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探析

2021-10-13 13:10许文艳余婷黄伟珍
当代医学 2021年29期
关键词:川芎嗪控制率室性

许文艳,余婷,黄伟珍

(1.丰城市中医院心脑血管科,江西宜春 331100;2.丰城市中医院肾病内分泌科,江西宜春 331100;3.丰城市桥东中心卫生院,江西宜春 331100)

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中最常见的致死因素为心源性猝死,而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1]。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临床治疗以药物为主,胺碘酮是最常应用的治疗药物之一。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78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男19例,女20例;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48.67±4.81)岁。观察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39~66岁,平均年龄(49.13±4.96)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悸、胸闷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心功能NYHA分级为Ⅱ~Ⅳ级。排除标准:伴房室阻滞、心动过缓等疾病;合并智力、听力、视力障碍;用药依从性不高;对川芎嗪注射液、胺碘酮药物成分不耐受。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强心、利尿等,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患者心电图状况,每天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测,并维持低流量吸氧和酸碱平衡,若患者生命质量不佳,需给予电解质补充,在确保其酸碱功能平衡的前提下用药。对照组接受胺碘酮治疗,采用信谊盐酸胺碘酮片(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872,规格:0.2 g×12 s),每次0.4~0.6 g,每天2~3次,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减至每次0.2 g,每天2次;若疗效不佳,可增加剂量为每天0.6~1.2 g,每天3次,持续治疗2周后,结合医嘱逐渐改为每天0.2~0.4 g。1个疗程10 d,持续治疗2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采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郑州卓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479,规格:2 mL:40 mg),将其稀释于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随后给予静脉推注,每天1次,1个疗程10 d,持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EVF)、心率(HR)及QT离散度(QT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未见相关并发症影响,心率水平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为有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异,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心率过缓、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异常。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命质量评分,通过自制生命质量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生命质量,分值范围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命质量越理想。比较两组给药控制率,包括首次给药控制率、二次给药控制率、首日控制率、72 h控制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LEVF、HR、QTd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LEVF、HR、QT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LEV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HR、QTd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LEVF高于对照组,HR、QT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LEVF、HR、QTd水平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LEVF,HR,QTd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LEVF、HR、QTd水平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LEVF,HR,QTd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LEVF,左心室射血分数;HR,心率;QTd,QT离散度

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组别对照组(n=39)观察组(n=39)t值P值对照组(n=39)观察组(n=39)t值P值LEVF(%)34.26±2.48 34.29±2.49 0.064 0.448 38.46±2.73 46.34±4.62 8.123<0.001 HR(次/min)142.34±16.26 140.68±16.88 0.039 0.715 113.68±18.97 72.53±6.39 21.635<0.001 QTd(ms)44.79±2.56 45.03±2.61 0.046 0.542 40.58±2.19 31.18±4.62 6.663<0.00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44%,高于对照组的8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ien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3%,低于对照组的1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4 两组给药控制率比较观察组首次给药控制率、二次给药控制率、病情首日控制率及72 h控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给药控制率比较[n(%)]Table 4 Comparison of dosing control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5 两组生命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生命质量评分比较(±s,分)Table 5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5 两组生命质量评分比较(±s,分)Table 5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39 39治疗前62.41±4.97 63.15±4.86 0.042 0.619治疗后89.43±2.65 71.33±2.73 11.543 0.001

3 讨论

冠心病与高血压、糖尿病并称威胁人类健康安全的三大病症,冠心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年龄集中于30~69岁,虽然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发达国家,但流行病学统计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临床研究[3]证实,冠心病发病率的提升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不合理、人群体力活动减少、体质量上升、血清胆固醇升高、血压升高、吸烟率上升、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心理压力加重等因素相关。

室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的常见并发症类型,同时,也是风湿性心脏病与二尖瓣脱垂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通常表现为提前发生QRS波群,时限通常>0.12 s、宽大畸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同时,存在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期恒定,而完全性代偿间期,即包含室性期前收缩在内前后2个下传的窦性搏动间期,为2个窦性RR之和,有室性并行心律的心电图表现[4]。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致病因素多见于高龄者、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常进食较高热量的饮食及较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者、肥胖者、血压水平异常增高者、存在吸烟史者、血脂异常者、糖尿病患者,同时,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注重饮食平衡[5]。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常将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混淆。室上性心律失常多发生在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也可见于心脏病、冠心病、甲状腺亢进患者,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心绞痛,可持续数秒至数小时不等,发病时患者可感受到明显的心悸、眩晕、胸闷等,通常情况下,心绞痛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其心尖第一心音强度恒定,针对该病临床上主要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如维拉帕米、普罗帕酮、艾司洛尔等[6]。而室性心律失常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心脏疾病之一,临床上多见于非持续性室速与持续性室速,通常前者持续时间<30 s,后者发作时间通常>30 s,临床研究发现,若发作时间>30 s会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诱导患者心绞痛发作,同时,伴有呼吸困难、低血压、少尿、休克等症状,严重情况下甚至出现猝死,且患者心律不规则,第一心音不一致。临床治疗药物以利多卡因、胺碘酮为主[7]。

胺碘酮是典型的第三代抗心律失常药物,其电生理效应在于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在治疗过程中利于消除折返激动,从而有效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同时,因用药后患者心电图QT延长及T波改变的影响,因此,胺碘酮对于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具有扩张效果。但该药易导致心率过缓、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8]。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脑供血情况,多应用于治疗血管闭塞性疾病,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9]。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LEVF、HR、QT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LEV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HR、QTd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LEVF高于对照组,HR、QT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44%,高于对照组的8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给药控制率、二次给药控制率、病情首日控制率及72 h控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胺碘酮能充分发挥抗凝、溶栓、扩张血管功效,避免血小板凝集而形成血栓风险;同时,联合用药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心率过缓、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可显著发挥抗心肌缺血功能。

综上所述,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显著,提升患者生命质量,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川芎嗪控制率室性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不同起源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无锡茶园不同修剪模式对茶小绿叶蝉发生量的影响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川芎嗪治疗脓毒症的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控制率的影响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可行性探究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分析
拉萨市城关区2014 年社区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调查分析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
郑州市某三甲医院职工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及急性并发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