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联合甲钴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效果

2021-09-23 08:06闫凯薛原尹贵荣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年18期
关键词:腕踝针诱发电位体感

闫凯 薛原 尹贵荣

(1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北京 102300;2京煤集团总医院)

缺血性脑卒中(IS)是由于脑血流循环障碍而引起供血脑组织的局部缺血缺氧,神经系统功能受损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语言障碍、偏身感觉障碍、口舌歪斜等症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1,2〕。流行病学调查发现,80%的IS患者会存在肢体痉挛、50%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因此需要积极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3〕。甲钴胺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营养类药物,对IS后患者肢体偏瘫及感觉功能障碍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但由于神经元细胞结构的特异性,导致临床治疗效果欠佳〔4〕。随着传统中医药的发展,中医在治疗IS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对于合并多种疾病的老年患者,通过中医多靶点、多维度达到多病共治的效果。景福权等〔5,6〕研究发现通过腕踝针对IS后偏瘫的恢复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但对于IS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应用价值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腕踝针联合甲钴胺治疗老年IS偏身感觉障碍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京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并确诊为IS偏身感觉障碍患者84例。入组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7〕中相关IS偏身感觉障碍诊断标准;(2)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中相关IS偏身感觉障碍诊断标准;(3)年龄≥60岁;(4)存在偏身感觉障碍;(5)病程在半年内,脑卒中恢复期;(6)病情稳定,沟通理解力无障碍,配合查体等;(7)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并发其他周围神经病变者;(2)伴发严重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者;(3)病情不稳定,处于发作期者;(4)意识不清,无法配合相关研究者;(5)对所用药物或研究方法过敏者。采用随机数表将84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2例。观察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62~75岁,平均(67.56±8.69)岁,平均病程(2.17±1.87)个月;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61~79岁,平均(68.81±9.17)岁,平均病程(2.16±1.88)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常规给予神经内科脑卒中相关临床路径治疗,并控制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片 (华北制药康欣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26)0.5 mg,口服,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腕踝针治疗。腕踝针操作方法参照《针灸技术操作规范19部分-腕踝针》中标准,分别取患者患侧上下 4、5位,上4位取拇指侧桡骨内外缘之间,上5位取腕背中央,桡骨和尺骨之间;下4位取胫骨前嵴与腓骨前缘之间,下5位取踝部外侧中央。采用0.30×25.00 mm针具(佳健医疗公司,苏食药械号:20060095),操作时针头朝向远心端,迅速刺入皮肤后,放平针,继续沿轴线方向进针,进针约1.5 cm后固定。留针24 h,每隔日1次。所有患者治疗28 d。

1.3观察指标 (1)感觉障碍评分:采用感觉障碍评定积分表对患者进行感觉功能评估,总分0~42分,36分以上不纳入本研究。分数越低,说明患者存在感觉障碍越明显。(2)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制定相关标准。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中、轻、无 4 级,分别计 3分、2 分、1 分和 0 分。(3)体感诱发电位: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患者患肢体感诱发电位,记录正中神经及胫神经的波峰和振幅。(4)脑血流动力学:采用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分析仪进行波幅及流入容积速度的测定。(5)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量表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主要包括大、小便,床位移动等,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6)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治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0%,感觉障碍评分减分率≥75%;显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60%~89%,感觉障碍评分减分率50%~74%;有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59%,感觉障碍评分减分率25%~49%;无效:中医证候积分及感觉障碍评分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感觉障碍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感觉障碍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感觉障碍、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n=42)

2.3两组体感诱发电位比较 治疗前,两组正中神经和胫神经的波峰振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体感诱发电位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4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比较 治疗前,两组波幅和流入容积速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体感诱发电位、脑血流动力学比较

2.5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

2.6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0.48%,治愈18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治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2例;χ2=8.541,P=0.024)。

3 讨 论

IS属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属“中风”“薄厥”范畴,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语不清、不省人事等为主要表现症状,根据现代医学研究从中医角度分析其中医发病机制在于肝阳上亢,气血逆乱,乃发中风〔9,10〕。偏身感觉障碍是脑卒中的一个临床症状表现,中医理论中无明确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属于中医“麻木”范畴,中医对“麻木”认识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内经》中“不仁”,则“不仁”实为“麻木”。《素问·痿论》中记载麻木病因归于阴液亏虚,肌肉缺乏濡养;《金匮要略》中张仲景提出麻木是由于外邪入络,致营卫气堵塞所致;《丹溪心法中风》中记载,四肢麻木不仁的主要诱因是气虚痰盛所致〔11,12〕。根据以上典籍,则血瘀导致元气亏虚,脉中失去气的推动,血滞成为淤,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导致络脉畅通,则肌肤失养〔13,14〕。

穴位刺激是中医常见的物理治疗手段,通过疏经活络、活血化瘀、调理气血及补益脏腑等机制,发挥药物不可替代的功效〔15,16〕。腕踝针通过在患者腕部和踝部进行皮下刺激而发挥作用,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易行、快速起效等特点〔17〕。张心曙教授结合现代神经学理论,在传统针刺基础上,因其入针部位只腕踝部而得名,与传统针刺疗法的区别是不需要产生针感〔18〕。腕踝针主要遵循皮部理论,基于三阴三阳观点,将躯体分为两侧各6区,与传统经络十二皮部相似。《素问·皮部论》中记载,“皮者,脉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当外邪侵犯体表时,则通过皮毛,逐层深入经过脉络至脏腑,反过来脏腑病变时也可体现在皮部。因此在刺激腕部和踝部的皮肤时,刺激信号会传至大脑皮层进行汇合,通过调节相应身体功能到达治疗效果,即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19〕。本研究结果表明腕踝针可明显增加感觉障碍评分,降低中医证候积分,说明在腕踝针可以改善IS偏身感觉障碍的疗效。

肌电图测量体感诱发电位是现代医学检测神经传导功能的方法,偏身感觉障碍是感觉神经受损的表现,肌电图测量可发现诱发电位的波峰振幅下降〔20〕。本研究结果说明腕踝针可以改善IS患者偏身感觉障碍的周围神经功能和提高脑血流量,增加脑供氧量,另外,提示腕踝针可提高IS偏身感觉障碍的生活质量。因此,腕踝针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

猜你喜欢
腕踝针诱发电位体感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腕踝针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颅脑外伤后眩晕的临床观察
腕踝针疗法在骨伤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听觉诱发电位在法医学上的应用价值
人体体感感知机械手设计与实现
基于CNN算法的稳态体感诱发电位的特征识别
非触控式的体感机械臂交互控制系统研究
脑诱发电位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
体感语境下的交互行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