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痹的证治

2021-10-01 13:32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1年9期
关键词:三焦通络气化

李满意 刘红艳 陈传榜

【摘 要】 三焦痹为六腑痹之一,在风湿病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常见痹病之一。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三焦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三焦痹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虚邪瘀3候6型,邪实候(火郁饮热证、气血两燔证),正虚候(阴虚内热证、脾胃虚寒证、肝肾阳虚证),痰瘀候(肝郁血瘀证),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三焦痹;系统性红斑狼疮;六腑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证治;规范化;虚邪瘀

三焦痹多由正气虚弱,外邪杂至,瘀血阻络,三焦气化失司所致;是以头晕、短气、腹胀、温温欲吐、两腿水肿如泥,腹及阴部水肿,并伴有肢体关节疼痛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痹病[1]。三焦痹为六腑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在临床上有着一定意义,但文献中对三焦痹论述较少,《黄帝内经》中无三焦痹之名,后世医家亦鲜有提及,以致于现在相当一部分中医学者不知痹病中有三焦痹。三焦痹一名始见于清·喻昌《医门法律》,但未对本病作详尽论述。张璐《张氏医通》秉承喻昌之意,详论三焦痹,认为:“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此即总治三焦痹之法。头眩短气,上焦痹也。温温欲吐,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肢节疼痛,身体尪羸,筋骨痹也。由是观之,当是风寒湿痹其营卫筋骨三焦之病。然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将上、中、下焦痹合称为三焦痹进行论述。

西医学的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瘤性关节病、多发性肌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所致的多脏器损害、功能紊乱等可表现为三焦痹。

1 病因病机

本病多为外感淫邪、脏腑亏虚、气滞痰瘀所致。

1.1 外感淫邪 在六淫中,风、暑、火、燥四邪被称为阳邪,阳热亢盛,消烁阴液,是本病主要外因。冬春则有风寒外邪由腠理而入,与气血阻滞脉络,化热则伤阴。外邪入侵,首先犯肺,肺属上焦,肺失宣肃,上焦气机不畅,水道失调,气化失司,则发而为痹;邪侵犯中焦,脾胃受损,温温欲吐;邪犯下焦,脚肿如脱。清·陈士铎《辨证录》曰:“风寒湿之犯于三焦。”《张氏医通》曰:“风寒湿痹其营卫筋骨三焦之病。”

1.2 脏腑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肾阴亏虚,外邪乘虚而入,“邪入于阴而为痹”;房事不节,肾阳不足,水亏于下,火炎于上,阴火消烁,真阴愈亏,病久阴血暗耗,时有外感引发,病深则阴阳两虚,下焦肾元亏虚,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通,因外邪引发,合而为痹;或上焦肺阴亏虚,肺气不能肃降,津液输布失常,不能下输膀胱而成痹;或中焦脾胃虚弱,水湿停留,溢于四肢关节而为痹。如汉·华佗《中藏经》曰:“肾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上俱乱,则三焦之气痞而不通;三焦痞而饮食不糟粕;饮食不糟粕则精气日衰;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

1.3 气滞痰瘀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气化失司,水湿不化,弥漫三焦,而致痹;或情志内伤,五志化火,血热交结,阻塞脉络,而见双手瘀点满布,五心烦热,甚至肢痛难忍;或血热则瘀,血寒则凝,或因劳倦过度,真阴不足,虚热内生,或因外感六淫,郁久痰瘀内生,水道受阻,三焦水液的输布及气化功能失司,而致痹。如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周身气机皆阻。”

综上所述,三焦痹起病于先天禀赋不足,脏腑亏虚,精血不足,加之情志内伤,劳倦过度,六淫侵袭,阳光暴晒,气滞痰瘀,血脉及水道不通,皮肤受损,渐及关节、筋骨、脏腑而成本病。但病因总不外“虚、邪、瘀”[4]三类,即脏腑亏虚、六淫之邪、气滞痰瘀。基本病机为三焦气化失司。素体虚弱,真阴不足,热瘀内盛,痹阻脉络,内侵脏腑。本病病位较广,以三焦为主,涉及肢体关节、经络、血脉,与五脏六腑,尤其肺、脾(胃)、肝、肾(膀胱)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分虚实两类,实多为热(火)、湿、痰瘀(郁);虚多为脏腑阴阳亏虚。本病一般起病较缓,但也有多种病因杂至而骤然发病。

