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高计划”绩效管理办法看我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心

2021-10-01 02:53周建松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

周建松

摘 要 2020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对“双高计划”的绩效目标管理提出了明确方向性要求和具体考核办法。通过对“双高计划”绩效考核目标和具体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清晰地理解和把握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从《绩效管理办法》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重心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确定科学办学定位,打造高职类型特色,夯实专业(群)建设基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投入产出研究。

关键词 “双高计划”;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绩效管理办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多次视察职业学校。党的十九大以后,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理念逐步形成。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5号)明确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经申报遴选,56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141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正式公布[1]。为推进“双高计划”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推动形成高质量的建设成果,2020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教职成[2020]8号)(以下简称《绩效管理办法》),对“双高计划”的绩效目标管理提出了明确方向性要求和具体考核办法。这不仅是对“双高计划”绩效管理的要求,也是对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领。

一、科学把握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国家制度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强推进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建设。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正式印发(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针对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绩效理念尚未牢固树立,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意识,绩效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尚未覆盖所有财政资金,一些领域财政资金低效无效、闲置沉淀、损失浪费,绩效激励约束作用不强,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的挂钩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和情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全面系统而又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在此基础上,《意见》根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就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为关键点和突破口,解决好绩效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即要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全面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改变预算资金分配的固化格局,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意见》也明确提出了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即坚持总体设计、统筹兼顾,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坚持科学规范、公开透明,坚持权责对等、约束有力。在此基础上,《意见》围绕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硬化预算绩效管理约束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

应该说,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印发预算绩效管理的文件,并提出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和具体举措,规格高、方向明、要求清、政策细,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并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二、全面认识“双高计划”绩效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9]258号)、“双高计划”等规定,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绩效管理办法》,对“双高计划”绩效管理作出明确界定,即绩效管理是“双高计划”学校、中央及省级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组织实施绩效目标管理,依据设定的绩效目标实施过程监控,开展绩效评价并加强评价结果应用的管理过程。

(一)坚持绩效管理的目标导向

所谓绩效目标是“双高计划”在实施期内预期达到的产出和效果,《绩效管理办法》明确“双高计划”目标着重对接国家战略,响应改革任务,紧盯“引领”、强化“支撑”,凸现“高”、彰显“强”、体现“特”,展示在国家形成“一批有效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度、标准”方面的贡献度,并通过“双高计划”有关系统填报与备案。《绩效管理办法》明确提出,绩效目标应做到科学合理、细化量化,可衡量、可评价,体现项目核心成果。

(二)把握目标设定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双高计划”的出发点是建设一批“业内都认可、地方离不开、国际可交流”的高职学校和专业[2]。从这个出发点看,“双高计划”必须突出一个“高”字,这个“高”既要与高职教育发展的阶段相适应,也要与“双一流”建设目标相呼应,更要以党中央提出的高質量发展阶段目标相协调。也就是说,“双高计划”在确定绩效目标时,必须充分体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站位;同时还要实现财政资金投入产出绩效,体现高产出、高绩效;更要高在展示点,既要体现相对水平之高即与同行比较和历史比较,也要体现绝对水平之高即体现新阶段的新要求;还要体现类型特色的要求,即体现在优化类型特色方面的贡献。因此,改革和创新是“双高计划”绩效目标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把握目标任务综合性和立体化的特点

“双高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探索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此目标指引下,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水平、学校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国际化水平是十大改革发展任务。同时,也鼓励各校从自身发展和办学特点出发,自立双高特色建设项目。也就是说,规定动作必须做到位,自选动作要有特色,而高水平专业群和十大任务之间本身也有交叉和立体关系,形成了综合性立体化成果的要求。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