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期河北省脱贫攻坚问题分析与供给侧改革研究

2021-09-04 08:02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河北省供给

时 代

后脱贫时期河北省脱贫攻坚问题分析与供给侧改革研究

时 代

(唐山师范学院 资源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应对经济新常态的重大举措,脱贫攻坚是全面小康不落一人的重要保障。在后脱贫时期总结脱贫攻坚内涵与成就,深入分析河北省脱贫攻坚难点问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方法找准发力点,旨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对接。

后脱贫时期;脱贫攻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经济、民生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减贫脚步。十九大报告指出:2020年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党和国家对全体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报告同时明确,脱贫攻坚工作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否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1]。目前是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年,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

一、脱贫攻坚内涵解读与河北省取得的成就

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成果中可以看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走向了繁荣富强,现代化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实现了GDP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努力避免两极分化扩大,一直高度重视扶贫减贫工作,同时在扶贫减贫工作中也取得了巨大成绩,贫困人口数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7.7亿减至2019年底的551万,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0.2%降至0.6%。2019年底河北省共1 448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围场等13个贫困县和涿鹿县赵家蓬区脱贫摘帽,实现贫困村全出列、贫困县全摘帽。今年河北省将确保完成剩余3.4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推动全省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一)脱贫攻坚的理论意义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贫困理论。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和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剖析和批判,深刻揭露了贫困的本质和反贫困途径,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看待分析贫困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继承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确立了我国看待分析贫困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和消除贫困的方法。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消除贫困路径,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准扶贫思想等重要理论基础。小平同志强调搞社会主义,要遵循社会主义本质,一定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势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推进全面小康,高度重视减贫工作,将消除绝对贫困提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加强顶层设计,层层落实责任[3]。“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成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开端。

第二,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鲜明体现了发展的最终目的、动力和趋向,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在解决群众基本生活问题上,无论是一家一户还是一个人没有消除绝对贫困,中国共产党人就不能安之若素;在实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聚焦贫困家庭、个体,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内在要求。

第三,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遵循解放和发展生产,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特征。邓小平指出,经济长期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们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基本国情,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精神、物质产品不断丰富,从先富带后富到加大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合作,落实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二)脱贫攻坚的实践意义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至1985年农村改革推动扶贫阶段,从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开始,发展农村商品经济,释放政策活力,一系列农村体制改革措施释放出巨大减贫效应,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6年至2013年大规模区域扶贫开发阶段,国家制定了扶贫标准,组成了扶贫工作专项部门,确立了国家贫困县,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21世纪之初,启动实施两个农村扶贫十年开发纲要,持续巩固温饱成果,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生活质量。2013年至今的脱贫攻坚阶段,党中央将脱贫攻坚作为新时期三大攻坚战,纳入国家战略,作为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指标,形成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既不降低标准,又不调高胃口,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随着扶贫工作的有序推进,到2020年初,贫困人口从最初的7.7亿减少到551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4]。

第二,河北省扶贫工作的成绩。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现在,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也出现了高收入群体,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众。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2013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始时,全省共有贫困县62个,主要贫困地区类型为燕太片区、片区外国定重点县及省定重点县,其中国定贫困县45个、省定贫困县17个,贫困人口499万,到2018年底,全省共有49个贫困县摘帽、6 300个贫困村出列、459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9.84%下降到0.78%,贫困人口减少到39.95万。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县有序退出,河北省扶贫工作取得了重要的决定性成就。随着2019年底全省最后1 448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3个贫困县和涿鹿县赵家蓬区退出贫困县,标志着全省贫困县全部摘帽,从此告别区域性整体贫困。在数字背后,也体现着全省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基层治理等一系列伟大成就。

第三,河北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强力推进省负总责、高位部署,多次召开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大会,部署工作,各级政府常务会每月一次研究脱贫工作;二是坚持多项并举的政策举措,供给新模式。实施各级书记擂台赛、“八字工作法”、分类管理精准施策、足额保障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制定健全稳脱防返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三是坚持深化改革与创新,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据河北省农业特点,制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2018-2020年改革方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引导开展农村创新创业活动,助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加速农业生产要素流动,打造全产业链、农业创新驿站扶贫模式。

