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和尿激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1-09-18 09:06陈剑霞黄惠琴李雷梁文静钱子龙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14期
关键词:阿替普尿激酶溶栓

陈剑霞 黄惠琴 李雷 梁文静 钱子龙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 肇庆526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是因脑组织突然出现供氧供血不足或动脉血管堵塞而导致的脑组织神经坏死变性,发病后患者会出现偏瘫、偏盲、失语、感觉障碍等症状,甚至昏迷,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发病4.5 h内应尽可能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阿替普酶均是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尿激酶属于第一代溶栓药,可有效溶解新鲜血栓,但没有纤维蛋白特异性,对陈旧血栓无效。阿替普酶属于第二代溶栓药,其溶栓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且还可以预防新血栓的形成,对减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可能更具改善效果。本研究就阿普替酶和尿激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0~76岁,平均(64.41±3.6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0~5.0 h,平均(3.72±0.41)h。研究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50~77岁,平均(65.79±3.2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0~5.3 h,平均(3.84±0.30)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符合静脉溶栓治疗适应证;无精神、认知功能异常,可正常沟通。排除标准:存在严重意识障碍;患有恶性肿瘤、心肝肾等脏器严重病变、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患有严重高血压;存在凝血功能障碍;重症;近1年内接受过重大手术。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降压、控糖、调脂等治疗。对照组给予注射用尿激酶(国药准字H20184168)溶栓治疗,将100万U尿激酶溶入10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研究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注册证号S20160054)溶栓治疗,将0.9 mg/kg阿替普酶溶入10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先静脉推注总剂量的10%,剩余剂量在60 min内完成静脉滴注。两组患者溶栓24 h后若无出血情况,则给予常规抗血小板凝聚治疗。

1.3 观察指标(1)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4 d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3]评估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内容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感觉8项,评分0~42分,评分越低,说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2)于治疗后3个月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4]评估两组患者预后情况,量表从患者日常工作、生活功能方面进行评分,完全无症状记0分,无明显功能障碍记1分,轻度残疾但无须他人照料记2分,中度残疾但可独立行走记3分,中重度残疾且需他人照料记4分,重度残疾且完全依赖他人记5分。(3)于治疗前与治疗后7 d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使用德国罗氏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 研究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分,±s)

?

2.2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研究组治疗前血清hs-CRP、Hcy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7 d研究组血清hs-CRP、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s)

?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的有效方法,只要患者具备静脉溶栓适应证,应尽早实施溶栓治疗,以促进脑部血流的恢复,尽可能减轻脑组织损害。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与尿激酶相比,阿替普酶更有利于减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对改善其预后有积极的影响。目前第一代非特异性药物尿激酶仍是最为普及的溶栓药物,其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诱导裂解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纤溶酶可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以及血液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前凝血因子Ⅴ以及前凝血因子Ⅷ,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5]。但尿激酶没有纤维蛋白特异性,对纤维蛋白原为非选择性,虽然可通过分解与凝血有关的纤维蛋白堆积物而达到溶栓作用,渗入到新鲜血栓中而使其溶解,但对已机化的陈旧血栓无效,不利于患者的预后。阿替普酶是以特异性纤溶酶原为重点的第二代溶栓药物,是血管内皮细胞等组织合成的丝氨酸蛋白酶,其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可选择性激活纤溶酶原,间接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具有溶栓作用的纤溶酶,进而促使纤维蛋白堆积物分解为可溶性产物,从而溶解附着于血管壁上的新鲜血栓或陈旧血栓[6]。因此,与尿激酶相比,阿替普酶的溶栓能力更强,有利于快速且有效溶解血栓,使阻塞的血管再通,促进脑组织血供恢复正常,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修复,并改善其预后。此外,阿替普酶一般仅激活血栓中已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而对血液循环中的纤溶酶原并无激活作用,所以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易引起脑出血或浅表部位出血[7]。本研究研究组治疗后7 d血清hs-CRP、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治疗,有利于降低其炎症介质水平以及Hcy水平。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数小时后,随着神经细胞的死亡,会导致大量炎症介质产生,进而引发一系列炎症级联反应,加重神经功能缺损[8]。尿激酶与阿替普酶对早期恢复脑缺血区域血流灌注均有明显的影响,但由于阿替普酶的溶栓能力更强,在挽救缺血损伤神经细胞方面更具有优势,有利于抑制炎症介质的激活与释放,减轻局部炎症反应,避免神经功能缺损加重[9]。Hcy是蛋氨酸与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产物,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升高时,可诱导氧自由基的生成与释放,进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10]。尿激酶与阿替普酶主要通过溶解血栓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进展,而阿替普酶还可以预防新的血栓形成,加快血液流通速度,减少氧自由基的释放,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从而降低Hcy水平,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其他心脑血管疾病。

综上所述,与尿激酶相比,阿替普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效果更理想,阿替普酶有利于降低患者血清炎症介质水平以及Hcy水平,减轻神经功能损害,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阿替普尿激酶溶栓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