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1-09-10 18:50达瓦群培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7期
关键词:高校课堂道德与法治小学

达瓦群培

摘要:小学是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对小学生今后的发展都有指导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创建更为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但是新課程改革下高效课堂构建的着眼点不是单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亲身感受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价值,并可以灵活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完善个人人格。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高校课堂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材,针对学生学情的特点,对教材和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灵活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情,先设计好教学导入环节;然后构建高效课堂,发展学生的思想品质,给学生讲一讲和课文息息相关的故事,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上得更活跃、更精彩。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通过讲故事,带领小学生演唱歌曲,引导学生猜谜语、课前调查问卷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立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丰富教材的理论知识。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熟悉度,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早睡早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如,有些学生喜欢熬夜打游戏,但是时间久了,经常在课堂打盹,学习效率不高,最后成绩下滑。还有一些学生熬夜看动画片,早上上学的时候起不来,经常迟到。时间久了,身体素质也下滑了。以这些具体的实例,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熟悉度,由人及己,最后,培养学生早睡早起的习惯。

除此之外,小组合作学习也非常重要,教师将班集体的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有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探究,这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时,不会被某一事物所局限,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这一学科的思维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用小组内互相学习的形式可以快速地拉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间隔,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使班集体的能量进行团结互助。然而,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看中学生在学习中互相交流,致使学生在遇见问题时不能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限制特学生的思维。比如说,在《四通八达的交通》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将学生分配成几个小组,与此同时,教师给学生定制了学习的目标,让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一起完成。学生在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后,便立刻与自己小组内的成员探究了起来,因为小组内的成员都彼此认识,所以这次的课堂气氛中就跟和谐,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通过总结后,不多久就有了答案。像这种让学生以小组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但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地发散,还拉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引入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教师在将知识具体化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这一过程,还能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好奇心。例如,在“到别人家做客”的教学中,教师将课前准备的相关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感受礼节在为人处世中的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而且能密切师生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翻转课堂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对知识的预习,形成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然后在课程开始时,教师让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预习内容,并适当做出点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最后,教师顺利导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这一过程,逐步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教学效率。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意识转变。为此,我们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师一是要善于挖掘教育资源。平时教师要勤于积累材料,善于挖掘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中巧于设计情境,真正走近学生天性,让课堂富有情趣体现高效。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触动、新的发现,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并产生强烈地求知欲和创新欲。二是要讲究亲历体验。亲历体验是让学生把学习所掌握的书本知识转变为生活知识的有效途径。我们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让他们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成为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采用生活情境来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情感体验,使得一些比较枯燥的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更加形象化,从而便于学生接受,提高学习的效果。一些原本枯燥的道德与法治的知识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小学生认识到课堂中学习的这些理论知识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它们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拉近了学生和道德还有法治之间的关系,能够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思考和主动地探究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改后提倡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素养和道德法治观念,它的实现离不开生活化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因此,情境化的教学更能够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实现自我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赵彩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法治教育探究[J].天津教育,2021(15):43-44.

[2]李毓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思考[J].知识文库,2020(21):58-59.

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东嘎乡中心小学 857000

猜你喜欢
高校课堂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打造生本高效课堂以学定教是关键
导评模式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初探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