二、后脱贫时期河北省脱贫攻坚难点问题分析

2020年作为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已进入收官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必须如期实现。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目前应该看到精准扶贫已从取得阶段性成绩到获得全面胜利,但在后脱贫时期基于供给侧方面还存在诸多难点问题。

(一)脱贫基础薄弱

从区域位置来看,河北省原有贫困县主要分布为燕太片区县、片区外国定重点县和省定重点县。见图1。贫困地区分布主要呈现出相对集中又与非贫困地区空间分布越来越远的格局,随着扶贫攻坚战的逐步推进和扶贫攻坚成果显著扩大,剩余的贫困人口将逐渐形成贫困孤岛区域。其主要集中于河北省西部和西北部深度山区、坝上地区和远离城镇位置偏远的乡村,这些地方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相对区域条件差,抗灾害能力弱。

从基础情况来看,这些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尤其表现在医疗、教育和饮水等方面,区域内出现的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高、难度大等问题远高于非贫困地区[6],从河北省扶贫系统中可以看到我省现有贫困人口中还有因交通落后原因致贫的情况。

从贫困人口数量上看,目前全省还有尚未脱贫贫困人口3.4万,其中有一部分为历年的返贫人口,这些贫困人口的贫困情况都是难中之难,困中之困,同时我省还有480余万脱贫享受政策人口。以燕太片区国家级贫困县围场县为例,目前共有贫困人口87 893人,其中脱贫享受政策人口86 676人,未脱贫户582户、1 217人,其中未脱贫1 060人,返贫157人(见表1、2)。同时全县还存在边缘户642户、1 438人。边缘户虽不再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的人口之中,但却有因天灾人祸致贫的可能,是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监测对象。保证未脱贫户稳定脱贫,使脱贫享受政策户不返贫,非贫困监测户和边缘户不致贫是后脱贫时期的关键任务。

表1 围场蒙古族满族自治县贫困人口情况

表2 围场蒙古族满族自治县脱贫享受政策人口情况

(二)贫困群体内生动力弱

目前现有未脱贫人口主要是原有未脱贫人口和历年的返贫人口。原有未脱贫人口是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一直尚未达到国家脱贫标准的贫困人口,而返贫人口是指在扶贫过程已达到脱贫标准,又因抵抗贫困风险能力不足或脱贫不稳定,导致再次贫困的情况。现有贫困人口按贫困属性分为一般贫困、低保贫困、特困供养贫困和低保特困供养贫困,致贫原因主要为因病、因残、因学、缺资金、缺劳力等。以围场县为例,现有未脱贫人口1 060人、返贫人口157人,其具体情况和致贫原因情况见表3、4。

表3 围场蒙古族满族自治县未脱贫人口情况

表4 围场蒙古族满族自治县返贫人口致贫原因情况

从劳动力水平来看,现有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者占多数,老弱病残者居多。在扶贫过程中,这类群体的生活保障和脱贫方式往往只能依靠政府提供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或特困供养,他们的生活往往出现老无所依、老无所养与社会脱节的状况。在后脱贫时期对这类人群的帮扶内容供给应有相应改变。

从内生动力情况来看,现有贫困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对产业、金融等扶贫政策了解度和参与程度都不高,对这一群体的扶智、扶志效果不及预期。针对需求与供给层次错位、形式差异等问题需要供给端调整优化配置予以解决。

(三)扶贫产业发展能力弱

从产业投入和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广大贫困地区,包括已脱贫出列地区对扶贫产业项目和资金投入的重视程度都十分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会出现重视短期效应,忽视长期发展;重视产业争取,忽视经营管理;重视照搬经验,忽视自身特色等情况,造成产业建立快,投入产出低,可持续性发展不强;区域内竞争严重,市场竞争不强,甚至造成资源浪费,供需错位和因扶致贫。

