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合作评价写作教学模式研究

2021-09-10 07:22钟悦欣
教学博览 2021年8期
关键词:外语议论文学习者

一 引言

在英语作为外语的环境中,议论文写作的论证过程是思辨能力的体现。在认知学术语言的基础上,议论文写作属于学术写作体系,其基本方法将有效训练思辨能力(金利民 2010),有利于英语行文思维习惯的养成(徐晓燕 2017:223),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术语言能力。为此,研究者们尝试了各类写作教学方法,如从英语篇章要素角度展开的写作教学(徐晓燕 2017:204)、以培养思辨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张莲孙有中 2014)、多角色参与模式(邵春燕 2016)等。本文以师生合作评价(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 TSCA) (文秋芳2016)为指导,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提出英语议论文写作师生合作评价教学模式,以期帮助学生提升英语议论文写作能力,并对英语议论文写作教学提供一孔之见。

二 理论依据

2.1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是社会认知主义视角下的主要理论之一。在社会文化理论的指导下,写作的本质被定义为社会文化实践(张莲、孙有中 2014)。这就要求写作课不仅仅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应更加注重提升人际素养和思维能力。受社会文化理论的影响,一些研究指出基于认知观的学习过分强调个体的思维过程,突出个体大脑中的观念、知识与技能,而忽略了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Fenwick 2000)。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可理解的输入和小组互动的重要性,让学生参与有意义的互动比直接改正语言错误更重要(Lightbrown 2000)。文秋芳(2008)指出既可以遵循认知派的观点,注重研究二语习得者的语能、记忆能力等,但同时可以摈弃学习与运用二元对立的观点,注重交际中的学习和二语的运用。刘永兵(2010)特别强调二语习得中的社会文化理论不是将认知因素独立出来,单纯地研究社会文化环境或者互动因素,相反,社会文化理论突出的是社会认知因素。目前,一些研究把社会文化理论解读成二语习得环境理论或者课堂教学理论模式,都是对社会文化理论的误读。基于此,本文尝试将社会文化理论融入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构建基于师生合作评价的写作教学模式。

2.2 社会文化理论的内涵

中介是社会文化理论中最核心的观点,Vygotsky认为个体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中介工具实现的(Vygotsky 1978)。中介者可以帮助学习者明确任务目标,理解活动意图,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帮助学习者学会合作与分享等(Williams&Burden 1997)。在师生互动合作导向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同伴和写作任务均充当了中介者的角色。教师提供教学大纲,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并了解课堂上师生角色分配。同伴的中介作用则体现在使学习者学会合作学习,并乐意帮助他人形成观点。写作任务可以被学习者转化成特定的认知结果(如语言和思辨能力协同发展)(张莲、孙有中 2014),同时促使学习者调节写作策略。

最近发展区指学习者现有水平与即将取得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李丹丽 2012)。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不同水平学习者创建的最近发展区(邵春燕 2016)。在本写作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同伴均扮演“脚手架”(scaffolding)角色。教师对学生提供支架式教学,帮助学习者构建我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利用同伴的支架作用,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同伴的支架作用体现在:提供观点、纠正错误、提供情感支持等(徐锦芬 2016)。

2.3师生合作评价中互动的内涵

日常中的互动往往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交际,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为的过程。师生合作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师生互动不仅仅等同于个体或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目前,相关研究没有关于“互动”的明确定义。仅李秀英、王义静(2000)提出“互动”是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并对师生双方都产生影响的过程(李秀英、王义静 2000)。Allwright(1984)指出课堂互动是指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或学生和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的互动。它是一种师生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活动,是一种语言交流活动,是学生学习和練习语言的好机会。基于Long的互动假说,“互动”发生在Krashen提出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的基础上,又强调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的重要性。

本文认为,互动应该是一个对象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积极变化的过程。此外,互动不等同于言语互动。目前绝大多数研究将互动看成是一种文本活动(textual activity),而较少有研究将互动看成人际活动(interpersonal activity)或者思维活动(ideational activity)(徐锦芬、曹忠凯 2010)。互动应首先满足人际活动的要求,即(1)人际素养,乐意帮助他人形成观点;(2)写作素养,即议论文写作规范。互动也是思维活动的要求,即(1)互动必须基于“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以及自主学习;(2)具备高级英语能力的意识(句法复杂性和多样性意识)、思辨能力和读者意识。

