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hua”教学法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2021-09-22 00:34秦亚芳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画图题意审题

秦亚芳

习题教学中存在着偏重知识巩固、弱化思维锻炼的现象。习题教学与例题教学一样,可以训练学生灵活思考,其价值不可偏废。罗增儒教授曾这样精要评价:“基础知识要通过解题实践来消化;思维素质要通过解题实践来优化;解题方法要通过解题实践来强化。”因此,习题教学同样可以成为思维训练的土壤。实施四“hua”教学法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不仅能提高问题解决的正确率,也能为学生灵活思维的种子生长提供养料,最终实现数学素养与学习力的提升。

一、画——助审题

在小学生解决问题的错误现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低效出错,即审题时囫囵吞枣,草草而过。漏看关键字词、错看条件问题、看不全题目、找不出隐蔽条件等现象比比皆是。没有弄清题意又怎能正确解题呢?若读题时进行圈画,既能放慢速度,又能及时扫清障碍,提醒自己引起注意则不易掉进坑里。

(一)画出关键词

小学生观察时往往注意整体,不太注意细小的地方,而一些关键字词则是整题的灵魂所在,稍一疏忽则全盘皆输。如,有的学生圆锥与圆柱不仔细区分,计算圆锥体积时,常忘了乘以三分之一;又如,解决“王庄村去年种植西瓜110亩,比前年多种10%,那比前年多种了多少亩?”这题时,只要圈出单位“1”——前年,且在旁边标注“?”表示未知,一般就不会出现 “110×10%=11亩”这样的错误了。如果审题时养成画关键字词的习惯,则能有意识地去推敲某些字、词的含义,强化了有意注意,对于“再”“又”“增加了”“增加到”“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直径”“半径”“相向”“同向”“来回”“往返”以及不同的单位名称等关键字词,会有一种敏感性。又如,混合运算审题时,先确定运算顺序,然后在题上画线标注运算顺序,都能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

(二)画出隐含信息

数学问题中数据类型的信息条件往往引人注目,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为识字能力及生活常识等所限,会有闪电扫视看题,甚至对貌似熟悉的题只看了一半误认为老面孔时,就不看下去了。殊不知,有些条件是隱藏在文字叙述中的。如,解决“黄老师带30个同学去看电影,每张票价12元,一共要付多少元?”一题时,经常有学生列成“30×12=360元”,而把“黄老师”这个隐含信息给漏了。如果读题时仔细挖掘并画出隐含条件,甚至从已知条件中推导并标注出新信息,则能改变思维狭窄状态,提高解题准确性。

(三)画出多余条件

有些题则恰恰相反,看似正儿八经的一个数据,却是解决此问题的多余条件。甄别出多余条件后,要毫不留情地勾去,以免干扰视线。甄别、排除出多余条件的干扰,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灵活性。

当然,圈画也需指导。审题忌浮躁,无效圈画起不到提示作用,长久训练,定能引导学生有效圈画出重点。有时,复杂的信息还需画出层次,给对应的信息进行引线牵连等。如,解决“小红家养了20只鸡,60只鸭,每只鸡一年可产蛋12千克,每只鸭一年能产蛋14千克,那小红家鸡和鸭一年总共能产蛋多少千克?”时,将20与12用弧线相连、60与14相连,则避免了鸡鸭乱窜数据的情况,相关条件间的联系一目了然。

二、话——助整理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既可清晰表露思维过程,也利于培养概括、分析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一)话题意

推敲字词句、理解题意后进行题意复述,是对这些信息材料进行积极、主动的加工,既是走入问题情境,也是对读题效果的检验和题意理解程度的反馈。复述时,要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表述,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学生,说得多了,学生表达就会越来越流畅,思维也会越来越清晰。

(二)话思路

展现思维过程是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需要,结合条件与问题,逐步说出分析过程或数量关系的过程就是展现思维过程、锤炼思维品质的过程。可以依因推果,引导学生由已知条件出发,由已知推出未知,这样层层推导,理解了题意,也就推出了结果。也可从结果按图索骥说思路。当然,有时还可从条件和问题两边凑。在学生一步步整理、分析的过程中,话思路这个输出过程反馈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中学会缜密,在思考中学会思考。

(三)话评价

反思评价是学生体验成功与进步的一个重要过程,引导学生做小先生来反思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在这评价过程中,大家互相争论探讨,去伪存真,在思辨中加深理解,取长补短,留下了思维过程,增强了自信,也培养了学生表达、判断能力。

三、画——助分析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文字蕴含的内在联系往往敏感度不高,数量关系很难一下子看清。从文字转成图画,从图画转成思维,是一个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是发展逻辑思维的过程。有的学生读完题后无从下手,也不愿借用线段图、示意图等进行分析,认为画图费时费事。当然,学生利用画图来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往往画图能力也不强,学生画图能力的强弱也反映了解题能力的水平。因此,在习题教学中,应借助各种形象、直观、实用的图形,把题中条件和问题清晰明确地表示出来,引导学生感受画图对解决问题的价值,产生画图需要,增强画图意识,提高画图表意的能力,养成自觉借助画图梳理数量关系的习惯。

结合具体问题,可借助线段图、树形图、平面图、立体图、集合图、统计图、可用符号等代替的实物图(情境图)、示意图、表格图等,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数形结合,以画促思,易于使隐蔽条件明朗化,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更好地寻求解题的突破口。例如,解决“小红前面有4人,后面有5人,这排队伍一共有几人?”一题时,只要画出示意图,问题则迎刃而解:4+1+5=10人。又如,解决“建一个直径是10米的圆形草坪,并在四周修一条2米宽的小路,这条小路长多少米?”时,画出示意图即能得到外圆直径为14米,即半径为7米,这样,不管求周长还是面积,都是小菜一碟了。当然,对于一些较大数据的问题,可化大数据为小数据来画图分析,引导学生在画图中体会方法,感悟画图分析的策略价值——从简单现象中找出规律,从而应用规律解决复杂的大数据问题。

四、化——助延展

在问题解决实践中,锤炼学生思维,提高解题效率,提升解题能力,是习题教学的目标,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感悟与体验习得是其重要基础。

(一)转化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将原有问题变形、转化为某个已解决或易解决的问题,从而化生疏为熟悉、化抽象为直观、化含糊为明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等,从中得到启迪:通过分解、变形、代换、平移、旋转等各种方式,将原有问题变换为熟悉的问题、复杂问题变换为简单问题、未解问题变换为已解问题,从而求出答案。比如,解答“一根绳子100米,第一次用去32米,第二次用去28米,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时,通过画图理解转化为求“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数量关系就简单清晰了。

(二)类化

将条件相似、结构相仿、数量关系类似的题目进行对比归类,总结出方法与规律,从而应用规律解决一系列问题,最终达到“熟化”过程。比如,敲钟问题、爬楼问题与植树问题,情景不同,但其数学属性相同,都可看成树与间隔之间的关系,从而轻松解答。因此,类化,就是把握知识迁移和课题类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在一团迷雾中理出主线,降低学习难度。

如果解题靠记忆、数量累加达到熟练程度,而非问题解决经验与方法技巧的积累,则学习力难以为继。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方法与技能,逐步从“老师hua”变为“学生hua”,从“要我hua”变为“我要hua”,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述能力,提高整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最终实现提升数学素养与学习力的目标。

猜你喜欢
画图题意审题
笑笑漫游数学世界之理解题意
弄清题意 推理解题
审清题意,辨明模型
怎样画图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画图比多少
画图理解“同样多”
“三招”学会审题
画图理解“多多少”
七分审题三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