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视作品中画面色彩的情感倾向

2021-10-27 01:16付德新
今古文创 2021年41期
关键词:霸王别姬陈凯歌光影

【摘要】 《霸王别姬》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由陈凯歌导演拍摄而成,《霸王别姬》以中华传统文化京剧作为拍摄背景,展现了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对人性的领悟。在影片中,画面色彩中出现的不同的颜色,更是将色彩与人物命运结合在一起,暗示了人物的一生。各种颜色交织辉映,展现了那个年代对京剧表演文化的尊重。

【关键词】 《霸王别姬》;陈凯歌;画面色彩;光影;程蝶衣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89-02

一、电影介绍

电影《霸王别姬》是由陈凯歌导演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在1992年经多方努力拍摄而成,陈凯歌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杰出人物,突破了电影传统的叙事手法,注重电影的画面内容,尤其是利用丰富的电影画面色彩上的表现手法,强烈精准地表达了自我意志和自我的审美理想,强调影视视觉造型脱离传统的方式,故事情节淡化处理,刻意追求象征性和寓意性,取得了脱俗的表现。

《霸王别姬》也使陈凯歌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导演,对于中国人来说《霸王别姬》是一部跨时代的电影。在《霸王别姬》中,红色的大量出现以及其他画面颜色的精准融合,把故事情节推上了高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视觉奇迹。影片中段小楼与程蝶衣是一对从小就在一起长大的师兄弟,两人一个扮演生一个饰旦,两人演出配合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更是誉满京城,掌声和鲜花围绕左右,为此,两人约定合演一辈子。但两人对戏剧与人生关系的理解有本质不同,段小楼深知戏非人生,程蝶衣则是人戏不分。陈凯歌导演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京剧从辉煌到没落的过程,精准运用色彩与人物命运的指向标相结合,进而展示了两个小人物在时代大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一生。

二、以不同的色调来暗示人物不同的命运

(一)黑白灰色调暗示人物命运

在整部的电影中,电影在前部分采用黑白色调来暗示出片中人物一生的曲折。影片在前7分钟使用的是黑白色调,营造一种回忆的气氛的同时,还给人以沉重的心理体验,视觉上的强大压抑,暗示着蝶衣悲剧一生的开始。在电影中导演在一开头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手法,多年后的程蝶衣和段小楼一起走进剧场,画风突然走进小豆子的儿时,画面由暖变黑白,象征曲折情节的变化,豆子妈搂着小豆子在人潮拥挤的路上,画面定在母子身上,可是周围叫嚷的人群仿佛也在暗示着观众们,这个时代给人们的压抑和迫害。电影紧跟着介于黑白和彩色调过渡时,豆子妈借着豆子冻僵的双手砍下了多的手指,画面让人更心酸地感受到当时主人公身不由己的痛苦与无奈,也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表达了导演强烈的愤慨和无奈。而后面的彩色画面则巧妙地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但又悲惋缠绵的爱之悲歌。世间万物分黑白,电影中的人物也分黑白。程蝶衣练习戏曲时,正好碰到了来检查表演的那爷,在给那爷表演京剧时说出了那句经典的“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程蝶衣在戏外是男儿身,戏中是霸王的虞姬,具有黑白两面性,也为程蝶衣不疯魔不成活埋下了伏笔。

(二)红色赋予人物感情

色彩的冷暖是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受,暖色调则象征着温暖、夕阳、回忆、黄金时代、记忆、亲情、希望、怀旧、母亲般的关怀。电影导演充分利用冷暖色调,赋予人物的情感和跌跌宕宕的曲折人生。在《霸王别姬》中与人物程蝶衣和段小楼同时出现最多的颜色便是红色,红色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色彩,而导演陈凯歌对于红色给予了自身的定义,并没有选用大红,所谓的“中国红”,而是选用了颜色较为暗淡的红,表现出强烈的压迫感和当时社会的腐朽,也暗示着主人公的一生不是大红而是在同伴的衬托下的暗红。

红色在影片中起到了表现人物关系的作用。影片的一开始,多年后的程蝶衣和段小楼一起走进黝黑的剧场,站在舞台的中央,一道光打下来,将二人展现在舞台上,两人熠熠生辉,红晕下夹杂着一丝的温暖,也表现出只有与师哥站在舞台上表演时,程蝶衣才会感受到红光带来的幸福感觉。当程蝶衣与师哥第一次同眠休息时,陈凯歌导演用了以红色为主基调的背景颜色,这是两个人儿时拉近感情的情感,这让从小就缺少关爱的程蝶衣感受到了温暖。

红色在影片中被导演赋予了红色暴力的意义。一开始小豆子加入戏班,因为自己的手被戏班主嫌弃,豆子妈便趁着寒冷把六指剁下,小豆子撕心裂肺地叫喊,流出猩红血液,这也是以痛苦的方式开始了第一次对自己性别的重新感知。当在练习戏曲的过程中,梨园的老板来选人,看中了身段和样貌出众的小豆子,小豆子便在梨园老板前表演起了《夜奔》中的经典台词:“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年幼的小豆子反复背错,气得梨园老板转身就走,戏班主在后面不断安慰解释,这是小豆子成长过程中在思想上对自己性别的认知,也是在思想深处对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做着思想上的斗争。最終,师兄终于看不过去了,直接把烟袋捣入小豆子的口中,小豆子也在那一瞬间看清了自己和与之对抗的力量比是多么微不足道,在嘴中流出的鲜血让小豆子看清了自己一生的真相,流出的鲜血是鲜红的,代表着暴力,象征着两性之间的隔绝。在人性的逼迫下,小豆子(程蝶衣)终于看清了自己在这种时代下的真相,同时这段也在呼应前面师父打他时所说“打死了就解散戏班子”,培养小豆子成为台柱子,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受。在这种压力和暴力压榨下,小豆子终于“坦然”接受了,在敲锣打鼓的背景声中坚定地说出了“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同时这也是程蝶衣的第二次“阉割”,前两次都伴随着暗红的血液。

