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形成

2021-10-26 07:07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1年6期
关键词:三省长三角示范区

□ 杜 平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科技强国、民族复兴的大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等一道,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全国改革开放空间的大布局。近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和合作方式,广泛凝聚合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政策“四梁八柱”全面建立,区域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速。

|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速

(一)战略实施成果已显现

2018 年11 月,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 年5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点审议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高质量”“一体化”两个关键词,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2020 年8 月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三省一市创新方式方法,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一体化发展取得成效,尤其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过程中,一体化机制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要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明显成效,在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上取得突出成效,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上取得新突破。2021 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第三年,三省一市科创产业共建、民生共享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步伐显著加快。根据相关智库机构测算,2015-2019 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指标增长约12.6%,尤其是近年来增长较快。

图1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进展成效

(二)省际一体化互联互通明显加强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探索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全面推进一体化发展。2019 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安徽芜湖举行,2020 年度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湖州举行,2021 年度座谈会在江苏无锡举行,以“共同体”意识深入推进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开通运行,继首批政务服务事项覆盖长三角14 个城市之后,目前已实现83 个服务事项在41 个城市跨省市通办。全面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省际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提高,第一批17条省际断头路中,4 条建成通车,10条已开工建设,其余获批复。上海、杭州、宁波、温州、合肥、南京、苏州等城市轨道交通实现二维码手机扫码“一码通行”,长三角城市群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地铁刷码互联互通的城市群。三省一市40 余个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浙沪联络线一期工程、浙苏天然气管道联通等重大能源基础项目建成运营,长三角区域能源安全供应和互保共济能力明显提升。

(三)长三角一体化联动发展显著增强

三省一市各级各部门各类主体加快建立一体化工作推进机制,积极建立产业、区域、创新等联盟,签订战略框架协议,联合举办长三角各类论坛等。三省一市在上海签署长三角市场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探索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信用长三角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环境、旅游等重点领域制定出台统一的严重失信行为认定标准和奖惩清单,共同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阿里巴巴“城市大脑”在长三角各大城市率先推广,上海集成电路企业中芯、格科微等在绍兴、无锡、嘉善等地统筹布局生产力,特斯拉国产Model3 零部件长三角采购率达100%。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三省一市新成立各类联盟至少百余个,数量远远超出以往,包括长三角大数据产业联盟等产业联盟,长三角创新协同联盟等创新联盟,长三角文旅消费一体化联盟等民生联盟,长三角研究型大学等高校联盟,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策源地等。

|“四梁八柱”初步构建

近年来,三省一市着力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以点带面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区域能源安全供应和互保共济、区域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和一体化绿色生态示范建设等方面成效明显,一体化发展规划政策体系“四梁八柱”构建形成。

表1 长三角新设的各类联盟

(一)构建完善规划体系

三省一市牢牢抓住规划“牛鼻子”,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建立规划协同机制,共同编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建设方案、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等“1+N”规划政策体系。各地按照国家规划要求,纷纷制定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或行动计划。上海制定了以“七个重点领域”“三个重点区域”为主的行动方案,大力推动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商务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建设;江苏编制形成以“六个一体化”为重点的行动方案,共建重点领域世界级产业链;安徽制定“一圈五区”“六张网”行动计划,加快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浙江编制“九高九共同”为重点的行动方案,推动四大建设,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江西上饶等地也喊出“对接长三角、开放再提升”口号,与浙江共建衢饶示范区推进省际区域一体化。三省一市在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时,注重衔接并建立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协同征求意见机制。

(二)建立完善运作机制

多年来,长三角区域合作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和优化完善,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三省一市分别成立本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展改革委。国家层面设立由国务院常务副总理牵头的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三省一市之间建立了长三角一体化“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区域合作机制,即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为决策层,负责审议、决定和决策关系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重大事项;常务副省(市)长牵头的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为协调层,负责协调推进主要领导座谈会部署的区域合作重点难点事项;联席会议办公室、长三角合作办和各种专题合作组为执行层,包括交通、产业、创新、民生等13 个重点专题组,负责各省市、各专题领域战略决策研究谋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推进落实、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

三是建立完善省域运行体系。以浙江为例,全省建立了“1+11+N”规划计划机制,结合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编制省行动方案以及若干重大领域专项行动计划和11 个设区市行动计划。建立“1+5+5”重点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即1 个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嘉善片区)、5 个省际毗邻区域协同重点板块、5 个都市区跨市域协同重点板块。建立由部门和设区市组成的1+N 专题组工作机制,建立“一平台二机制三资金”机制,保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落实。建立都市区都市圈为载体的一体化发展机制,譬如杭州市牵头编制包括黄山、衢州等在内的杭州都市圈新一轮发展规划(2020-2035 年),杭嘉湖绍联合编制杭州都市区行动计划,以数字化改革为驱动,携手推进数字新基建、科创产业、交通网络等建设,联合都市圈城市发布“六新”②新基建、新消费、新制造、新电商、新健康、新治理。发展“十大示范场景”。

|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③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浙江嘉兴市嘉善县,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其中的青浦区金泽镇、朱家角镇,吴江区黎里镇,嘉善县西塘镇、姚庄镇为先行启动区,面积约660平方公里。,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试验田和突破口,设立近两年江浙沪青嘉吴三地聚焦“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已经取得若干重大进展,成为高质量一体化重要展示窗口。

一是制定完善规划体系。制定实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等“1+1+6”规划体系,以及青嘉吴分片区各子规划和实施方案,着力打造全国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国际一流的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长三角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

二是建立完善建设推进机制。创新搭建“理事会+执委会+发展平台公司”管理框架,理事会由两省一市政府常务副省(市)长轮值,执委会作为理事会执行机构,主要负责示范区发展规划、制度创新、重大项目建设和支持政策研究制定。三地依托执委会积极打通一批省际断头路,规划建设高铁、地铁和城际铁路“2221”轨铁网,基本实现“半小时交通圈”;切实推进大气共治和水污染治理,实现生态联保共治;共襄共建共享,打造具有东方意蕴的“江南庭院、水乡客厅”。

图表3 示范区第一批22 条复制推广制度创新经验

三是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经验。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从项目协同到一体化制度创新,从统一规划到统一运作,统一规划管理、联合生态保护、创新财税分享机制等,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经验。

猜你喜欢
三省长三角示范区
三省发布“十四五”交通规划 明确智慧交通任务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区域联动护流域
豪华的龙舟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湘鄂赣三省开展新闻出版广电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