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021-09-10 17:13谷金明
教学博览 2021年8期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谷金明

【摘要】小学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新教育理念的倡导下,需要小学体育教师兼顾对学生的体能和心理两方面的培养,特别是要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将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融入教学实践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通常比较注重对学生体育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体育学科所具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功效,使得学生感受不到体育学科的学习价值,体育教学效果不佳。而加强对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能帮助学生疏解学习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快乐,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有利。因此,加强对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的研究十分重要。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心理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两个层面,主要是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层次,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利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对其施加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以促使其形成能满足各项社会实践要求或发展要求的心理素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教育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内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开发智力、促进良好习惯养成、维护心理健康等目的。受到传统的小学教学观念和体育教学问题的影响,大部分教师更加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在知识点讲解方面花费的时间比实践练习的时间多,且受到整体课时的限制,教师往往很难一对一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而大部分的学生对教师抱有敬畏和恐惧的心理,即便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不愿向教师寻求帮助。这就会导致部分体育水平和体能素质较差的学生难以达到学习目标,甚至部分学生会对体育教学产生抵触和厌倦情绪。当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部分教师未能对根本原因进行深入的调查,而是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和自身经验,利用相同或相近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且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及时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语言。这不仅会使小学体育教学丧失吸引力和趣味性,还会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一般而言,大部分的家长更加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认为在小学阶段开展体育教学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作用不大。在家长漠视心态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也对体育学习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和认知,很少主动参与到实际的体育课堂学习和练习中。而在不同的文化水平和性格的影响下,若教师向学生家长反映问题,部分家长往往会不问缘由,严厉地对学生进行批评。这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进而导致家长和学生的关系逐渐恶化。

二、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起步阶段,认知和思维都不完善,心理素质也不稳定。有关科学研究表明,有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表现出的心理问题颇多,比如对学习感到焦虑、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情绪脆弱、意志力薄弱、独立性较差等。虽然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良好,但这部分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加强关注、科学指导,让学生迈入正常的、健康的成长轨道。体育是一项传统的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它更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养,才能顺利开展其他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的身心素质都得以强化,从而为未来的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总而言之,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表现在这几方面:首先,体育教学过程是开放的、灵活的。学生多数时间居于课堂之外,学习和活动空间广阔,对自然环境接触面更广,在接受身体锻炼的同时心理情感上也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变化。其次,体育教学的内容比其他学科知识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小学生活泼好动,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可以舒缓身体、放松紧张的神经、调节学习压力、不受拘束地展现自我,消除因为学习带来的不良情绪。而体育活动通常是集体参与的,在与其他学生相处时,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他人的情绪反应,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并学习他人身上的一些优良品质,对控制自身情绪有一定的作用,在和谐的集体关系中保持平稳、愉悦的心态。最后,体育学习可以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学会相互合作,理解公平竞争的内涵;懂得遵守比赛规则,其责任感、归属感得以塑造;对于比赛输赢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客观的认识,提高自己抗打击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三、小學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观察中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大致状况,通常教师在教学时主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体育水平,然而,却忽视了体育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改善提高效果。随着教学理念的日新月异,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教师慢慢认识到这一情况,然而实际上教师会因为缺乏经验以及有效措施,体育教育在影响学生心理方面的效果依旧不显著。现如今,小学阶段体育教育不足的阻碍因素之一是:教师在体育实践的教学内容重点不够清晰,方法不够高效。往往教师会致力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成绩,以满足教学要求。这个概念已经偏离了体育教学的意义,本质上体育的重要性和存在价值是为了使学生身心健康均能平衡稳步增长,不能只拘泥于成绩高低。再者,对学生的体育教学是以体育项目为中心实施,会减少对学生兴趣、个性和成长特征的教育,使学生的主观性减弱,调动热情困难。

总结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各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小学体育学科的教学,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独特作用,老师要通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加强对学生的鼓励评价,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及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对学生全面教育及培养的目的,为国家所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基。

参考文献:

[1]张永波.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J].求知导刊,2020(11).

猜你喜欢
小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短绳在体育教学中“一物多用”的具体案例分析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阻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
浅谈如何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高效性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