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单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临床观察

2021-10-25 03:42叶明旺王伙群马维缰曾荣峰安玉梅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17期
关键词:压缩性椎弓成形术

叶明旺 王伙群 马维缰 曾荣峰 安玉梅

(广东省连州市人民医院,广东 连州 41340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群体骨质疏松症状也越发多见,由于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骨量减少,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及活动中,常形成骨折,其中,又以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最为常见[1]。椎体压缩性骨折多造成患者活动受限,还可能造成神经压迫,引发多种并发症,且由于老年患者骨折愈合能力较低,所以临床上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难度增大[2]。当前临床上多采用保守治疗与微创治疗,微创治疗中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单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应用中操作简便,手术风险较小,但同时也存在椎体内骨水泥分布不均,对侧弥散较小等局限性[3]。为分析经单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临床应用效果,以我院2018年3月-2020年5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展开不同治疗措施下的效果观察。详细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20年5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5例,根据患者治疗手段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20例患者中,男7例,女13例,患者年龄组成67-85岁,平均年龄(76.53±1.82)岁。骨折部位:胸椎13例,其中,骨折节段T72例,T92例,T104例,T114例,T128例;腰椎7例,其中,骨折节段L15例,L31例,L41例。X线片骨折分度:I度6例,II度9例,III度5例。观察组25例患者中,男10例,女15例,患者年龄组成65-87岁,平均年龄(76.58±1.85)岁。骨折部位:胸椎16例,其中,骨折节段T74例,T93例,T105例,T114例,T129例;腰椎9例,其中,骨折节段L16例,L31例,L42例。X线片骨折分度:I度8例,II度10例,III度7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纳入标准:(1)全部患者皆确诊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经X线片诊断确定骨折分度;(2)全部患者皆自愿接受临床治疗,对临床治疗方案明确,签署知情同意书;(3)全部患者就诊时生命体征平稳,符合手术及治疗适应证。排除标准:(1)合并较严重脏器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2)因骨肿瘤、骨脓肿等原因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3)椎体肿瘤、炎症破坏、骨髓病变患者;(4)具有精神疾病,不配合临床治疗的患者。

2 方法: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方法,以支具外固定治疗、药物治疗、腰背肌功能锻炼等方式给予治疗。骨折程度较轻微的患者,可给予药物治疗,以非甾体类止痛药物如阿司匹林起到止痛效果,并给予抗骨质疏松类药物如、唑来膦酸、鲑鱼降钙素等[4]。无椎管狭窄、神经压迫症状患者可配合支具外固定治疗,起到固定作用,防止椎体进一步压缩、畸形,促进骨折愈合[5]。保守治疗过程中,可配合专业康复训练,以腰背肌功能锻炼方式,促进腰背肌功能恢复与椎体复位[6]。观察组采用经单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给予手术治疗。术前以C臂机透视定位病变椎体,做好病变位置与两侧椎弓根体表投影标记。选择适宜穿刺点,一般以椎体压缩较重一侧为穿刺点,在两侧压缩情况无明显差异时,选择更便于手术操作的一侧。定位标记与手术入路选择后,行麻醉处理,给予局部浸润麻醉,以穿刺点进行皮肤及骨膜下浸润麻醉处理,注射10ml 1%利多卡因。麻醉处理后,以椎弓根体表投影标记点略上方做椎弓根穿刺,透视确认穿刺点,确定穿刺方向,调整进针方向及深度,穿刺针进入至椎体前中1/3处,去除穿刺针芯,插入引导针,去除穿刺针,以引导针引导置入扩张管、工作套管,建立工作通道,调配骨水泥至拉丝期,缓慢推注骨水泥进入病变椎体中,透视观察骨水泥弥散情况,透视观察直至骨水泥充盈,等待骨水泥凝固。骨水泥硬化后,旋转折断骨水泥柱,拔出工作通道,做好穿刺点加压包扎处理,完成手术。术后需配合常规抗骨质疏松类药物治疗,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等[7]。

