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和CT鉴别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

2021-09-10 07:22曹志红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1年4期

曹志红

【摘要】目的:将MR与CT用于肝硬化再生结节及小肝癌鉴别诊断中,对其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3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MRI、CT诊断,对两种诊断方式准确率进行比较。 结果:MRI诊断再生结节与小肝癌准确率为96.43%,与CT 79.73%相比,MRI相对更高(p<0.05)。结论:与CT相比,MRI在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鉴别诊断中临床价值更高,可提升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值得应用。

【关键词】MRI;CT;肝硬化再生结节;小肝癌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4-023-02

肝硬化在临床十分常见,为慢性进行性肝病,与肝癌发生有紧密联系[1]。肝硬化患者早期因肝代偿功能较强,临床表现并不明显,随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出现门进静脉高压、肝功能受损等临床表现,可出现多个重要系统受累,晚期可出现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引发癌变,部分患者可因并发症死亡。因此对肝硬化患者早期采取合理的手段检查对临床治疗、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MRI、CT为临床常用检查手段,本研究将MRI与CT用于肝硬化再生结节及小肝癌鉴别诊断中,旨在评价其临床价值。报道见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收集时间于2016年6月~2018年2月,对象为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共53例,男28例,女25例,年龄39~73岁,平均(57.46±12.51)岁,病程1~6年,平均(3.74±1.17)年,经手术病理检查总病灶数84个,出再生结节共29个,小肝癌55个。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经手术病理检查均确诊为肝硬化,符合《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中肝硬化诊断标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检查配合性较差者;精神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合并哮喘、湿疹等过敏性疾病者;安装有心脏起搏器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有检查禁忌症者;对本研究不同意者。

1.3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均行MRI、CT检查,具体方法见下:

MRI检查:仪器使用GE 1.5T磁共振扫描仪,平扫T1加权、T2加权,参数设置:层厚8至10mm,矩阵512×512,视野范围52cm×42cm。动态增强扫描参数设置:TE6ms,TR145ms,层厚在8至10mm之间,行常规SE/PSE自旋回波序列扫描。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为整个腹部,注入钆喷酸葡胺0.1mmol/kg,推注时间为3至5s,注入完毕后依次行三期增强扫描。

CT检查:仪器选择GE16排螺旋CT扫描仪,参数设置:重建层厚1至1.2mm,管电压、管电流分别为100至120kV、200至300mA,螺距3。对患者行常规平扫,检查前半小时饮水800ml,取仰卧位,指导患者扫描时屏气,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肝部下缘。确定病灶位置后,给予碘海醇100ml注射,速率控制在2.5至3ml左右,调整CT行增强扫描,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扫描,分别为25s、70s、5min。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检查方式对病灶检查个数、诊断准确率。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分析软件为SPSS12.0,%表示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检查方式对病灶诊断準确率

观察表1可知,MRI诊断出再生结节病灶28个,小肝癌病灶53个,诊断准确率为96.43%,CT诊断出再生结节病灶23个,小肝癌病灶44个,诊断准确率为79.73%,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相比,MRI相对更高(p<0.05)。

3讨论

肝硬化为临床常见肝病,近年来发病率在持续增长,对患者健康造成一定危害。临床病理学检查中,肝细胞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肝脏变硬、变形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为严重恶性肿瘤,其发生与肝硬化有密切关系,本病具有起病隐匿的特点,早期症状不明显,会随病情发展逐渐加重,多数患者被发现已到中晚期,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早期诊断肝硬化,对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再生结节为肝癌发展第一阶段,其发展为不典型增生后可转变为小肝癌,两者在临床鉴别诊断上具有一定难度[2]。近年来我国影像学技术不断进步发展,对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鉴别诊断水平不断提升。CT、MRI均为临床鉴别诊断再生结节、小肝癌的常用手段,CT扫描速度快、操作简便,屏气即可完成整个扫描,可避免出现漏诊、呼吸运动导致的伪影等,具有一定诊断价值[3]。但CT对少数分化较好的再生结节与小肝癌血供显示方面无明显差异,可表现处互相重叠,存在局限性[4]。MRI具有分辨率高、成像清晰、信息量大等特点,用于全身检查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可对人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扫描检查,且不会对人体造成辐射。MRI显示再生结节影像学表现为T1加权呈高信号,T2加权呈低信号,T1WI呈弥散性、粟粒状、均匀高信号分布,与小肝癌存在明显差别,可进行鉴别诊断[5]。本次研究中,对患者实施MRI检查后,诊断准确率明显更高。

综上所述,对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使用MRI鉴别检查应用价值较高,可提升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沈莉红.超声对肝硬化再生结节和小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7):107-108.

[2]熊浩,彭婕,郑黄华,et al.回顾性分析用MR和CT鉴别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1(4):567-568.

[3]徐振州,陆大军,张向阳,et al.MR和CT检测诊断肝硬化患者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研究[J].肝脏,2017,22(7):626-628.

[4]孙建锋,吴晓恬.超声与CT对肝硬化再生结节和小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J].青岛医药卫生,2015,47(5): 344-346.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15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