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高中思政教材使用策略

2021-09-10 07:22易炜徐旻晶胡清雅
湖北教育·中小学党建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思政新课标

易炜 徐旻晶 胡清雅

任何一门课程都要解决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怎样从起点到达终点的问题。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我们使用教材的基本策略。本文以统编新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以思政课一体化为背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着眼于真实学习,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期为更好地使用统编新教材提供有益的指导。

明确起点

教材的使用必须立足于学情,立足于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教师必须对学科在各个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定位有明确的认知。《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了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即“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的“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教材的编排上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重复内容,如第二课和第三课讲述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已经接触过;第四课讲述的“中国梦”“新时代”等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也已有所涉及,当然这部分内容在高中阶段又进行了进一步地拓展和深化。

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是感性的,缺乏必要的学理支撑。由于部分学校思政课专门师资的缺乏,许多学生依靠死记硬背掌握的只是一个表层概念,学生拥有的可能是不明就里的一堆“死记”的知识。

以上就是高中思政课教师进行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时面临的起始学情,结合教材本身以史论理的性质和部分内容编排过长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有限性的客观现实,高中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材中对“特殊”知识的处理问题。例如,对于学生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涉及大量的历史史实,作为政治课又应当如何应对?

二是,教材中所涉内容的亲疏对待问题。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长,教学内容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应当有所侧重,那么核心着力点在哪里?

三是,教材使用的目标指向问题。是以知识本身为目标,注重知识记忆性的表面掌握,还是以知识为工具,加入新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以达到对知识的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

着眼目标

教材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教材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所以,如果教师不认真研读新课标、甚至离开新课标读教材,那是不可能真正读懂思政新教材的。

根据新课标的规定,“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合作沟通的能力”。所以,思政课教学目标是对传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当前思政课应当努力实现的目标,其最根本目标在于核心素养。这就回答了教材使用的目标指向问题,即教材在思政课教学中所应当具有的工具性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应当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这就要求广大一线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是要设置典型的情境,让学生在深切的感悟中,印证知识、深化知识;二是要设置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在明辨是非中,认同知识。只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逻辑推理和事实印证中,学生才能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

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知识并非互相排斥。缺乏必要的學科知识体系支撑的核心素养是不可想象的。即使是对学科知识体系倒背如流,但不能运用知识体系去解决现实问题,服务于生产生活实践,也不能说具备了相应的学科素养。可见,在学习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的学科思维方式和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内核。这就回答了我们处理教材内容的亲疏问题:教材中有关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是我们应当牢牢掌握的。那么,什么是核心知识体系?到底用这些核心知识体系解决什么问题,新课标中用相当大的篇幅再次明确规定了各部分教材的内容要求和应当完成的主要议题。以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第一框题为例,该部分内容不仅涉及的时间跨度长,而且内容较多,详细介绍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状况,对于这样的教材内容,该如何对待呢?根据新课标的规定,这部分教材内容要解决的主要议题是“怎样解释人类社会的奥秘”,探究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阶段。因而,对不同社会形态本质特征的描述虽是新课标规定的教材必备内容,但它却是服从和服务于探究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和主要阶段这个主要目标的,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是必须知晓的知识,但却并不能纳入必备的核心知识体系,它是我们达成知识目标的辅材和工具,而非知识目标本身。教师如果没有真正抓住学科的本质,就会常常纠缠在细枝末节上而无法自拔。

确定了课程教学的目标,以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度为衡量标准,对待学过的知识,只要它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体系,就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对于那些简单易懂且学生实现了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的知识,则可不费力琢磨,使之成为学生进行高阶学习的依托。对那些在初中阶段可能只是掌握了一个表层概念的知识,则要在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上下足功夫。那些在教材中存在的历史知识,是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和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工具,我们可以源自史实、又高于史实,从具体的、典型的史实出发,生活化、活动性的呈现,讲明史实体现出来的一般性政治理论和抽象道理。如果不能对教材这部分内容做出恰当地处理,在半学期的时间内完成教材的教授必定是虎头蛇尾的。

如果说学科核心素养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那么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四个等级,则进一步指明了具体的目的地。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业质量水平二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学业质量水平三是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命题依据。学生达到水平四的相关表现可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中予以呈现,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自主招生的参考。这就更加明确了不同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不同要求,为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具体的一线教学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导。

关注过程

对教材中学科知识体系的学习,是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备条件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了学科知识体系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尤其是,如果我们单纯地立足教材,就教材讲教材,那么这种解经式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必定是毫无裨益的。我们应当以新课标为指导,跳出教材看教材,方能茅塞顿开,把教学过程的关注点更多地转移到如何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合理利用,搭建有效平台,注重教学方法上来。通过研究新课标不难发现,新课标对课程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掣肘。思政课作为一门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学科,需要有大量史实和时事的支撑与印证,才能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可否认,统编教材中也设计了大量的“探究与分享”栏目,这些栏目固然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针对性,但不够鲜活,甚至部分内容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敏锐捕捉时代发展的最新脉动,采用视频方式,为学生提供鲜活的时政材料,甚至是采用实景课堂的方式,或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相信在情感的激发上将更有效果,更能让学生在直观的体验中实现最基本的政治认同,感受科学精神和法治的力量,体会公共参与的必要性。

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初认同是真挚的但可能也是浅显的,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为此,必须在引入史实与现实,丰富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有效的议题,精心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不断地在思考与探究、思辨与反思中实现对学科必备知识的同化和关键能力的提升。当然,也不能设置过于复杂的情境和议题,超出学生的能力,令學生无所适从,要在设置难度的合理性上下功夫,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成为一个经历者、探寻者、创造者,在不断探寻意义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发展,提出新的问题,在深度学习中实现真实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议题的设置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正确处理情境、议题和知识之间的关系。议题的设置既不能单调机械地重复教材,面面俱到地再现教材的所有内容,也不能抛弃教材,完全自创一套。我们必须站在大单元思维的视角,理清单元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实现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认识,并依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寻找学科大概念,围绕重要概念、结合具体的情境,设置连贯、进阶的且多样化的、富有创新性的教学任务,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对零碎化的知识点在理解基础上实现整体建构,做到学以致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核心素养。

总之,新课标对广大一线教师开展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心中没有课标意识,缺乏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与把握,处理教学内容时必将“心中无数”、无所适从。以新课标视域下思政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为导向,探索在教学中整合和重构教材的方法,就能创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构建有滋有味、有意义、有意思的活动性思政学科课堂。

(作者简介:易炜,宜昌市夷陵中学副校长,湖北省三八红旗手,宜昌德育与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宜昌名师。徐旻晶,宜昌市夷陵中学教师,高级教师,夷陵名师。胡清雅,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博士在读。)

责任编辑/王娜娜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思政新课标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