三 师生合作评价写作教学模式设计

3.1 理论模型

如图1所示,基于师生合作评价的写作教学模式是在总结教学实践,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写作教学进行的改革。将师生合作评价这一新评价理念融入写作教学具有创新性。本教学模式将结合师生合作评价的理念,构建课程目标,组织教学。在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注意进行教学反思,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3.2课程理念与目标

在社会文化理念的指导下,议论文写作教学应包含如下课程理念和目标(表1)。

3.3课程设计与安排

英语议论文写作合作教学模式肯定教师的支架作用,给学生提供可理解性的输入(Gass et al. 2011; Hanjani& Li 2014)。在教学干预阶段,通过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为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创造条件。在写作任务阶段,不同反馈方式的综合运用为学生输出书面语能力、人际素养等提供了可能。由此,在社会文化理论的指导下的认知观、社会文化实践和社会观,笔者提出了如下的教学实施框架(图2)。

议论文写作课程共持续16周,每周两学时。前6周为输入阶段,教师结合案例介绍议论文的結构要素、段落论证质量、句法复杂性和多样性等,学生课后完成相关练习。第7-12周是教学干预阶段。教学步骤为:教师介绍篇章要素和句法知识——学生结对讨论范文的论点、论据和句法特点——学生就相同话题拟出论点论据——学生展示,教师点评。第13-16周是写作任务输出阶段,在师生合作评价(TSCA)指导下进行。课前,学生将产出任务提交到iWrite平台上,教师选取典型样本并修订。课内,教师讲评典型样本,布置评估要求和步骤(步骤根据先篇章要素后语言的顺序);学生先自评,再结对互评,并参与师生面谈。课后,学生结合机器评分进行自评和同伴互评,教师抽查修订结果。

四 结语

一直以来,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暴露的问题受到极大的关注,如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等。目前,我国高水平外语人才缺乏,二语或外语教育必须认识到培养学术语言能力的重要性,因为外语专业学生的书面语写作能力被看作是高级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高级英语能力的培养将是未来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也是写作教学研究的热点。师生合作评价写作教学是在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构建的教学模式,可以实现师生合作互动,帮助学生通过最近发展区,也有助于教师提供支架式教学。本教学模式将进一步帮助学生提升人际素养、写作素养和思辨素养,使学术具备学术语言的意识。

参考文献

Allwright, D. 1984. Why Don’t Learners Learn What Teachers Teach? — 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 [J]. In D. M. Singleton and D. G. Little (eds) Language Learning in Formal and Informal Contexts. Dublin, IRAAL: 3-18.

Fenwick, T. J. (2000). Expanding conceptions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a review of the five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cognition [J].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50(4), 243-272.

Gass, S. M., Mackey, A., & Pica, T. (2011). The role of input and intera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2(3), 299-307.

Hanjani, A. M., & Li, L. (2014). Exploring l2 writers' collaborative revision interactions and their writing performance [J]. System, 44(1), 101-114.

Williams, M., &Burden, R. L. (1997).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金利民. (2010). 注重人文内涵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 外语教学与研究(3), 176-183.

李丹丽. (2012). 二语课堂互动话语中教师“支架”的构建[J]. 外语教学与研究(4), 572-584.

李秀英、王义静. (2000). “互动”英语教学模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12), 22-24.

刘永兵. (2010). 西方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两种认识论取向——对我国外语研究的启示[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4), 86-92.

邵春燕. (2016). 社会文化视角下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多角色参与模式[J]. 外语界(2), 79-87.

文秋芳. (2008). 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论战[J]. 中国外语, 5(3), 13-20.

文秋芳. (2016). “师生合作评价”:“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 外语界(5), 37-43.

徐锦芬. (2016). 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中的同伴支架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1), 15-23.

徐锦芬、曹忠凯. (2010). 国内外外语/二语课堂互动研究[J],外语界(3): 53-61。

徐晓燕. (2017). 《中国大学生英语句法复杂性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张莲、孙有中. (2014).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的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改革实践[J]. 外语界(5), 2-10.

作者简介:

钟悦欣,女,1993年2月,硕士,助教,成都文理学院,研究方向:英语写作、二语习得,Email:zyuexin@my.swjtu.edu.cn;

基金项目:

本文系钟悦欣主持的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资助项目“基于句法复杂性的英语语法教学课程效益研究”(SCWTG21-10)和成都文理学院校级项目“英语议论文写作——以培养论证能力和学术语言水平为导向的师生合作评价模式研究”(WL20203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外语议论文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议论文阅读专练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