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2021-10-22 09:31胡强
蚕桑茶叶通讯 2021年5期
关键词:茶园全区茶叶

胡强

(汉中市南郑区蚕茶果技术推广中心 723100)

南郑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梁州出名茶”的记载(梁州即为南郑),境内福成镇“干龙洞茶”在明清时期就扬名省内外,2013年8月在福成境内发现的百年古茶树群就是最好的佐证。南郑是全省茶叶优势产区和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生态环境优良,是生产优质茶叶的理想之地。

1 茶产业现状

1.1 茶叶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2020年南郑区茶园总面积1.51万hm2,分布在18个镇。其中有茶园基地镇12个、村125个,667hm2以上的基地镇7个。投产采摘茶园面积1.09万hm2,约占茶园总面积的71.5%,无性系良种茶园9 667hm2,良种率达63.6%,以优质无性系良种“龙井长叶”“平阳特早”“名山131”为主,这三个品种种植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59.2%。已认证无公害茶园面积324hm2,有机茶园面积567hm2。2020年全区茶叶总产量1.16万t,总产值14.5亿元。有种茶农户3.7万户,占农业总户数(13.8万户)的26.8%,涉茶人口11.2万人,茶农来自茶叶的纯收入人均超过4 000元。

1.2 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全区建成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个、省级“一镇一业”茶叶示范镇2个,省级茶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个,市级茶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7个,省级“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10个,初步形成南海、红庙、碑坝、新集四个优势集中片区。组建有区级茶业协会1个,茶叶专业合作社20家,入社农户1 826户,辐射带动农户超过14 000户。其中严氏绿叶茶产业专业合作社、八宝茶树良种无性繁殖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有茶叶加工厂点110个以上,加工机械4 500台(件)以上,年加工能力1.5万t以上。有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人员超过2 000人,常年从事茶叶营销人员4 500人以上。培育茶业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建成区级标准化示范茶厂22家。已建成清洁化绿茶连续生产线17条,清洁化红茶生产线9条,建成黑毛茶加工基地2家。办理SC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12家、ISO9000认证和“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茶叶企业各4家。建有西北最大的良种茶苗繁育基地,培育良种母本茶园67hm2,累计引进栽植国家级茶树良种20个以上,年繁育良种茶苗上亿株。以生态茶园为载体,相继建成了云峰寺、罗账岭、新美新、汉祥、绿娇子等多个茶叶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各具特色的观光园,促进了茶叶一二三产大融合。

1.3 茶叶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明显

全区注册有“汉水银梭”“南湖”“绿娇子”“黄云翠竹”“汉缘”“云山”“南竹”等32枚茶叶专用商标,其中“汉水银梭”“黄云翠竹”“绿娇子”“汉缘”商标等10枚被确认为陕西省著名商标。“绿娇子”“远山眉”“干龙洞”“汉缘”“汉绿”5个品牌绿茶、红茶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汉水银梭”牌汉中仙毫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国名茶,连续在中国北京国际茶博会和其他国内外大型茶事活动中荣获四十多项大奖。其中,汉中汉红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的“汉山红”牌汉中红茶连续两届荣获中国北京国际茶博会特别金奖;南郑汉山茶业有限公司的“汉缘”牌汉中红荣获2018第十二届中国西安国际茶业博览会特别金奖;汉中市云山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云山”牌汉中仙毫荣获2018第十一届金芽奖陆羽奖、中国绿茶竞争力品牌奖;陕西绿娇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绿娇子” 牌汉中仙毫、汉中红茶分获2019第七届中国茶叶博览会全国名优茶评比绿茶类金奖、红茶类银奖。茶叶已成为南郑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

1.4 茶产业脱贫增收效应增强

南郑区茶产业发展覆盖贫困村63个,覆盖贫困户6 811户,贫困村贫困户累计共有茶园面积为5 333hm2。2017—2019年,全区共计投入整合财政涉农专项资金近8 000万元专项用于茶产业。全区涉茶新型经营主体踊跃参与茶产业扶贫。通过实施牟红公路生态茶园观光带建设、低产茶园改造、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苗圃基地建设等项目,带动贫困茶农年户均增收2 500元以上;同时采茶季节性用工人数近10 000人,增加茶叶加工就业岗位近2 000个。茶叶已经成为全区贫困村经济增长和贫困户增收的长效产业。

2 南郑茶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及问题

2.1 发展机遇

2.1.1 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南郑地处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独特的生态区位、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决定了南郑作为全国生态功能重点保护区域的突出作用。《汉中市南郑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已将茶叶农产品生产加工列入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区。发展茶产业既是落实国家政策,又是推进生态、绿色、文明、经济的现实需求。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南郑区将全力实施“产业提质行动”,做强茶、猪、菜、药、烟五大主导产业,大力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全面协调均衡发展。