(四)贫困识别反馈机制弱

从贫困人口识别、调整、退出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精度失准和反应滞后问题,从始至终贫困人口的识别、纳入、调整、退出就是一个系统的动态工程,在农户收入统计、户籍人口统计、农户成员情况变动统计等体系中,数据准确度不高,共享不及时等情况都将影响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和精准退出。在实际工作中,2018年5月根据河北省审计厅核查现有贫困人口中存在“六不评”的人员名单,河北省某县享受扶贫政策对象中,就存在5 489人不符合标准。

三、后脱贫时期河北省脱贫攻坚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脱贫攻坚是关系决胜小康和民生福祉的新时期国家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不同阶段都面临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明确现阶段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对接乡村振兴,深入研究影响脱贫攻坚效果已成为重要课题。

(一)脱贫攻坚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就供需关系讲,供给与需求是一对相对又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在经济新常态下提出的适合新时代我国长期发展的新战略,其基本方法就是从供给侧入手,进行结构性改革,以供给引领高质量发展。在脱贫攻坚领域,国家扶持贫困人口消除绝对贫困实施各项举措的供给侧与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侧形成了统一整体。就逻辑关系讲,供给与需求在总体上达成统一。从2017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农业产量问题得到极大解决,农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这一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是阶段性供过于求和时差性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就脱贫攻坚总体任务讲,精准扶贫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力抓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保障。消除绝对贫困才能使振兴乡村有序推进,所以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不仅要做好现阶段的脱贫任务,处理好后脱贫时期的供需关系,还要持续利用现有资源、成果,对国家扶持的各项方针进行长远谋划,以引领脱贫人口需求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落脚点。

(二)后脱贫时期河北省脱贫攻坚任务中的供给侧要素分析

目前正是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重叠期,在后脱贫时期实现稳脱贫、防返贫,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对接,就要对比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主要工作内容[5]。2018年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9年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的意见》保证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并顺利转向乡村振兴就要认真审视二者的相互联系。根据河北省相关文件可以得出河北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要内容关系(表5)。

表5 河北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要工作内容

从主要工作内容对比和河北省现阶段未脱贫人口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的现状来看,保证脱贫攻坚质量,对接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也在农村[7]。在总结脱贫攻坚过程的经验和问题中发现,后脱贫时期脱贫攻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抓住以下三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以土地为代表的资源、以贫困人口和新乡贤为代表的劳动力、以产业扶贫资金为代表的资本;促进农村产业进步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科学技术要素;以及直接影响脱贫攻坚战果持续放大的政策要素。

四、后脱贫时期河北省脱贫攻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

从乡村振兴与精准脱贫的逻辑关系方面分析,二者层次不同,脱贫是以个体人为主体,是微观层面,解决的是生存、公平等问题;乡村振兴是以大环境为主体,是宏观层面,解决的是发展、效率等问题。二者目标不同,脱贫攻坚是短期目标,乡村振兴是长期目标。为使二者在后脱贫时期协同推进,可依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律,以政策供给为保障,要素供给为手段,科技供给为支撑,推进高质量脱贫和对接乡村振兴。

