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及途径关键要素探究

2021-09-10 16:43蒙启访
教学博览 2021年8期
关键词:农村初中心理健康语文教学

蒙启访

摘要:由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快节奏,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普遍化及严重化的趋势,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2018年3月,已经在教育战线工作了几十年的山东聊城实验中学副校长窦延丽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她提出“把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纳入义务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建议。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而初中阶段尤其重要。心理医生作为教师角色之一,这是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重要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多次被提上学校教育的日程,在学校教育中突显出其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学科性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心理健康;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一、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追求物质享受,缺乏感恩意识

在绝大部分的农村家庭中,父母为了生计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照看。孩子与父母长时间的分离,使得他们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而一些家长常常出于对孩子的愧疚心理,在物质上极力地满足孩子,想用这种方式来补偿孩子所缺少的陪伴和关爱。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观念:我想要什么,父母就会给我什么。所以,一部分孩子逐渐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并认为父母对自己好是理所当然的,从不会考虑父母的辛劳,只顾自己,没有了感恩意识。

(二)学习压力大,逆反心理强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因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心理脆弱。升入初中后,课业负担的急剧加重,面对中考升学的无形压力,亲朋好友的殷殷期盼,这些使他们感受到了沉重的负担。在沉重的心理负担面前,他们选择的排遣方式往往是反抗,反抗家长,反抗老师,表现出极强的逆反心理。

(三)缺乏信心,自卑心重

乡村相对于乡镇来说,生活条件较差,学生在进入初中后,学习生乡村活的环境从乡村变为乡镇。在陌生的环境里,学生看到了很多新鲜事物,感受到了一种和农村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再加上同学之间家庭条件的差异,一些农村学生就会产生羡慕、自卑的心理,丧失了在学习和生活上的信心。更有甚者,还会埋怨自己的父母,嫌弃他们没有为自己创造优渥的条件。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语文学科的自身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上海在通过实验研究后也提出了“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心理健康标准。由此可见,语文老师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责无旁贷。爱因斯坦说过:“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领域发展,培养他们管控情绪、情感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农村初中学校里普遍形同虚设,因为这门课要么被“主课”老师征用,要么就是授课老师讲得淡而无味,学生认为是“耍课”,因此毫无兴趣,对学生也毫无影响力。然而学校的心理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学校所设立的各个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在各个学科中,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工具。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途径

(一)日常教学中培養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独立自主的能力

新课程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提出,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人文关怀,它关注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以此来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以小组为单位,以文本为依据,以探索性问题为核心的日常教学形式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既能协作,又能独立的学习氛围。如在学习难度较大的《出师表》时,根据自身学习情况的不同,学生可以选择小组讨论,可以选择自主思考,还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先自主思考,解决不了问题时,再小组讨论。在这个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得出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学生树立信心。

(二)在课外阅读中融入心理情感、期望教育

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会直接对学生心理情感产生影响。在课外阅读中,很多学生沉迷于不健康的网络小说,这对学生来说是没有益处的,甚至还会滋生不良心理问题。因此,语文教师应向学生多推荐充满正能量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的心理往健康方向发展。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及时掌握他们对所阅读篇目的情感、思想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启发,这也能达到培养良好心理的效果。在课外阅读中除了融入情感教育之外,还可加上期望教育。教师给学生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不断地鼓励他们,使其增强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的升华,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心理上的成功,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三)在教材中挖掘和升华“爱”

这里的“爱”是广义的爱,它包括了爱自己、爱家人、爱同学、爱国家、爱大自然等等一切身边值得爱的人和事。一个人假如懂得了爱,那么他一定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可以说“爱”是一个人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基础。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以爱为主题。

(四)重视挫折教育和意志的培养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许多学生升入初中,在新的环境中,陡然间学习的科目增多,学习压力增大。他们遇到困难往往无所适从,选择逃避。语文教师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相关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培养战胜挫折的坚强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语文学科博大精深,很多方面都可以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做到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融会贯通,需要把握语文大学科的工具性,给学生良好的心理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叶艳.再点一盏心灵的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J].语文学刊,2006,(18):2.

[3] 张敏.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教学,2012,(6).

猜你喜欢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语文教学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