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瘦身,素养提升:单元复习整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1-10-22 10:17张莹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20期
关键词:历史逻辑单元整合核心素养

张莹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学科大单元教学业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历史学科本身的逻辑关联性也使得单元教学更适合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达成。笔者从单元主旨、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方法的改进入手,力图对课堂教学进行瘦身,给予学生更多时间进行思维碰撞,构建知识框架,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 单元整合;核心素养;历史逻辑

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单元复习课更容易以单元视角为出发点,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起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从而涵养素养。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變动”单元复习课为例,从单元的角度出发,整合知识,落实素养。

一、教学瘦身:单元整体把握与取舍重构

瘦身减掉的是赘肉,留下的是肌肉,教学瘦身也是如此。而留下需要突出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如何呈现?这些都需要教师细细琢磨。

1.围绕单元主旨有机筛选教学内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往上承接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往下开启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本单元共有两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基于对单元与单元、单元与课的关系梳理,笔者确立本单元的复习主线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围绕这一主线,确立变动的两个内容,即传统经济结构被侵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近代经济结构的改组——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在单元主旨确立后,单元知识的内在逻辑框架也就非常明晰了(如下图)。该结构框架的主线围绕单元主旨所指的“变动”一词,呈现出时空上“变动”的同时性特征以及逻辑上相互作用的关联。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看,结构图呈现了变动的内容,以及“侵蚀”与“改组”的关系,还有近代工业的内涵。结构图简洁明了,突出主线,知识间内在逻辑清晰。

2.基于单元复习目标精选材料与灵活呈现

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学生通过时间轴和史料阅读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理解传统经济结构被侵蚀与近代经济结构改组中间的相互作用;二是学生识记洋务运动的基本知识,通过史料阅读能够全面、客观评价洋务运动;三是学生能够梳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及原因,通过史料归纳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四是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认识到“实业救国”道路行不通。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史料的选择和呈现方式至关重要。史料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篇幅不宜长,要注意多角度选择史料,从而实现史料实证和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材料呈现的形式要多样,文献、图表、结构图、关系图、曲线图,既理性分析又直观明了,尤其是结构图和关系图更能体现历史知识内在的逻辑性。

实际上,材料不是越多越好,应当围绕重难点选择史料辅助教学,做到史料适量、适度和适合。这样既能史料实证,深化理解,也能形成知识的有机联系,更能整体感悟,提高思辨能力。

3.基于核心素养缩减教师讲授时间

除了筛选教学内容、精选材料外,教学瘦身还包括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间的缩减。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多讲,学生就缺少思考和表达的时间。这与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是矛盾的。所以,新课改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做法,将课堂真正归还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主要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在学生产生问题时,引导思维的角度;串联各知识点,进行过渡与点评。教师的角色应当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为学生的学习思考提供必要和有效的帮助。

二、素养提升:方法与思辨

教学瘦身后,教学主旨、框架、内容明确,主干突出,材料精简,教师讲授时间缩减,学生思考、表达的时间就充裕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碰撞,通过这些碰撞,达到滋养素养。

1.看图说话:寻找史事间逻辑关联,凸显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本课开始,笔者提出问题:自然经济什么时候开始瓦解,中国民族工业什么时候产生,外资企业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三者间有关联吗?投影时间轴,要求学生自己填入。

在本课小结时,请学生自己画单元结构图,目的就是让他们通过本课学习把握几种经济成分间的动态变化及相互关系,并能以结构图的形式建构起本单元重点知识间的逻辑关联。在单元复习课中,运用这种结构图、关系图进行教学,比单纯文字表述更有利于学生领悟历史现象的关系。

2.问题串联:史料解读与历史解释的有机融合

教师整合教学内容、精选材料后最重要的是设置好的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中不断聚焦思维,引向学习深处。本复习课设计的问题链如下:(1)经济结构怎么变动——侵蚀与重组的表现是什么?(2)依据四段材料,如何评述洋务运动?(3)依据材料归纳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4)以南京为例,谈谈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问题(1)围绕主线设计,通过这个设问和回答,学生初步建立起单元核心框架。问题(2)学生通过史料解读,对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特点、结果和影响等进行历史解释,即学会评述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问题(3)是通过四段材料,探讨1937年前其发展的原因和之后衰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实业家们虽经努力但终究失败的根源到底出在哪里,引发学生思考“实业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问题(4)则是通过南京地方史中的资料,让学生分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这四个问题由建构单元主线到史料解读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最后上升到家国情怀的高度认识“实业救国”思潮,层层递进,历史解释不断深入,同时训练了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和思维的发散性。

3.学生主体:从学生角度落实核心素养

教学时间瘦身后,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表达、质疑。如何有效设计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是关键。在洋务运动这个内容教学中,笔者在设计时考虑到固定的教学模式都是呈现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学生是被动接受。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笔者设计了“你问我答”环节,请学生依据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命制一道问题,并请同伴作答;作答后,命题的学生再点评作答情况。

方法改变后,效果完全不同。教室立马热闹起来了,前后左右热烈讨论,争着做小老师。这样的环节就是思想的碰撞和语言表达的训练。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产生疑惑、答得不够准确的时候引导阅读材料信息,提示思考的角度。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得以充分体现。

猜你喜欢
历史逻辑单元整合核心素养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促“合”融“通”,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新视角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构建“单元整合、主题牵引”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用能力培养策略
单元整合教学,提高学生语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