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滴注灌肠法在脑卒中便秘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09-16 02:01
全科护理 2021年25期
关键词:输液器开塞露外流

便秘是因肠内容物在肠道内运行迟缓和停滞过久,水分被过分吸收,导致粪便坚硬,排便次数减少[1]。神经内科有许多长期卧床的病人,由于长期卧床缺乏活动,肠蠕动减慢引起排便困难或便秘[2]。脑卒中病人便秘发生率高达30%~60%[3],而便秘又是脑血管疾病再次发生出血的主要诱发因素[4],发生便秘的脑卒中病人在用力排便时会使颅内压突然增高,从而使再出血风险升高,延长住院时间,严重时危及病人生命安全[5-6]。便秘除了给病人带来身体不舒适外,同时还会影响病人的心理感受,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7],使病人易出现急躁。有些病人因担心便秘而减少进食量,影响病人的营养供给。便秘给脑卒中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影响脑血管疾病的康复。因此,保持大便通畅,解除便秘对脑卒中病人至关重要。灌肠是解决便秘的常用方法,常规灌肠方法由于灌肠管质地较硬,插入时易导致肛门疼痛和不适,易使病人紧张不配合,增加操作难度,延长操作时间,影响病人的舒适度[8]。另有研究指出,灌肠液在病人肠道内时间短,灌肠液外流会直接影响药物效果[9]。因此,本研究改良了灌肠方法,将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滴注灌肠法应用于脑卒中便秘病人,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90例脑卒中便秘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上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0],经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出现排便时间延长,频率减少,≥3 d未排便者;或粪便质地干燥坚硬,不易排出者;或经常有排便不尽感和肛门直肠阻塞感者;或需药物或人工辅助排便者;病人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意识不清的病人;患有精神病的病人;无法自由、准确、自主表达自身意识的病人;肠道器质性疾病的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56~99(76.62±8.25)岁。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52~96(73.93±9.24)岁。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不同组别病人灌肠方法的选择均经过病人的知情同意,操作过程中拒绝继续操作的病人排除观察。两组灌肠操作的护士均通过灌肠操作的培训及考核。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开塞露推注式灌肠法灌肠[11],用一次性50 mL注射器抽吸40 mL开塞露原液,将注射器与吸痰管连接、排气,用液状石蜡棉球润滑吸痰管前端,嘱病人放松,插入肛门深度约15~20 cm,缓慢推注开塞露,拔管,灌肠后嘱病人保留5~10 min,协助病人排便。

1.2.2 观察组 采用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滴注灌肠法进行灌肠。①用物准备:一次性50 mL注射器、开塞露40 mL、软袋装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1袋、一次性输液器、12号一次性吸痰管、一次性中单、无菌手套、液状石蜡棉球、弯盘、胶布、卫生纸。将软袋装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和开塞露40 mL放入加热箱内加热至39~41 ℃[12]。②根据无菌配制要求,用一次性50 mL注射器将软袋装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抽吸10 mL去除,再将40 mL开塞露抽吸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袋内,将开塞露按1∶1比例稀释,配制成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混合灌肠液80 mL。③协助病人取左侧卧位,病人背后垫三角枕,双腿屈曲,退裤至膝,臀下垫一软枕,抬高臀部,铺上中单,至弯盘于臀部。④将一次性输液器插入开塞露联合温盐水灌肠液袋,将灌肠液袋倒置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40~60 cm。分离输液器与头皮针接头处,将输液器螺旋接口与吸痰管连接头连接,打开输液器调节排气,关闭输液器。⑤戴无菌手套,用液状石蜡棉球润滑吸痰管前端,嘱病人放松,插入肛门深度20~25 cm[13],用胶布将输液器固定在臀部。⑤打开输液器开关,让开塞露联合温盐水灌肠液滴入,调节滴速至每分钟60~80滴,总体滴注时间控制在15~20 min,若滴入不畅可加压滴注或调节吸痰管位置。⑥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反应,如病人出现心悸、气促、脉速、大汗、面色苍白、剧烈腹痛等,应立即停止灌肠,与医生联系,及时处理。⑦待滴入完毕,用卫生纸包裹吸痰管,轻轻拔出,置于弯盘内,撤去软枕,协助病人排便。

1.3 评价指标

1.3.1 便秘解除有效率 显效:灌肠后10~30 min排出大便,便意感完全消失;有效:灌肠后10~30 min排出少量大便,便意感减轻;无效:灌肠后30~60 min未排出大便,仍有便意感,需要再次灌肠。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14]。