2 诊断要点

以缓慢发病居多,青壮年女性多见。主要症状可见:头晕、短气、腹胀,温温欲吐、两腿如泥,腹部及阴部水肿,肢体关节肿痛;长期低热,或午后烘热,手足心热,或高热不恶寒或稍恶寒,满面红赤,面色潮红而有暗紫瘀斑,或红斑红疹,甚至胸闷胸痛,心悸怔忡;小便短少,腹大如鼓。以头晕、短气、腹胀,温温欲吐、两腿如泥,腹部及阴部水肿,肢体关节肿痛,低热,面有红斑红疹等为诊断要点。

3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主要辨病位:上焦心肺受损,可见头眩短气,胸闷胸疼;中焦脾胃受损,可见温温欲吐,腹胀纳差;下焦肝肾受损,可见腹胀如鼓,双腿如泥,关节积液等。三焦痹的基础病变在于三焦气化失司,水道不畅,故三焦痹的治疗原则为“宣化三焦”,在其病程的始终都应利水蠲饮,养阴通络。临证时根据不同病因、症状特点,可予以清热解郁,清气凉营,养阴清热,温中健脾,温补脾肾,解郁活血等治法。本病按“虚邪瘀”辨证可分为3候6型。

3.1 邪实候

3.1.1 火郁饮热证 低热,胸闷胸痛,心悸怔忡,头晕短气,肢体疼痛,烦热不安,咽干口燥,红斑丘疹,舌红苔厚腻,脉滑数或濡数,偶有结代。以发热,胸闷胸痛,心悸怔忡,头晕短气,肢体疼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情志不遂,或六淫之邪侵袭,脉络受阻,故肢体疼痛;上焦气化失司,积饮为邪,饮邪上犯,故见头晕短气,心悸怔忡;胸阳被遏,故胸闷胸痛;久而化热,火郁饮热而见低热,烦热不安,咽干口燥;血溢脉外,则见红斑丘疹;舌红苔厚腻,脉滑数为火郁饮热之象。

治法:清热解郁,蠲饮通络。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合瀉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方中葶苈子、桑白皮清泻上焦心肺之积饮;黄芩清上焦之热;加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调水道,引饮下泄;生地黄、沙参、黄芩、知母养阴清热;郁金、杏仁、枳壳宽胸通络;甘草、大枣调和诸药,顾护脾胃。全方共奏清热解郁、蠲饮通络之功。

3.1.2 气营两燔证 高热,胸闷胸痛、心悸怔忡,肢体热痛,面部红斑,皮下瘀点,皮疹鲜红,口干咽燥,便秘溲赤,舌红或红绛,苔黄,脉洪数。以发热,胸闷胸痛、心悸怔忡,肢体热痛,面部红斑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六淫之邪留滞,日久热盛,热毒燔灼,深入营血,故见高热、面部红斑、皮疹鲜红、皮下瘀点、口干咽燥,便秘溲赤;热毒痹阻四肢经脉,故见肢体关节热痛;上焦热盛,气化失司,水液失布,积饮上焦,故见胸闷胸痛、心悸怔忡;舌红或红绛,苔黄,脉洪数为气营两燔之象。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通络。

方药:三石汤(《温病条辨》)合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加减。方中重用生石膏、寒水石、滑石大清气分之热;生地黄、玄参、金银花、黄芩清营凉血,薏苡仁佐三石汤甘寒清热;牡丹皮、赤芍凉血化瘀以佐生地黄、玄参之力。全方共奏清气凉营、解毒通络之功。

3.2 正虚候

3.2.1 阴虚内热证 五心烦热,面有红斑,肢体酸痛,胸闷心悸,头晕短气,胃脘隐痛、嘈杂,低热,口干喜饮,面赤齿衄,舌红少苔,脉细。以五心烦热,面有红斑,肢体酸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先天禀赋不足,肝肾阴亏,或复感外邪日久,阴液暗耗,肢体失养,故见五心烦热、低热,肢体酸痛;余邪留滞,郁而化热,加之阴虚火旺,上攻头面,故见面有红斑,面赤齿衄;上焦气化失司,水道闭塞,水气凌心,故见胸闷心悸,头晕短气;中焦胃阴不足,故见胃脘隐痛、嘈杂,口干喜饮;舌红少苔,脉细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养阴清热,增液行水。

方药:玉女煎(《景岳全书》)合增液汤(《温病条辨》)加减。方中生地黄、石膏、麦冬、玄参、生薏苡仁滋阴降火,甘寒生津;知母、黄芩助石膏清热泻火;加虎杖、羊蹄根助生地黄凉血清热;加忍冬藤、川牛膝清热通络,引热下行;生甘草调和诸药,以护脾胃。全方共奏养阴清热、增液行水之功。