(一)政策供给的因层施策、导向精准

贫困人口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一群体生活和分布于贫困地区、贫困县和贫困村中,其存在具有影响多层级和具体空间的实际效应。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是从中央到地方,五级政府组织在不同层面上,结合相应层次指导和实施具体工作,其政策供给也应对应层级和空间布局,从宏观到微观依照区域差异和组织层次进行结构性改革,突出区域联动解决重大问题,县域整合发挥自身特色,乡镇治本对症下药。目前国家层面已完成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四梁八柱的建设,逐渐聚焦相对贫困问题,谋划新的扶贫标准,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省级层面应具有前瞻性,积极谋划对接乡村振兴的后脱贫时期政策延续,严格落实中央战略和“四不摘”政策,重点加强区域协调能力,尤其是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区域功能设定至关重要,在交通、资源、通信等重点基础设施区域或片区连片建设方面更应多加强自身发展,对接京、津区域联动[8]。市级层面应根据实际情况,有层次地探寻在非贫困县区和相对稳定脱贫的县区优先开展乡村振兴实践,利用城镇化发展进程,打造一批有特色、可复制的乡村振兴先行试点高地,创新扶贫与振兴、脱贫与致富衔接转换的新途径。县级层面应发挥好政策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依据县域实践情况,分类分配政策倾斜力度,在执行政策中进行再设计,形成符合本地减贫与发展相统一的行动指南。乡镇层面是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最前沿阵地,理应坚决落实稳脱贫、防返贫工作,理清各项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科学守护脱贫成果,让产业能发展,搬迁稳得住,生态恢复保育健康,教育培训长久发展,社会兜底保障牢靠。村级层面是脱贫成果的主要体现,也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整体退出不漏一人,是实施整村推进的具体要求,要具有前瞻性地注重脱贫人口和非贫困人口之间的新差异,实现共同富裕。上下同欲者胜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胜密码。

在注重政策供给的层次关系的同时还要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保证层级连续,政策供给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基层工作实际,能够适时指导各级组织按照本身工作职能开展工作,既能有一竿直插到底的到位,又不出现越级到底的错位;保证时空连续,精准扶贫开展5年以来,在确保贫困人口脱贫的同时,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出台了很多适时性政策,做好这些政策的持续发力,将有利于后脱贫时期与乡村振兴衔接,有利于脱贫攻坚顺利向乡村振兴过渡,更有利于我国、我省“三农”政策在规划、执行上的一以贯之。

(二)生产要素供给的因地制宜、配置精准

无论是在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还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发展产业都是内生造血的途径、激发动力的方式、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实施产业过程中既要遵循市场竞争规律,更要认清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区域差异和现实情况,重视立足本土,做好生产要素组合发力,挖掘资源禀赋优势,提升劳动力水平,畅通城乡人员流动渠道,提高资金使用率,增强产业生存能力。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农村土地承包制“三权分置”已开启了农村土地资源要素市场,进一步促进资源变资产,将会解决产权分散、流动性不足的困境,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将利于闲置宅基地利用和空心村改造升级,依法对农村闲置宅基地进行回收,拆除与整合危房旧房,创新设计农村社区化发展,稳步推进农村土地资源资本化、资产化,以促进乡村旅游、精品康养休闲等新业态的发展,加大土地流转服务性供给,推动农村土地性质依法有序有规转变,更能带动地方种植、养殖和自然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村的问题在于农民,根本是人的问题。劳动力情况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缺乏优势技能的一般劳动力,一种是以致富能手为代表的新乡贤。加大人才引进、回流和培训的人才供给是使农村摆脱贫困走向振兴的自身发展道路。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更应积极引导外部人才流向乡村,鼓励各类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和加大乡村现有人员培育,因地制宜地发展新乡贤带领小农户,加快本地农业转型升级。留住人的关键在于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深化乡村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首先让现有农村人口解决看病难和义务教育阶段儿童辍学问题,将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作为脱贫人口和贫困人口基本的发展希望,从而带动乡村人口的生存质量提升和精神面貌提升,进而吸引能人返乡,促进乡村振兴。自精准扶贫以来,河北省一直重视资金投入,不仅各级地方财政为脱贫攻坚提供了资金保障,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农业转型升级、扶贫产业建设和农产品销售中来。但无论是哪一种资金来源,都是宝贵的资本要素,不得有一丝浪费。后脱贫时期对接乡村振兴,一方面要深入推进扶贫产业生根结果,持续推动原有资金投入的社会效益,带动人员就业和实现贫困人口增收;另一方面要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引导效应,使更多的金融资本进入乡村,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建设发展的积极性,适当探索产业升级改造,注入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生产力。

