,就诊期间已合并机会性感染,对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无法耐受,导致其治疗效果不佳,建议早期行高效抗反转率病毒疗法治疗[6]。治疗期间需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确保其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私自更改用药方案影响治疗效果。同时,治疗期间需加强药物反应监测,发现不良反应需及时对症处理,确保患者坚持用药,并预防严重不良反应引发危重疾病。

由此可知,艾滋病治疗中采用高效抗反转率病毒疗法临床效果显著,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推广使用。同时,在本次研究开展期间仍存在一定不足,患者总量较少,数据参考比较缺失,高效抗反转率病毒疗法在艾滋病治疗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情况需进一步开展系统性分析。

猜你喜欢
艾滋病临床效果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2030年有望消灭艾滋病
“预防艾滋病 健康全家人”知识竞赛试题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6000万人感染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