3.2.2 脾胃虚寒证 脘腹隐痛,喜按喜暖,温温欲吐,肢体凉痛;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小便浊而多沫,纳呆便溏,面浮脚肿;舌淡,边有齿痕,苔薄,脉濡。以脘腹隐痛,喜按喜暖,温温欲吐,肢体凉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先天禀赋不足,或病久不愈,损及脾阳,脾胃虚寒,气血生化乏源,故见脘腹隐痛,喜按喜暖,温温欲吐,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纳呆便溏;气血不足,肢体失于荣养,故见肢体凉痛;中气不举,精微下泄,小溲浊而多沫;中焦虚寒,气化不利,水液失布,故见面浮肢肿;舌淡,边有齿痕,苔薄,脉濡均为脾胃虚寒之象。

治法:温中健脾,通阳利水。

方药:理中汤(《伤寒论》)合五苓散(《伤寒论》)加减。方中附子、干姜温中祛寒;白术、白芍健脾和中;猪苓、茯苓、泽泻利水祛湿;薏苡仁淡渗健脾利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中健脾、通阳利水之功。

3.2.3 脾肾阳虚证 两腿浮肿如泥,腹胀便溏,畏寒肢冷,肢体沉痛;面浮,唇甲无华,神疲乏力,腰膝俱肿,口干、小便短少;舌胖,舌偏红或偏淡,苔薄或薄腻,脉弦细或细弱。以两腿浮肿如泥,腹胀便溏,畏寒肢冷,肢体沉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失当,则脾肾阳虚;脾虚则健运失职,气血生化乏源,故可见唇甲无华,神疲乏力;脾阳肾故见腹胀便溏;肾阳虚亏,则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畅,故见面浮,下肢浮肿如泥,进而腹股俱肿;脾肾阳虚,肢体失于温虚,故见肢体沉痛,畏寒肢冷;水液失布,故见口干,小便短少;舌淡胖,苔薄腻,脉弦细均为脾肾阳虚之象。

治法:健脾补肾,温阳利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严氏济生方》)加减。方中肉桂、附子温补肾阳;生地黄、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填精生血,以求“阴中求阳”之意;黄芪、白术、猪苓、黑大豆、赤小豆、泽泻益气健脾,补肾利水;加大腹皮、枳壳理气以助水行;牛膝引水下行。全方共奏健脾补肾、温阳利水之功。

3.3 痰瘀候 肝郁血瘀证:面部及手足红斑、色暗,胁肋胀痛或刺痛,精神抑郁;胸膈痞满,腹胀,纳差,或胁下有癥块,黄疸,或伴泛恶嗳气,头晕失眠,女性月经不调甚至闭经,舌质紫黯有瘀斑或瘀点,脉弦细或沉细而涩。以面部及手足红斑、色暗,胁肋胀痛或刺痛,精神抑郁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情志不遂,木失条达,肝郁失其疏泄,故见胁肋胀痛;肝郁气滞,疏泄不利,致胆汁疏泄失常,胆液外溢肌肤,故见黄疸;肝郁血行不畅,瘀血痹阻,故见面部或手足红斑色暗;瘀阻胁络,不通则痛,故见胁下痞块,胁肋刺痛;瘀血阻于胞络,妇人则月经不调甚至闭经;肝郁木不疏土,故见腹胀,纳差,泛恶嗳气,胸膈痞满。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点,脉弦细或沉细而涩舌紫黯有瘀斑,脉弦细或沉细涩均为肝郁血瘀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合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方中柴胡、郁金疏肝解郁,香附理气疏肝,助柴胡以解郁;川芎行气活血以止痛,也可助柴胡解肝经之郁滞,且增强行气止痛之功;陈皮、枳壳理气行滞;延胡索活血行气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当归、丹参、赤芍、桃仁养血活血化瘀;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斑。全方共奏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之效。若黄疸甚者,加茵陈、半枝莲、垂盆草;腹胀泛恶者,加半夏、陈皮、川朴;红斑隐现者,加茜草、白茅根、生地榆。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35岁,2015年5月10日初诊。以两颧红斑,双手指关节疼痛1年,加重并伴发热、腹胀、双下肢水肿1周为主诉。1年前夏季在田间劳动苦于烈日,晨起自觉双手多个指关节疼痛,家人发现两颧发红,以为劳作日晒所致,未在意,后症状日渐加重,遂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不详,予醋酸泼尼松、布洛芬等药治疗,症状缓解。1年来病情時有反复,并出现面部红斑、口腔溃疡、乏力等。近1周上述症状加重,伴发热,腹胀,双下肢水肿,偶有头晕,胸闷,气短,口干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西医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断:三焦痹,证属火郁饮热。治宜清热解郁,蠲饮通络。处方:葶苈子15 g、桑白皮12 g、黄芩9 g、猪苓20 g、茯苓20 g、薏苡仁30 g、生地黄20 g、沙参20 g、知母15 g、郁金15 g、杏仁9 g、枳壳9 g、甘草6 g、大枣9 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中成药热痹清、瘀痹平、着痹畅每次3~8片,每日3次,口服。西药醋酸泼尼松每次15 mg,每日1次,口服。