2.1.3 “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是我国茶叶产业进一步提升发展的新常态。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必将成为国内改革开放新高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引擎。南郑区作为陕西省优势茶叶生产区,茶产业搭乘“一带一路”快车,将实现超越发展。

2.1.4 脱贫攻坚提供的机遇

南郑区位于秦巴山区,属于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相继出台精准扶贫政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及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等,将使关注度高、参与面广、效益显著的茶产业获得快速发展。

2.2 存在的问题

南郑茶产业发展目前总体仍呈现出“小散弱”的格局,产业效益不均衡、标准化程度低、清洁化水平不高、市场占有率有限是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矛盾和突出问题。

一是茶叶综合管理水平不高。全区茶园良种化程度虽有大幅提升但绿色茶园和有机茶园认证率偏低。茶叶生产加工中,清洁能源普及度低,部分茶厂仍以烧柴烧煤为主,能耗高、污染重,直接制约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提升。

二是生产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从茶叶种植栽培到采摘加工环节对劳动力依赖度高,仍存在家庭式、作坊式生产,茶叶全程机械化覆盖率低,阶段性劳动力短缺现象严重。

三是企业自身发展后劲不足。多数茶叶企业规模散小、管理落后、人才缺乏、创新不足、竞争力不强已成为制约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四是品牌知名度还不高。现有的茶叶品牌竞争力弱,尚缺少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宣传推介和市场质量监管还不够。

五是茶叶综合利用率低。全区茶叶产品以绿茶为主,红茶、黑毛茶等其他茶类产量不高,夏秋茶深度开发利用率不足。面对国内茶叶供给侧改革,多数茶企创新转型动力较弱,茶饮、茶保健品等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茶文化、茶旅游等相结合宣传、打造投入较低,茶产业效益没有充分发挥。

3 “十四五”期间南郑茶产业发展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为全面推进南郑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茶叶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全区将结合现有产业基础、种植传统、区位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等条件,大力推进绿色有机茶园、茶叶现代化加工基地和茶旅产业建设。

到2025年,全区茶园面积稳定在1.67万hm2,重点建设绿色有机茶园,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种植面积超过1.33万hm2,绿色认证茶园8 000万hm2,有机认证茶园1.33万hm2,茶叶总产量达到2万t,茶叶总产值达到20亿元。培育市级以上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20个;创建国内知名品牌1~2个,省内知名品牌5~8个;推进茶叶产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20个。实现茶产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进一步增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茶生产大区。

4 发展对策

4.1 优化生产结构,建设绿色有机茶园基地

4.1.1 建设标准化茶树良种繁育园

以提高茶树种苗质量、提升育苗效益、培育种苗繁育示范基地为目标,到2025年在法镇、牟家坝镇等地建设标准化茶树良种繁育园67万hm2,主要培育龙井长叶、平阳特早、陕茶一号等无性系良种,示范引进茶树新品种2~3个。

4.1.2 建设标准化绿色有机茶园

坚持按照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基本要求,围绕优势适生区布局,坚持绿色、有机高起点高标准,发展标准化良种无性系精品茶园,引领带动全区绿色、有机茶茶园建设培育。重点以牟家坝、法镇、红庙、青树镇为核心主产区,推进绿色茶园建设,打造茶旅特色小镇, 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充分辐射带动全区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4.1.3 推广茶园管理生产实用技术

推行全程机械化,按照技术标准适时修剪、分批采摘、中耕培土、冬季清园等措施,培育“茂大壮”茶树;推行秸秆进茶园、套种绿肥还田等,改良土壤,提升地力;推行茶园精准施肥,改进施肥方式,应用深施技术。提倡新建及幼龄茶园施化肥,促长苗壮树、尽早成园,生产茶园化肥减量、增施有机肥,改善茶叶品质。大力应用生态调控、农艺改良、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综合绿色防控技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相结合。到2025年,实用技术应用率达到90%以上。

4.2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产业发展

4.2.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的扶持政策,落实培植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具体措施,积极向上争取扶持建设资金, 扶持和培育发展茶叶产业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按照机械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帮助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和人才,完善规范化管理,提高现代化生产和经营水平,带动全区茶产业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到2025年力争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茶叶龙头企业4~5个、市级龙头企业6~8个;扶持30个带动农户能力强、市场竞争力高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

