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音乐分期角度构建下的近现代中国音乐史研究

2021-10-27 01:16刘莹
今古文创 2021年41期

【摘要】 现代“中国音乐史”形成和建立的这一百年中,“历史分期”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分期,应以音乐本体的变化作为分期的依据。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传统音乐是主流。20世纪接受西方音乐后,音乐本体从创作主体、创作题材、创作技法、音乐语言、音乐体裁、音乐思潮、音乐传媒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根据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关理论。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问题分析与讨论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93-02

近现代的音乐史分期研究对于理解音乐发展的脉络,创建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掌握,评价音乐作品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变动较多,现实生活方式等关系音乐风格的现实客观因素变化较快,相应的导致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也随之改变[1]。这样的客观现实增加了研究近现代音乐史的难度,对此要对研究期间产生的问题进行合理讨论研究。

一、中國近现代音乐历史的发展

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受外国思想理念影响,一批优秀的音乐研究人员经过自己的努力分析,系统总结,将国外的先进思想成功同本土音乐发展流行趋势相结合,取得了傲人的研究成果和一定的研究经验[2]。大体上我国的近现代音乐历史研究发展进程按照重大事件时间节点可以分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初始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阶段,改革开放后这几个分期。这样的研究方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可以满足研究需要,本文也将采用这样的节点作为研究方式。

(一)20世纪30年代后期音乐初始阶段

我国社会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较为动荡,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有识之士一心为中国的未来而努力。[3]。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对我国这段渴望实现创新的音乐发展阶段的分期方式如下,即1840—1937年细分四阶段。由于我国在此阶段的社会发展动荡,社会变化频繁,因此不同的人对此分期方式有不同的看法,除了冼星海的分期方式之外还有其他的音乐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吕骥则对音乐史如是分期,即苏维埃土地革命时期到我国新中国成立,细分三个阶段,重点研究音乐与政治间的关系,准确确定音乐社会功能;李树化研究音乐史的过程中渗透现代化思想。我国的群众和音乐家团结一心在这个困难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程度上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了中国顺利渡过难关,实现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在这个阶段的音乐中心思想都是共同奋战,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等激发中华民族爱国热情的歌曲。比如我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出现于这个时期。虽然这个时期音乐历史研究存在时间分期的分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期频繁涌现的优秀音乐人才,因为他们的存在,使得处于艰苦奋斗的中国人获得了一定的心理慰藉。此时的音乐历史研究分期问题处于雏形阶段。

(二)建国至改革开放以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对于音乐历史研究又提出了新的看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李庆元、汪毓和等。这段时间对于音乐历史的研究更加同真实历史事件发生的节点保持一致。通常节点划分会以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间作为分水岭进行划分。阶段一即1840—1919年,阶段二即1919—1949年,分别称为近代和现代。由此可见,这个阶段的音乐史研究同近代历史的发展保持同步,社会现实对音乐创作,音乐风格的变化具有深远影响,对此在进行研究时要格外注意这个时代特征。

(三)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一出,对于学术界更加包容开放的研究分析问题提供了现实条件。我国对于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工作也前进了一大步,此时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线,方便研究。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音乐发展历程被称为近代,在此之后被称为现代。还有学者使用断代分期法进行音乐史分期,民国时期被称为现代。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更加具有包容开放性,对于近现代音乐历史的研究分类还会提出更新的、更科学的研究理念,对此抱有期待的态度。

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的问题与意义探讨

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近现代音乐历史研究的分期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而出现不同的观点。后人在继承前人优秀的思维基础之上,附加了自己的全新理解,并赋予其更加科学周密的系统分析方式。音乐的创作形式丰富多样,要注重其人声组合和声乐作品歌曲结构的排列组合方式变化。要区别对待声音唱腔上的改变,做好曲体多样性安排设计。可以使用程式化曲体和创新性曲体共存的方式完成作品创作[4]。程式化的曲体是对现存的曲体进行填词加工,比如对固定曲式进行填词编创的曲艺声乐和戏曲等作品。创作型曲体,是全新的艺术加工创作歌曲。在进行音乐表演结构性加工创作时,要注意高度尊重原作者的表达立意,展示出不同声乐体裁的风格与特色这两点内容。这样复杂的创作形式给音乐史分期研究造成了困难。随着社会进步,人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对于音乐近现代历史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并未统一。这样的研究环境并不利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从中获取灵感完成对音乐作品的全新创作。对此要明确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存在的问题。