2015年5月20日二诊,患者腹胀、双下肢水肿、头晕、胸闷、气短等症状明显减轻,口干缓解。守上方加黄芪20 g、防己20 g。10剂,煎服方法同前。中成药继服。西药醋酸泼尼松每次10 mg,每日1次,口服。

2015年6月1日三诊,患者肿胀基本消失,但面部红斑瘙痒,上方加苦参12 g、地肤子30 g、菊花15 g。15剂,煎服方法同前。中成药和西药继服。

2015年6月15日四诊,患者上述症状消失,中成药瘀痹平、着痹畅停服,热痹清继服,以巩固疗效。西药醋酸泼尼松每次5 mg,每日1次,口服。

按语:本案诊断为三焦痹,邪实候火郁饮热证。故治疗以清热解郁、蠲饮通络为主,方中葶苈子、桑白皮清泻上焦心肺之积饮;黄芩清上焦之热;加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调水道,上药共祛水饮和热邪;生地黄、沙参、黄芩、知母养肺阴以清热;甘草、大枣益肺脾之气以补虚;郁金、杏仁、枳壳宽胸通络以祛郁(瘀)。综上所述,本方以清热蠲饮祛邪(热饮之邪)为主;同时解郁(瘀),兼顾肺虚(虚)。诸药共用,具有清热解郁、蠲饮通络之功。根据“虚邪瘀”病因病机制定本方,方药对证,故临床收到佳效。

5 预防与护理

首先要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认识疾病,保持心情愉快。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感染,阻断引起不正常的免疫反应。慎用某些药物,以免诱发本病。疾病活动期不宜妊娠。避免阳光暴晒及紫外线照射。饮食宜忌口,内热重者,宜食凉性食物,牛肉、羊肉、狗肉、马肉、驴肉等温性食物有时会加重或诱发本病;水果宜食雪梨、西瓜、生藕等;不宜饮酒,包括药酒、补酒。避免劳累,节房事[5-6]。

6 转归及预后

三焦痹尚不能根治,若及时正确治疗,多能控制和缓解。若失治、误治,反复发作,预后较差,甚则危及生命。因此,应尽量控制在没有内脏损害的早期阶段。

7 结 语

三焦痹是按六腑组织分类的痹病,为六腑痹之一。三焦痹起病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阴亏,精血不足,加之情志内伤,劳倦过度,六淫侵袭,阳光暴晒,瘀血阻络,血脉不通,皮肤受损,渐及关节、筋骨、脏腑而成本病。概括起来为“虚、邪、瘀”三类,即脏腑亏虚、六淫之邪、气滞痰瘀。基本病机为三焦气化失司,导致水道不畅。故三焦痹的治疗原则为“宣化三焦”,在其病程的始终都应利水蠲饮,养阴通络。本病治疗以“虚邪瘀”为纲进行辨證。正虚候当以扶正为主,治宜温中健脾,温补脾肾;养阴清热;邪实候以祛邪为主,治宜清热解郁,清气凉营;痰瘀候以通络为主,治宜解郁活血通络。本病的转归及预后主要取决于患者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因此,应当早期积极治疗,以防病邪深入。准确辨证,对症用药,尽快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娄玉钤.三焦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9):60-64.

[2] 李满意,娄玉钤.六腑痹源流考[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6):48-52.

[3]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4]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5]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5-159.

[6] 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05-1710.

收稿日期:2021-06-15;修回日期:2021-07-18

猜你喜欢
三焦通络气化
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滋阴养血通络贴对痛风肾蛋白尿影响的临床观察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煤部分气化与半焦燃烧集成特性研究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包含常规煤和高灰煤的工业煤的气化技术
混煤焦CO2气化特性判定方法的研究
通络熄风汤治疗面肌痉挛
芪藤竹黄通络汤治疗中风恢复期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