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按摩对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肌张力的影响

2021-10-23 08:02张祥永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18期
关键词:肌群脊柱医师

张祥永

(河南省鹤壁市按摩医院 鹤壁 458030)

脑性瘫痪为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简称脑瘫,为各种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导致未发育成熟的脑组织受损,可引起一系列症候群,如持续存在的中枢运动障碍、活动受限等,是导致儿童残疾的主要病变之一,给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脑性瘫痪的治疗目的主要为尽可能地提高患儿自理能力,改善运动功能[1~2]。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中医推拿按摩的辅助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纳入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科康复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80例。纳入标准:均为痉挛型脑性瘫痪;年龄3~6岁;经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评定,患儿属于Ⅱ~Ⅲ级。排除标准:患儿家属没有参与研究的意愿,或未能坚持规律治疗满1年;患儿神经系统和/或运动系统已严重受损,无法独立行走≥5 m;患儿因自身因素(智力障碍等)或其他因素不能配合专业医师完成治疗;患儿并发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等。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6岁,平均(5.32±0.66)岁;GMFCS分级:Ⅱ级22例,Ⅲ级18例。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3~6岁,平均(5.20±0.17)岁;GMFCS分级:Ⅱ级20例,Ⅲ级2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治疗期间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脑活素等)和必要的康复训练,并且全程给予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推拿按摩治疗。PNF治疗主要由专业医师将双下肢的屈曲与伸直、外展与内收、外旋与内旋活动互相配伍制定方案,2次/d,15 min/次,每天定时进行治疗。中医推拿按摩治疗如下:协助患儿取俯卧位,医师以拇指为轴心、自上而下螺旋移动作用于患儿椎间隙(脊柱各椎);医师右手拇指、食指指腹自下而上以同等力度、速度沿脊柱两侧进行推按;针对患儿脊柱两侧肌张力明显增高的背阔肌、竖脊肌采用 法进行按摩,放松肌肉,医师手握空拳,食指紧靠患儿背部脊柱并顶住皮肤,用力捏拿,边捏边向上推进,进行推、捻、提、放、扣、拍等,重点在肝俞、肾俞、心俞位置加强捏脊3~5 min,自上而下,整个推拿按摩治疗以推按疏通督脉手法为主。上述治疗操作由专业医师经过相应系统培训合格后,每项操作分别选出3名考核成绩优秀且相近者负责完成。1次/d,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D(站立位)、E(行走、跑、跳)功能区评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1)10 m MWS评估步行能力,连续测3次取平均值,每次测量间隔2 min。(2)GMFM量表中选取D(站立位)、E(走、跑、跳)2个功能区,评估患儿站立行走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反映核心肌群的力量和协调性。各项目分别由1位专业测量人员进行测量和记录。(3)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量表进行评估,包括基本生活能力、自理能力等维度,总评分14~56分,分数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整理后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GMFM量表D区、E区得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量表D区、E区得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量表D区、E区得分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GMFM量表D区、E区得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GMFM量表D区、E区得分比较(分,±s)

GMFM量表E区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GMFM量表D区治疗前 治疗后40 40 t P 27.88±0.98 28.01±0.76 0.662>0.05 39.36±0.65 34.15±0.71 32.917<0.05 29.65±0.82 29.72±0.90 0.363>0.05 39.41±0.58 36.28±0.77 20.535<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10 m MWS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两组患儿接受治疗后10 m MWS、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观察组10 m MWS、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10 m MWS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10 m MWS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s)

生活自理能力(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10 m MWS(m/min)治疗前 治疗后40 40 t P 8.17±1.11 8.10±1.18 0.274>0.05 15.31±0.62 13.86±0.51 11.423<0.05 47.15±1.47 47.09±1.28 0.194>0.05 60.10±0.75 53.86±0.67 39.242<0.05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医疗水平在产科和儿科领域虽然有极大提高,但是脑性瘫痪的患病率却未下降[3]。针对脑性瘫痪目前尚无根治性方法,现有的非手术疗法有运动疗法如Vojta法、上田疗法、Bobat法等,利用物理因子的FES疗法、电磁疗法、石蜡疗法,中医康复治疗等[4~5]。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逐渐被应用于临床,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整体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为常见的脑性瘫痪类型,稳定患儿核心肌群可有效刺激运动感觉器官,控制患儿躯干与骨盆间肌肉运动姿势,协调四肢运动,促进患儿自理能力的改善[6~7]。

中医学认为脑性瘫痪属于“五软、痿症”范畴,主要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五脏精气不能上荣脑髓”导致。督脉通达脑髓,脊为督脉“贯脊属肾”之所,经脉所过之处包括腰-骨盆-髋关节及其肌群,为人体核心肌群,在维持人体运动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整个推拿按摩治疗以推按疏通督脉手法为主,达到振奋督阳的作用,同时增强脊柱力量、协调稳定性,激发经脉阳气,增强躯干本体感觉,进而促进患儿智力、运动能力的发育和改善。此外,推拿按摩部位也是人体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交汇枢纽,通过推拿按摩可间接刺激下丘脑-垂体系统,影响内分泌腺的反馈作用,进而调节神经功能,促进相关神经细胞轴突的再生,实现神经功能的重组,促进患儿脑组织修复[8~9]。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干预后10 m MWS、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GMFM量表D区、E区得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GMFM量表D区、E区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中医推拿按摩在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肌张力改善方面作用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肌群脊柱医师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孩子身姿不挺拔 原是脊柱侧弯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中国医师节》
肌少症对脊柱疾病的影响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锻炼核心肌群 这四种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