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引流管36例CT观察

2021-10-26 04:15陈思怡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影像科福建福州350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19期
关键词:分流管侧脑室脑积水

陈思怡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影像科 (福建 福州 3500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引流管CT成像特点。方法: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患者中随机抽取36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肉眼观察,观察组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于术后第2天和第3天,实施CT检查,观察患者CT成像,总结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引流管CT成像特点,对比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根据CT成像结果,可观察患者颅内引流管位置与脑室大小,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引流管CT成像可呈现患者颅内引流管位置,评估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状况,为患者术后病情治疗提供指导,改善预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适当缩短住院时间。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脑积水患者的常用手术,于患者侧脑室枕角穿刺,将分流管近端植入患者脑室内,将分流管远端植入患者腹腔内,使患者脑室内的大量脑脊液分流至患者腹腔内,以此改善脑积水患者症状,使患者痊愈[1]。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分流装置为可调节式分流管,术后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与病情发展,调整分流管压力,使分流参数与患者实际相符,避免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2]。为改善预后,可于术后行头部CT检查,根据CT成像,观察患者颅内引流管位置与脑室变化,准确评估患者术后恢复状况,了解颅内分流管运行状况[3]。为探究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引流管CT成像特点,总结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引流管维护要点,本文于本院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6例进行分析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36例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患者为样本,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男9例,女9例,平均年龄(42.4±11.2)岁,高颅压性脑积水患者16例,正常颅压脑积水2例。观察组18例,性别:男8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7±10.9)岁,高颅压性脑积水患者17例,正常颅压脑积水1例。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患者确诊为交通性脑积水;②患者头部CT显示脑室系统扩大;③患者可耐受全麻手术;④患者可接受术后半年的随访;⑤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患者精神失常;②患者合并严重脏器疾病;③患者治疗期间出现颅内引流管故障,颅内引流管堵塞,颅内引流管穿刺等并发症;④患者合并严重神经系统疾病。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对照组3例患者使用PT分流管;6例患者使用RADIONICS一体分流管;9例患者使用PS-Medical分体分流管。术后给予常规维护,包括一般消毒、引流管观测等。

观察组3例患者使用PT分流管;5例患者使用RADIONICS一体分流管;10例患者使用PS-Medical分体分流管。在常规维护的基础上,于术前与术后,分别行CT检查,检查仪器为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螺旋CT扫描仪。

1.3 观察指标

①CT成像特点。根据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前与术后第2天、第3天的CT检查结果,总结CT成像特点。②手术指标。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包括引流管脱出、引流管堵塞、引流管感染三类。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CT成像特点

根据患者CT检查结果,12例患者颅内引流管位置正常,位于患者穿刺侧侧脑室部位;3例患者的颅内引流管通过穿刺侧侧脑室穿透至对侧脑室部位,RADIONICS一体分流管患者2例,PS-Medical分体分流管1例;3例患者的颅内引流管头部一侧部分区域通过穿刺侧侧脑室穿透至同侧脑室外,穿透部位的长度约1.5~2.0cm,RADIONICS一体分流管患者1例,PS-Medical分体分流管2例。

颅内引流管位置正常的患者以及颅内引流管穿透至对侧脑室部位的患者,颅脑CT成像显示,和术前相比,患者脑室显著缩小,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颅内引流管穿透至同侧脑室部位的患者,颅脑CT成像显示,患者脑室无变化,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在术后2个月,1例PT分流管患者的颅内分流管腹腔端从患者脐旁穿出;在术后3个月,1例PT分流管患者的颅内分流管在排便时从肛门脱出,2例患者复查时行分流管取出术。

2.2 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术后并发症对比(n=18,n/%)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2.26±2.57)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6.39±3.14)d,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脑积水是神经科常见疾病,任何年龄的人群均可发病,婴幼儿和老年人为该病高发群体,婴幼儿的临床症状为头围增大、嗜睡、醒时哭闹不止、眼睛“落日征”,发病晚期会阻碍婴幼儿正常生长,致其智力下降[4];成年人的临床症状为头痛、身体失衡、小便失禁、记忆力减退等[5]。手术治疗是临床常用治疗手段,在实施手术前,需行头颅CT,了解患者脑室扩大状况与脑部皮层萎缩程度,查找患者出现脑积水的原因,对症治疗。在术后,行头颅CT,可根据CT成像,评估患者脑积水术后疗效、观察患者脑积水术后并发症等,为患者预后提供指导[6]。

本研究发现,在观察组36例患者中,6例患者颅内引流管位置出现变化,3例患者因颅内引流管位置变化,预后不佳,脑室大小无变化,临床症状未改善。该结果证实,CT成像可观察患者颅内引流管的具体位置,评估患者脑室大小,为患者预后评估与病情观测提供参考。在CT成像中,患者的颅内引流管呈高密度条索状影,医生可以此判断颅内引流管的位置,如患者颅内引流管位置正常,且患者脑室有所缩小,可评估脑室-腹腔分流术成功,患者预后良好;如患者颅内引流管穿至脑室外,可评估脑室-腹腔分流术失败,需重新植入颅内引流管[7]。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合理选择脑室端长度,在成年人脑室-腹腔分流术中,以脑室三角部作为穿刺部位时,脑室端保留长度在7~8cm即可,避免术后患者颅内引流管位置出现变化,改善预后[8]。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易出现分流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加重患者病情,影响预后,根据CT成像结果,可更全面地评估患者颅内引流管运行状况,实施针对性治疗措施,精准调节颅内引流管的压力,避免颅内引流管出现堵塞、感染等并发症,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根据CT成像结果调节颅内引流管压力,可给予患者个性化维护与治疗,改善预后,促进患者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头颅CT可实施灌注成像,根据扫描成像的数据,计算患者脑血流量、脑血容量等指标,更为准确地评估患者术后病情发展,以此调节颅内引流管压力,强化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效果[9]。

综上所述,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引流管CT成像可观察患者颅内引流管的具体位置与患者脑室变化,为术后手术效果评估与治疗提供参考,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尽快痊愈,尽早出院。

猜你喜欢
分流管侧脑室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术失败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脑积水额角穿刺脑室心房分流术后脑室端分流管堵塞1例报道
揭密:脑积水的“水”哪来的?该怎么处理?
什么是脑积水?
147例侧脑室增宽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
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老年脑积水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对策探讨
脑室外引流在小儿脑室
--腹腔分流管更换术中的作用
侧脑室内罕见胶质肉瘤一例
侧脑室注射DIDS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神经元凋亡的拮抗作用
脑积水的影像诊断技术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