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植灰枣园疏密前后效应分析

2021-09-16 10:48常学艳牛蛉磊吉光鹏张栋海吴玉蓉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9期
关键词:亩产量枣园间伐

常学艳 牛蛉磊 吉光鹏 王 凡 张栋海 吴玉蓉 刘 伟 宋 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 图木舒克843900)

枣(Ziziphus jujuba Mill.)为鼠李科枣属植物,是我国特有的果树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优势果树树种[1]。枣树喜光、喜温,其品质高低与光照时间的长短、强弱及昼夜温差等因素有着较强的相关性,环塔里木盆地以其丰富的光热资源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枣果营养积累的各种需求[2]。同时,枣有抗旱、耐盐碱、生长适应性强、抗逆能力强等优点,也在改良荒滩、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种植红枣具有社会和生态双重效益[3]。新疆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内地引种红枣成功以后,近年来已成为红枣的重要产区之一[4]。

据统计,目前三师范围内红枣种植面积2.33万hm2,其中灰枣种植面积达95%,主要集中在46团、48团,其他各团场均有不同面积的种植[5]。红枣面积趋于稳定,单一追求高产已不能满足市场化需求,红枣稳产和优质生产是当前的发展趋势。前期的矮化密植栽培技术,是红枣建园快速丰产的关键技术,但过高的产量、密闭的空间,致使枣园的通风透光不太理想,造成红枣品质下降、红枣病虫害发病率高、枣树整形修剪及施肥等工作量增大[6-7],给枣产业的稳产、优质生产带来困难。原有的枣树种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发展需求,对果树进行合理密植是提高果实品质、达到早期丰产和扩大现有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8]。

本文作者主要研究了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周边灰枣种植团场在降密改造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围绕灰枣园降密标准、定干高度、主枝培养、留枝量等内容开展工作。将灰枣密植园隔行隔株间伐,研究间伐前后灰枣树体指标、果园亩产量、果实外在及内在品质等的变化,以验证第一年间伐后果园亩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差异。该试验通过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结合冬、夏季修剪和水肥管理等技术手段,从而快速有效的完成密植灰枣园的改造,为实现灰枣园的标准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20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44团14连的灰枣园中进行,试验地属暖温带极端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全年太阳总辐射611 kJ/cm2,年平均无霜期225 d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38.3 mm,全年日照时间为4 400 h,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日平均气温超过10℃的始期为3月下旬,终期为10月下旬,大致为210 d,≥10℃的积温为4 000~4 500℃。试验地土壤含盐量为0.27%,pH 8.2,含有机质9.1 g/kg、碱解氮45 mg/kg、有效磷15 mg/kg、有效钾183 mg/kg。试验灰枣树为2014年直播建园栽植的,2015年进行嫁接,树形为小冠疏层形。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对比试验设计,对照区(CK)株行距为2.5 m×0.5 m,密度为8 325株/hm2;处理区是在对照区的基础上间伐所有临时株和临时行,处理区株行距为4 m×1 m,间伐密度调整为2 070株/hm2,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与对照区一致。

1.3 试验方法

试验有计划的对密植园进行株距和行距的调整,于采收期分别选取处理区和对照区5棵灰枣树进行研究,调查分析灰枣疏密前后每枣吊的平均叶片数、单株枣吊数、单株木质化枣吊数,并进行比较。试验于2020年11月3日进行灰枣采收果实测产,通过计划密植的结果数观察,分析间伐前后灰枣园的平均亩产量变化。

试验田中灰枣果实品质的测定,将处理区和对照区的果实分别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下随机选取果实10个,利用游标卡尺测量果实纵径与横径;在每个重复下对10个果实进行总果重测定,利用精度为0.01 g的电子天平测量,求取平均值得单果重。

将2个试验区的采样分别进行灰枣总糖及总酸含量的测定,随机选取10个灰枣为一次重复,重复3次,每重复下果实去核后打成匀浆进行测定,称取1 g的匀浆用于总糖含量测定,试验采用蒽酮比色定糖法;称取5 g的果实匀浆用于测定总酸含量,采用NaOH滴定法。

1.4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和作图;采用DPS 7.05进行统计分析;采用LSD法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伐处理前后灰枣树体指标变化

