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瞳孔改变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意义

2021-09-10 07:22刘娜娜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

刘娜娜

【摘要】目的:总结瞳孔改变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意义。方法:对神经内科患者的瞳孔改变进行观察对比,总结在护理中的意义。方法:2017年1月~2020年1月,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90例,根据GCS评分将患者发为轻度昏迷、中度昏迷与重度昏迷,对三组患者光刺激前后瞳孔的变化进行对比,并统计三组患者的预后,评价瞳孔改变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意义。结果:不同昏迷程度的患者经光刺激后,瞳孔直径均显著缩小(P<0.01),但中度昏迷与重度昏迷患者经光刺激后的瞳孔直径并未表现出明显变化(P>0.05)。本组90例患者中,出现瞳孔异常的患者25例,异常患者病情恶化、延迟出院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内科患者随着病情越严重,患者瞳孔对光的反射越不明显,在护理工作中若能密切关注患者瞳孔的改变,能有效预估患者的疾病走向。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瞳孔改变

【中图分类号】R3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3-080-03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大多病情复杂、严重,患者容易出现意识、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综合征,再加上疾病治疗的周期长,难度大,疾病走向不容乐观。在神经内科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其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瞳孔直径会出现一定的变化。据研究[1],视器的变化是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常见的特征,通过对瞳孔改变的观察,能有效评估患者的病情走向与治疗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更多依据。另有报道显示[2],神经内科疾病与瞳孔改变息息相关,该变化特征可以作为判断患者病情的走向,为医生能及时了解患者病情提供可靠的动态信息。鉴于此,我院对既往收治的治90例神经内科治疗进行了GCS评分,并对比了不同昏迷程度患者光刺激前后瞳孔的变化,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20年1月,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90例,根据GCS评分将患者发为轻度昏迷、中度昏迷与重度昏迷,每组30例。轻度昏迷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2~69岁,平均(53.7±5.9)岁;其中脑血管疾病15例,癫痫7例,脑炎5例,其他3例。中度昏迷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5~72岁,平均(53.5±6.1)岁;其中脑血管疾病16例,癫痫8例,脑炎4例,其他2例。重度昏迷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5~66岁,平均(53.2±6.3)岁;其中脑血管疾病11例,癫痫8例,脑炎6例,其他5例。三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疾病类型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1.2.1观察瞳孔

每日对昏迷的患者进行瞳孔观察,尤其在急性期时,每小时观察1次,待患者或病情稳定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观察。对于普通患者给予肉眼观察即可,并对瞳孔是否出现散大、光反射消失进行记录,及时判定患者的病情是否加重,防止疾病恶化。对于病情严重患者,对患者的瞳孔变化时间、孔径进行记录,并绘制折线图,分析患者的瞳孔收缩情况。在对瞳孔进行检查时,要注意保证采集环境的质量,控制好检查角度,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此外,检查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流程,控制干扰因素,对清醒患者进行检查时做好安抚工作,防止患者因过度紧张造成数据差异。

1.2.2護理管理

在对瞳孔异常散大、椭圆形瞳孔、病变位置位于脑干周围、颞叶后部与叶后部、光反射、眼心中反射及左右侧头眼反射患者进行操作前,由于操作具有侵入性,因此应当检查孔径以判断患者瞳孔对光刺激的反应变化,若患者瞳孔变化明显,则寻找确切的原因。对于瞳孔变化异常的患者,应当立即告知主治医师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做好检查的准备工作。每日向医生汇报患者的瞳孔变化指标与相应的量化数据。

1.3观察指标

对比三组患者经光刺激后瞳孔的改变情况,并统计瞳孔异常患者与正常患者的疾病预后情况,包括病情变化情况、出院的时间、转重症监护室治疗、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等。其中瞳孔异常指的是患者经光刺激后对光反射异常情况,例如瞳孔散大、直径扩大、反应时间恶化加剧[3]。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三组患者的光刺激前后瞳孔后直径、疾病预后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疾病预后等数据以n(%)表示,疾病预后等数据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三组患者的光刺激前后瞳孔后直径以()表示,三组患者的光刺激前后瞳孔后直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的光刺激前后瞳孔后直径对比

由表1可知,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的瞳孔直径随之缩小(P<0.01);不同昏迷程度的患者,经光刺激后,瞳孔直径均显著缩小(P<0.01),但中度昏迷与重度昏迷患者经光刺激后的瞳孔直径并未表现出明显变化(P>0.05)。

2.2瞳孔反射异常患者的疾病走向

本组90例患者中,出现瞳孔异常的患者25例,其中对光反射异常12例、直径与反应时间恶化加剧9例、瞳孔散大3例,对25例异常患者的疾病走向与正常患者对比,结果发现,患者瞳孔反射异常可作为判定病情恶化、延迟出院及并发症的一种指标,具体详见表2.

3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患者的瞳孔直径随之缩小,出现风险的几率更高,其中出现瞳孔异常的包括对光反射异常、直径与反应时间恶化加剧、瞳孔散大。所以对患者的瞳孔变化进行量化记录、定性结果能有助于判定患者颅内病变及意识的变化,对于早期存在潜在风险的危重症患者来说,可将患者瞳孔反射异常可作为判定病情恶化的一种指标。

在对患者的瞳孔进行检查时要注意以下加点:①患者的年龄、心理、情绪、意识、屈光状态与颅脑损伤的情况都会造成瞳孔反射存在差异的因素,相关报道指出[4],若颅内压大于30mmHg,患者的瞳孔收缩速度回减慢,而颅内压降低也会造成瞳孔的刑天发生变化。②治疗过程中使用肾上腺素、阿托品和吗啡等药物,也会影响瞳孔的变化[5]。③对患者进行瞳孔检查时,注意控制患者的情绪,防止因情绪紧张造成的瞳孔改变。本次研究发现,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的瞳孔直径随之缩小(P<0.01);不同昏迷程度的患者,经光刺激后,瞳孔直径均显著缩小(P<0.01),但中度昏迷与重度昏迷患者经光刺激后的瞳孔直径并未表现出明显变化(P>0.05)。而90例患者中,出现瞳孔异常的患者25例,其中对光反射异常12例、直径与反应时间恶化加剧9例、瞳孔散大3例,对25例异常患者的疾病走向与正常患者对比,结果发现,异常患者病情恶化、延迟出院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患者(P<0.01)。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患者随着病情越严重,患者瞳孔对光的反射越不明显,在护理工作中若能密切关注患者瞳孔的改变,能有效预估患者的疾病走向。

【参考文献】

[1]曾云香. 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颅脑外伤患者瞳孔测量准确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 卫生职业教育,2017,35(9):148-149.

[2]祝晓琳. 观察瞳孔改变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意义[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7):37-38.

[3]徐春燕. 观察瞳孔改变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意义[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4(20):32-33.

[4]项红,沈月花. 颅脑损伤患者瞳孔改变的临床护理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21):166-167.

[5]彭菁,李玲玲. 脑疝高危患者瞳孔观察及吸痰技巧护理体会[J]. 中国伤残医学,2016,24(5):180-181.

榆阳区人民医院 陕西榆林 719000

猜你喜欢
神经内科护理
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体会
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临床观察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精细化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神经内科护理中的脑卒康复临床护理观察分析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