4.2.2 推行清洁化生产加工

按照生产环境清洁化、加工设备清洁化、加工流程标准化要求,新建、改(扩)建茶叶初制厂,提高绿色茶产品加工的能力。支持有实力的茶叶加工企业从现有的初精制加工逐渐向茶叶清洁化流水线生产过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产品品质。严格按照茶叶工艺、标准加工,持续提升汉中仙毫、黄云翠竹等名优绿茶产品质量,增加红茶、黑茶生产比例,实施系列化、多元化生产,满足市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支持茶叶企业建设精深加工生产线,开发抹茶、茶饮料、茶食品、茶工艺品、茶保健品等系列新产品,构建完整的绿色茶产品形态和链条。到2025年,全区改造茶叶加工厂10个,新建标准化茶厂5个,达到SC认证茶厂15个。

4.2.3 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按照产品全程追溯和主体标识追溯,积极推行茶叶产品“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实行源头赋码、标识销售,实现全过程可追溯可管控。推进茶叶企业逐步建立“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和可追溯质量安全管理档案。支持SC认证茶叶企业开展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及ISO、HACCP、GMP、GAP等申请认证。

4.3 开展品牌建设,提升产业效益

4.3.1 加强品牌宣传推介

支持茶叶企业注重品牌策划,重视品牌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强企业竞争力。推进汉中仙毫公共区域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协同发展。鼓励茶叶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茶事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品牌和产品宣传广告策划和投放。加强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建设,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举办形式多样的茶叶节、赛茶大会,发挥国际茶博会等重大活动的平台作用和高速公路、重要省道及旅游景区的窗口作用,强化茶叶品牌宣传。到2025年,全区茶叶省级著名商标获得企业达到10家、名牌产品获得企业10家。

4.3.2 创新产品营销模式

鼓励和扶持茶叶龙头企业、购销大户和茶叶经纪人创新产品流通方式,在区内推动建立设施齐备、交通便利、服务完善的区域性茶叶交易市场,到省内外开设销售网点,开设专卖店,设立超市专柜,全方位开拓外地市场。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茶叶信息平台和移动营销网络,通过购物网站、微博、微信等电商平台对茶叶进行宣传,扩大销路,形成新的销售渠道,促进茶叶消费。到2025年,建成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鲜叶与成品茶交易市场,在区外建立50个南郑茶叶品牌店。

4.3.3 开发茶旅游产业

培育茶业新兴业态,支持茶旅特色小镇、茶叶园区、茶庄园、茶旅游等三产融合发展。围绕南郑“两山两湖一中心”旅游景区,对基础较好、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园,加快道路、沟渠、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茶园观光、休闲体验、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开发茶叶旅游商品,打造精品旅游茶园。到2025年,打造茶旅特色小镇1~2个。

4.4 强化技术支撑,提升服务能力

4.4.1 引进技术人才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积极引进茶叶专业人才,吸引涉茶学专业毕业生到茶叶科技岗位工作,壮大茶叶科技队伍。加强与省内外茶叶学会、协会、涉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系与合作,组织科技人员、企业、茶叶种植大户到省市茶叶培训机构、高等院校学习充电,抓好技能型人才培养。围绕重大课题和关键环节,组织专家进行研究和攻关,突破核心技术,全力提升全区茶产业科技水平。充分利用各种培训项目,开展茶叶生产、加工、营销、茶文化等专业培训,培养一批茶叶科技示范户、制茶能手和茶业科技企业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到2025年,全区各级茶叶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00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达到1 200人。

4.4.2 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依托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充实检测力量,加大茶叶质检力度,加强对茶叶投入品规范使用的指导、监管。完善茶叶行业协会组织机构和运作模式,发挥民间茶叶行业自律效应。加强普法宣传工作,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提高消费者的守法和维权意识。

4.5 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

强化产业引导,多部门互动推进,建立茶叶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成立汉中市南郑区茶产业发展协调小组,由区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区长任副组长,发改、科技、财政、自然资源、交通、农业、扶贫、林业、水利、文旅、市场监管、金融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由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兼任,负责茶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及日常事务。及时研究茶产业发展思路、发展规划及相关重大事项。各产茶镇也要成立相应的茶产业发展协调机构,制定符合本镇的茶产业规划,完善落实机制,全力推进茶产业发展。

建立区直部门和技术人员包抓、帮扶、联系产茶镇制度。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帮助茶农、合作社、茶叶加工企业和茶园旅游开发企业解决土地使用、项目申报、基础设施建设、登记注册、商标注册、税收、成果申报、质量认证、资金贷款、技术培训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全区一主业”的推进合力。各级干部要加强对茶叶种植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切实形成学茶、懂茶、爱茶的茶乡人文特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通过茶博会、推介会、茶文化节等活动,加强南郑茶叶的宣传推介,形成全社会宣传、关注、支持茶产业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茶园全区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茶园飘香
山东省茶园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周宁生态茶园
茶园观色
香喷喷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