由图1可知,计划密植灰枣园间伐处理前后每节枣吊平均叶片数有所变化,但处理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处理区每节枣吊平均叶片数为13个,对照区每节枣吊平均叶片数为11个,疏密处理后平均叶片数明显多于CK,说明隔行隔株间伐有一定的优势;计划密植灰枣园间伐前后单株灰枣树平均枣吊数比较分析,隔行隔株间伐处理区的枣吊数为413个,对照区枣吊数为344个,处理试验田枣吊数明显高于对照CK,间伐前后单株灰枣的枣吊数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隔行隔株间伐的试验田枣吊数明显增加,而枣吊又是枣树结果的基本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量;计划密植灰枣园间伐前后平均单株木质化枣吊数比较分析,间伐株行距的枣园与对照CK间的木质化枣吊数具有极显著性差异,隔行隔株间伐的木质化枣吊数为118个,对照CK木质化枣吊数为65个,说明随着株行距的间伐,树体之间空间增大,木质化枣吊数增多。

图1 疏密前后灰枣树体指标变化情况

2.2 间伐处理前后灰枣平均亩产量的比较分析

由图2可知,间伐前灰枣园平均亩产量为628.8 kg,间伐后平均亩产量为437.46 kg,隔行隔株间伐第一年的平均亩产量没有对照CK的产量高,说明密植灰枣园间伐临时株行有可能造成果实减产,从而影响经济效益。建议在密植灰枣园间伐时,要有计划的进行,如采取逐年间伐等。

图2 间伐后对枣园平均亩产量的影响

2.3 间伐处理前后灰枣外在品质的比较分析

果型指数是指果实纵径与横径的比值,其数值愈大愈呈现高桩,在栽培上必须重视增加果形指数,以提高其商品价值。果形指数:0.6~0.8为扁圆形,0.8~0.9为圆形或近圆形,0.9~1.0为椭圆形或圆锥形,1.0以上为长圆形。

由表1可知,疏密前后灰枣果实平均单果重差异为极显著性水平,间伐前后平均单果重相差1.4 g;间伐前后果形指数差异不显著,说明隔行隔株间伐后对单果重的影响较大,从而表明疏密对果实品质的提升较为明显。

表1 间伐前后灰枣外在品质差异分析

2.4 间伐处理前后对灰枣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由表2可知,通过隔行隔株间伐可有效提高灰枣果实的品质。经过数据分析,间伐处理的灰枣园与对照CK的总糖含量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处理后灰枣总糖含量提高了15.15%,而有机酸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品质测定结果可以看出,间伐后灰枣果实的含糖量增加,果实品质较高,更易被客户接受,从而提高了产品经济价值。

表2 果实内在品质差异分析

3 讨论

密植灰枣园前期通过对树体二次枝回缩、短截,促进了新枣头的萌发,增加了树体冠幅,在其生长到一定范围时整枝摘心,树体在间伐株行距后增大了空间,提高了树干高度,可有效使树冠的冠幅增大[6]。同时增加了叶的光合用率,进而提高了枣树的产量和品质。

本研究主要参照吴海军[3]对南疆计划密植灰枣园疏密前后的变化来进行试验,通过间伐与未间伐灰枣园的产量对比可以看出,隔行隔株间伐后第一年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一定的降低,这与吴海军、杨伟[9]的试验结果相反,说明密植灰枣园间伐临时株行当年有可能造成果实减产,从而影响经济效益。建议在密植灰枣园间伐时,要有计划的进行,如采取逐年间伐等。

本研究进一步对单株灰枣树枣吊数、叶片数、坐果数和单果重的调查中发现,间伐后的单株枣吊数、叶片数、坐果数均有所增加,且间伐后的果实单果重显著高于未间伐的果实单果重,这与吴海军[3]的研究结果相符。说明隔行隔株间伐后,对单果重的影响较大。

间伐株行距后品质研究结果表明,隔株隔行间伐后的灰枣密植园,灰枣品质明显高于未间伐对照CK的灰枣园。间伐后灰枣园通风和透光效果好,有利于红枣果实中糖分的积累,从而有助于灰枣品质的提升。

4 结论

(1)通过间伐增加枣树株行距,可以明显的提高灰枣的单株产量和提升枣果的品质。

(2)通过间伐增加枣树株行距,可以有效增加总枣吊数、灰枣木质化枣吊数。

(3)第一年隔行隔株间伐对灰枣的平均亩产量有影响,灰枣亩产量间伐后的当年明显降低。

(4)通过间伐枣树株行距,明显增加了枣树的冠幅,有效提高了树体通风和透光率,对枣果的单果重和品质有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亩产量枣园间伐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其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低产枣园如何改造
一次间伐对速生桉树大径材增长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
森林抚育间伐技术的应用
——以杉木抚育间伐为例
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对比试验
延安
谈山西蒲县烟草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推介三个优良小麦品种
谈抚育间伐间隔期内林分的动态分析
我总想起枣园巷(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