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的问题

在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问题之前,要明确通常对音乐史分期所使用的参考依据。统一分期划分节点对于建立统一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具有重要意义。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更加注重阶段性时间的划分。我国对于近现代音乐历史分期的研究历程,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分期依据主要为社会政治形态,思想方面的划分依据即马克思主义观,这为分期问题探究起到了理论铺垫作用。与此同时,音乐功能优势以及社会地位逐渐凸显。新中国成立之后,更加看重马克思理论唯物史观的研究方式,在这个阶段历史研究同现实的冲突得到减缓,此时对于音乐史分期研究的理论指导思想也得以发展。我国的音乐研究创新发展吸收了更加科学先进的思想。此时如果还不解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存在的分歧问题,会对音乐研究和创新产生阻碍。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问题进行逻辑分期,概念梳理,能够得到如下结论。

(一)主体自觉性

我国对于近现代的音乐史研究在不同的时期具有鲜明的主体自觉性,这份主体自觉性没有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产生太大的变迁。总体上都是结合现实历史学研究的概念变化进行分析。但是这样的研究方式并未意识到历史哲学领域存在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这样的研究形式仅仅停留于对概念的浅显认识,并未对更深层次的内涵进行发掘。这样就会使研究分期方法科学指导意义存在欠缺,整个研究过于局限,并未能概括全部问题,这样会造成音乐分期存在较大问题。

(二)依据多元性

我国的近现代音乐史分期研究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这样自圆其说的多元划分形式并不利于建立统一的研究体系。罗素提出这样的观点,即音乐史分期前提呈现多元化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多元空间,为音乐事业发展提供了推动力。但是近现代音乐史多元化问题仍需尽早解决,平衡多方的意见,提出科学性、包容性、周密性的分期方法。对此可以使用两种方式:首先,总结多方的经验和归纳多方的意见,做好内容收集,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地改进,完成对多元化问题的处理工作。其次,经常举办学术研讨会,鼓励相关学者积极讨论完成,帮助学者在激烈讨论中收获全新的观点,顺利完成对近现代音乐史分期研究的多元化统一问题。

(三)共识一致性

近现代音乐史分期研究需要由合适的理论体系作为辅助指导概念,这样才能方便近现代音乐史分期研究尽快实现统一的体系。共识长时间达不成一致,那么音乐史分期研究进程相应减缓,并且分期问题处理难度相应增加,长此以往,会降低研究学者自信心,这对音乐发展、音乐文化传播有消极影响。从中能够看出,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共识一致性问题,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共识尽快形成统一的概念能够帮助各大高校尽快明确教学标准,帮助该领域实现可持续向上发展。

(四)名称术语

近现代音乐史分期研究中因为历史分期并不一致,导致相应的名称术语使用也存在问题。通常音乐史名称术语的分类使用,包括时期类、断代类、观念类等这几个方面。然而不同的分期方式,名称术语的使用方式也不尽相同。这样使得名称术语无法在音乐历史的研究中,彰显自己的科学性,不利于近现代音乐史分期研究的顺利完成。对此,需要从音乐史分期研究的动态发展出发,结合现实问题的复杂程度做好理论分析,顺利完成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是中国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中存在若干问题, 阻碍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步伐。

历史分期问题根本上是历史哲学问题。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分期问题,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该段音乐史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曲文静.中国音乐史分期之分歧——从学术讨论和史学著作中对“分期”问题引发的思考[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03):33-40.

[2]朱国伟.音樂史分期问题评述——兼谈中音史教学中分期介绍的必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34(04):88-92.

[3]杨乐.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的若干问题分析与探讨[J].北方音乐,2019,39(03):6-7.

[4]王晓明,王哲昕.对音乐史分期的认识与相关问题研究论述[J].中国文艺家,2017,(12):16-17.

作者简介:刘莹,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