促使全生产要素供给发力,不仅要用好单一要素,还要遵循市场规律打好各要素的组合拳。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农业、农村新业态,顺应城乡发展一体化,着眼乡村振兴的长远战略,树立乡村自身特色品牌,提升竞争能力,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促进各要素融合与协同作用。

(三)科学技术供给的因业升级、接入精准

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消除绝对贫困到乡村振兴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发展是驱动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不竭动力。

增加科技培训供给,缩短科技与农民的距离。新型农民是科学技术植根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的直接操作者。开展面向农民的普及性技能培训,不仅能普及文化常识,增进农民对科学的兴趣,更能提升农民在基础农业耕作过程中的收益,有助于改善农民尤其是贫困人口因知识水平受限,理解、接受能力低,常年单一劳动状态下与外界脱节的现状,为培养农民长远眼光,接受更新技术,适应高科技农业种养殖和高科技型工具操作打下基础。提升互联网应用供给,缩短信息与农村的距离。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网络覆盖率逐年提升,在扶贫产业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带动效果日益明显,快捷方便的信息来源,大大缩短了农村与外界的距离。有效、精准的信息供给是实现群众少跑路、信息多跑路的重要前提。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农村地区,信息多跑路将降低生活成本,提升农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获得感,将更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生产方式。推进现代化农业进程,拉近创新创业与农业的距离。农业是基础,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将现代科技注入传统农业中去,不仅是精准脱贫时期兴建的扶贫产业在后脱贫时期持续发力,更是引领农业产业持续创新创业的有力推进器。

将农业需求与科技供给结合,补齐农业短板,巩固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实现科技兴粮;将科技供给与农业生产要素相结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雄安新区、环首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打造农业创新高地,建设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农业全产业链技术支持的新模式,建构产学研相融合的科技农业创新联盟。鼓励和正确引导新技术和创新、创业扎根农业,服务后脱贫攻坚时期将是对三大生产要素做乘法,是保障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保持农村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动机。

五、结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我国深化改革的具体方向和发力点,关系到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在发展转向高质量的新形势要求下,准确做好供给管理,用好改革的办法,找准发力点全要素协调统一推进,是保障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的重要途径[9]。目前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进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起点。在后脱贫时期河北省保证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也是做好政府扶贫与农户脱贫的供需统一。对影响脱贫攻坚的全要素分析研究,探寻在不同层级、空间结构中各项扶贫要素结构性问题及改革途径和供给质量提升,研究对策不仅服务于现阶段的脱贫攻坚战役,而且注重持续性和长期有效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接续,起到作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质量脱贫攻坚,对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准扶贫思想,对我国、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既探寻了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的有效途径,解决当下消除绝对贫困问题,又形成了可推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 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N].人民日报,2020-03-07(1).

[3] 曾维伦,谢卓芝.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J].红旗文稿,2018,25(6):19-21.

[4] 刘永富.有效应对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J].共产党人,2018,15(22):6-7.

[5] 朱启铭.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连续性,继起性的县域实践[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21(3):95-104.

[6] 汪三贵,冯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9(5):8-14.

[7] 郭晓鸣,张耀文.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对策[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8,9(4):11-17.

[8] 沙占华.提升精准脱贫质量和效率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2):21-26.

[9] 陈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经济日报,2017-11- 14(10).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about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n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 in Hebei Province

SHI Dai

(Department of Resource Management,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a major measure for the Party to cope with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y, while the fight against poverty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make sure no one left behind in the overall well-off period. This article is aiming at summarizing the connotation and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post-poverty period, deeply analyzing the difficult problem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Hebei Province, in order to successfully dovetai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using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s the starting point.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period; poverty alleviation;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D616、D42

A

1009-9115(2021)04-0097-08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4.019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2020QR005)

2020-10-14

2021-07-02

时代(1983-),男,辽宁兴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校对:王淑娟)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河北省供给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幼儿园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