(三)蓝色调深化人物形象

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视觉的刺激和象征。冷色调多表现恐惧、悲伤、失望的情绪,在这部电影中,导演陈凯歌使用冷色调来烘托影片整体渲染的气氛,旁敲侧击地突出感情,刻画描写人物。冷色调自带有种高级感,这种高级感用在《霸王别姬》这部影片中,赋予了高于生命,高于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时还反衬出人人性的蔑视和社会的压迫。小豆子在演出中大放异彩,得到了看戏公公的喜欢,便年少无知去到了公公家,一道光打下来,公公在明亮的地方,而小豆子在暗,此时小豆子处在被动的状态,画面扑朔迷离,气氛压抑,等到小豆子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早晨,但是导演没有给早上晴空的阳光,反而画面笼罩在蓝色的天空中,周围的巷子没有一个人,冷清、压抑的情绪涌上心头。同时这一段导演也在告诉观众,关师傅把程蝶衣送去的时候说这是老规矩,暗示出了当时梨园行的黑暗,也表现出戏曲也在这种老规则下从辉煌到没落,反映出社会的腐朽。

在电影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大面积的蓝色作为背景。为了得到霸王剑,程蝶衣晚上去找袁四爷,用自己做了交换,程蝶衣拿过宝剑,宝剑反射着白光,透过反射出的白光可以感受到程蝶衣此时的无助、压抑和痛苦。在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程蝶衣拿出了段小楼身上的霸王剑自刎,在舞台上画面的整体呈现蓝色,随着宝剑拿出,伴随着透过反射出的白光,画面变亮。程蝶衣的一生就在这不疯魔不成活压抑的情绪下得到了解脱。程蝶衣的一生就像一盘生死棋,正如影片中师父所说:人纵有万般能耐,终也敌不过天命。在蓝色背景的衬托下的程蝶衣更像是个人与命运,在电影中,程蝶衣在一定程度上一生从辉煌到没落映射出来一个时代的没落,一个京剧艺术的没落。

三、光线的运用

对于一部影片而言,光与色是并存的。导演通过对光线的再次处理,可以描绘出不同的人物心境与时空范围。导演陈凯歌对影片中出现的光线效果要求极高。影片中利用光线来营造特定的叙事气氛,来营造人物形象。导演在影片中把年少练功的地方设计成一个看似开放的环境,其实是一个密封的环境。在程蝶衣练功时,有强烈的阳光从练功房的顶端打下来,营造成一个朦胧、烟雾缭绕的环境,这样大幅度地还原了那个年代练功的情景,但给观众造成一种亦假亦真的感覺,与影片最后两人在舞台上相互回忆的自嘲交相辉映。充分利用光线的剪影效果,刻画人物的情感与心境。小豆子遭到师父的打骂后,师兄小石头帮小豆子处理伤口,包扎的过程中小石头告诫小豆子把自己当成女的。橘红色的光线透过两人的身体侧面投射到后面的窗纸上,形成了两个人同窗的剪影影像,在光线剪影的效果下,观众只能看见一大一小两个人,不能看清小石头和小豆子的面部表情,更看不清两个人的性别充满着暧昧,同时也为与段小楼的爱恨情仇埋下了伏笔。

通过光影效果表现人物关系。除了对现有事物完成正常的人物造型还原之外,还形象地描绘了程蝶衣、段小楼、菊仙三人的复杂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贯穿始终的有色光线和大量的逆光积累,充分营造了时代氛围和人物情绪,导演独特的光线设计,让人们领悟到导演的深度思考。

四、总结

正如《故事片导演》一书中所说:色彩是语言,色调更是语言。色调是在影调之下的色彩表现。导演陈凯歌通过调节画面色彩中出现的不同的颜色,更是将色彩与人物命运结合在一起,暗示了人物的一生。电影长达3个小时,但没有一分钟是没有意义的,电影跨越了中华文化50多年的历史,将京剧的起始通过程蝶衣这样的小人物完美地展现出来。电影体现了陈凯歌导演技术与美学上的功底,强烈精准地表达了自我意志和审美理想,强调影视视觉造型脱离传统的方式,用光线刻意追求象征性和寓意性,取得了脱俗的表现,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标杆。

参考文献:

[1]刘峰,李征宇,赵博.中外经典电影赏析[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8,(01):204-206.

[2]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01):23-25.

作者简介:付德新,男,汉族,山东淄博人,武昌理工学院,本科在读,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指导老师:刘妍。

猜你喜欢
霸王别姬陈凯歌光影
别急着将陈凯歌投诉UP主视为“玻璃心”
光影
光影
陈凯歌不演假戏
雪地里的45分钟
陈红、陈凯歌:他负责诗和远方,她负责米面和汤
光影之下
电影《霸王别姬》中的道具家具研究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聚焦《霸王别姬》的电影形态与格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