1.3.2 灌肠液外流发生例次 灌肠液外流主要表现在灌肠操作中或灌肠后,排出物全为灌肠液或排出多为灌肠液伴少量大便。

1.3.3 舒适度 应用视觉模拟法(VAS)自制舒适度判断卡尺,让病人评价灌肠管插入时、灌肠液注入时和灌肠后的舒适度[15]。以0~10分对病人舒适度进行评估,其中0分为无不适感,0分~3分为轻度不适,4分~6分为中度不适,7分~10分为重度不适。

2 结果

表2 两组病人灌肠总有效率比较

表3 两组病人灌肠液外流发生例次比较 单位:例

表4 两组病人的舒适度比较 单位:例

3 讨论

脑卒中后便秘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16],脑卒中病人在急性发病后由于神经功能的改变、病人运动量减少、脱水药物的使用等均可影响病人的排便功能[17]。有研究显示,脑卒中便秘病人多为老年人,因其肠道的耐受性有限,减少灌肠操作过程中对肠道的刺激,最大限度延长灌肠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是保留灌肠的首要原则[18]。对照组使用常规的开塞露推注式灌肠操作时,灌肠液注入速度过快、灌肠液温度低、灌肠管插入的深度不足,都会对病人肠壁产生刺激,病人产生强烈便意,从而灌肠液无法保留。且在短时间推注灌肠后即刻拔除灌肠管时,随着灌肠管的拔出会出现灌肠液的外流现象,使留在肠道的灌肠液剂量不足,保留时间相对较短,导致灌肠后效果不佳,进而可能需要进行多次灌肠操作。而且推注灌肠液后嘱病人忍耐5~10 min再排便,病人往往便意强烈且无法忍耐,导致病人不舒适,甚至有些病人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护士的工作量。

本研究改良了灌肠方法,将开塞露与温盐水混合,利用输液器连接吸痰管缓慢滴入的方法进行灌肠。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便秘解除的总有效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0,P=0.025),观察组病人灌肠液外流例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病人的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选用的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滴注灌肠法较对照组开塞露推注灌肠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灌肠方式的改变:有研究表明,当连续注入60 mL灌肠液时,随着直肠压力逐渐增大,会引起压力感受器兴奋,通过神经传导,肛门内外括约肌舒张,会使灌肠液外流[19]。对照组采用注射器推注灌肠的方式进行灌肠,而观察组采用的是灌肠液袋滴注的方式进行灌肠,用一次性输液器连接灌肠液袋和吸痰管进行滴注式灌肠法,一次性输液器更能有效地控制灌肠液的滴速和滴入液体量,避免在短时间内滴入大量液体加重肠壁的负担,并可以有效避免对肠壁的损伤。②灌肠液的选择:对照组选用的灌肠液是开塞露原液40 mL,而观察组更改了灌肠液的组成和量,选用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混合灌肠液80 mL,对开塞露进行稀释,观察组使用的灌肠液能更有效地防止开塞露浓度过高导致病人腹痛或出现里急后重等不良反应,开塞露稀释后能有效延长灌肠液的作用时间,充分软化大便,能更好地帮助病人排便[20]。灌肠液量的增加能够充分润滑肠道、软化粪便,更利于粪便的排出。③灌肠液的温度:对照组使用的是常温开塞露,观察组选用39~41 ℃灌肠液,观察组的灌肠液温度接近腹腔温度,不会刺激肠壁而引起肠痉挛,达到促进排便的目的。④灌肠深度的改变:观察组的插入深度为20~25 cm,较对照组插入深度的15~20 cm来说,观察组的吸痰管插入深度更能准确达到乙状结肠的深部,使灌肠液能够达到乙状结肠再进入直肠,使其在肠腔内保留的时间延长,能够充分软化粪便,灌肠液外流现象减少,排便效果较好[21]。⑤灌肠时间延长:对照组在推注灌肠液完毕后即刻拔出灌肠管,而观察组滴注时间控制在15~20 min,较对照组推注式灌肠时间更长,且在灌肠液滴入的时间内,便能达到灌肠液与粪便充分融合,无须在拔出灌肠管后再嘱病人忍耐5~10 min再排便,提高了便秘解除的有效率,也减少了病人的不舒适感。在整个滴注灌肠的过程中,由于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相应延长,可与较高位的粪便接触,彻底软化、溶解粪便,更有利于粪便的排出,提高了灌肠效果[22]。

综上所述,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滴注灌肠法相比传统的开塞露推注灌肠法有明显的优势,对于治疗脑卒中病人的便秘临床效果明显,能明显提高便秘病人排便总有效率,减少灌肠液外流例次,提高病人舒适度。

猜你喜欢
输液器开塞露外流
基于Fluent的赛车翼板外流场设计与仿真
开塞露 你会用吗
如何正确使用开塞露
人口外流成因及对策
不外流
PIVS 挤压式智能输液器
“开塞露”的正确使用方法
便携调温式输液器
一次性输液器的改进
便秘不能只指望开塞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