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2组疼痛感受、病变椎体高度、椎体压缩再发生率,其中,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8]进行疼痛评分,0分表示为无痛;3分以下表示为有轻微疼痛,能忍受;4-6分表示为中度疼痛,疼痛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表示为重度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且难以入睡。分值越高表示为疼痛感受越强。

4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处理,计量资料行t值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统计学有意义表示为P<0.05。

5 结果

5.1 2组不同阶段疼痛感受、病变椎体高度比较:治疗干预前,2组VAS疼痛评分、病变椎体高度无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2组VAS疼痛评分皆略有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变椎体高度显著提高,且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VAS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病变椎体高度较对照组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不同阶段疼痛感受、病变椎体高度比较

5.2 2组椎体压缩再发生率比较:6个月随访中,观察组无椎体压缩再发生案例,发生率为0.00%,对照组椎体压缩再发生案例为5例,发生率为25.00%,观察组椎体压缩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4.728,P<0.05。

5.3 观察组术后骨水泥渗漏、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术后无骨水泥渗漏情况发生,骨水泥分布与手术结束时较为一致,术后无下肢静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讨 论

经单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常用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及老年群体中,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骨量逐渐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造成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从而提高了骨折风险[9]。骨质疏松性骨折在致残率与病死率上皆较高,椎体、髋部、腕部皆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发部位,其中又以椎体骨折发生率最高。常见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多数无外伤史,患者在正常生活活动中易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由于骨折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限制活动,且伴随强烈疼痛感受,所以多需要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常规治疗手段中以保守治疗给予药物、卧床、止痛治疗,但由于老年患者骨折愈合能力差,对疼痛忍受力差,所以长期疗效并不显著。手术治疗中,可采取微创手术方式,以病变椎体中注入骨水泥,促进骨折复位,减轻患者疼痛感[10]。本次研究中以经单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手术治疗,具有创伤较小、恢复较快的优点。对比保守治疗措施,在患者术后疼痛感受的改善效果上更好。对比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VAS疼痛评分,在术后1周2组VAS疼痛评分差异不显著,而术后6个月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这是由于经单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通过向椎骨内注入骨水泥,有效促进椎体强度的提高,骨水泥起到固定椎体的作用,所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且骨水泥注入后发生聚合反应,产生热效应,较好地降低了椎体内部及周围神经末梢对疼痛感受的敏感性,所以随着患者恢复时长的增加,疼痛感受也逐渐减轻。另一方面,在远期疗效的比较上,以单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手术治疗,相较于保守治疗远期疗效更高,患者术后1周病变椎体高度得到显著提升,且随着恢复时长增加,病变椎体高度无明显改变,这说明在手术治疗措施下,能够较好的恢复病变椎体高度,提高椎体强度,很好的起到治疗作用,且远期疗效较高。同时,对比2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椎体压缩再发生率,经单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下,无椎体压缩再发生率,而保守治疗下有椎体压缩再发生率,这也说明了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更为显著,有效提高椎体强度,能够保持患者较好的椎体恢复状态,降低再次骨折情况的发生率。最后,以观察组患者骨水泥渗漏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全部患者皆无骨水泥渗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水泥分布与手术结束时较为一致,术后无下肢静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这是由于在手术进行过程中,准确选择穿刺角度,避开了骨折线,且较好的控制骨水泥注入时机,一般要求在骨水泥调制后10分钟内注入,有利于提高粘滞性,从而减少骨水泥渗漏风险。患者术后做好创口加压包扎,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配合有效的康复训练,从而较好的避免了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提高了手术治疗的效果。

总的来说,经单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用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手术创伤性小,便于患者术后恢复,且术中操作简便,规范操作下能够有效避免术后骨水泥渗漏等情况发生,既提高了患者椎体强度,恢复病变椎体高度,也促进了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可选择经单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该方案疗效显著,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压缩性椎弓成形术
经皮椎体强化术单侧穿刺方法研究进展
健康国人腰椎三维结构数据分析*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3~6岁儿童寰枢椎椎弓根在3D打印技术下的测量研究
单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微创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中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患了压缩性骨折怎么办?
身高突然降低别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