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组合作为班级管理赋能

2021-11-01 01:16凌玉婷
新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小组长组员班干部

凌玉婷

本人现执教的班级已经临近毕业。从二年级接手开始,4年来我和学生们一起成长,带领他们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赢得了校内校外的一致好评。然而,在成绩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课堂缺少活力,班级氛围沉闷,学生的成绩差距越来越大等。

在五年级下学期的班干部选举中,我找到了困境的突破口。这次选举实际上成为了几个学生的就职演说,因为除了班长和中队长两个职位需要竞争外,其他职位不需要投票就能当选。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短板:缺乏活力、制度僵化。长期以来,班级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得到调整;班长、中队长、学习委员等班干部差不多是“轮流坐庄”;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思考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久而久之,这些学生逐渐被“边缘化”,成为了班级管理的“看客”;班级管理制度的执行依靠的是班主任的权威和班干部的监督,效率十分低下。

我一直认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应该为教学服务,应该为每一位孩子的健康成长赋能。于是,我决定在班级管理上来一次深刻改革—全面实行小组合作自主管理。小组合作我们一直在推进,但仅限于课堂的讨论和作业的收发。这一次,我让小组合作模式渗透到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把高度集中的班级管理体制逐渐改成“小而精”“灵活多变”“互助互帮”的小组管理体制。

一、第一阶段:“植树发芽”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分组。而合理分组的核心在于挑选一位称职的小组长。

精心确定小组长人选。一旦全面进行小组管理,小组长就是整个小组的灵魂。小组长直接影响了小组合作管理的效果。为此,我决定采用直接任命小组长的方式。我将所有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排名列成一张表格,在表格中备注每个同学的性格特点、人际关系、个人喜好、特长,以此作为选小组长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我选出9位组长。这9位小组长学习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游水平,性格上都具有自律、懂事、不急不躁的特点。温和稳重、韧劲十足的他们在小组管理中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能够将小组中的各项事务办好。

悉心挑选“特殊”组员。根据小组长性格,我为他们搭配了一位“特殊”组员。“特殊”组员与组长性格互补,跟组长结成师徒关系。例如我们班有个刘同学,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东张西望,更正作业经常找不到人,但他不调皮不捣蛋,我给他搭配的是一位严谨自律的郑组长。这位郑组长自己以身作则,处理问题讲究方式方法。遇到刘同学不更正作业时,她就一遍又一遍耐心劝导。同时,我还会提前与“特殊”组员的家长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家长明白小组长是老师派来帮助自己孩子。例如我们班有一位艾同学油腔滑调,到处惹是生非。我便让他和成熟懂事的潘组长成为搭档。每天放学后,潘组长给艾同学讲解题目,放学后又及时与艾同学家长沟通,汇报在校情况。通過这种搭配,解决了最让我烦心的“刺头”问题,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用心组建小组。组建小组我采用的是双向选择的方式。在宣布完组长和与组长结对的同学名单后,班上其他同学来寻找组长。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想要加入的小组。如果该组的小组长愿意接收,那么他就可以加入这个小组。双向选择的方法让小组长得到了权威认证,极大地提升了小组长的威望,为后期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自由选择阶段,我听到最多的便是这样的对话“组长,我可以加入吗?”“可以,你要听话,作业要按时交。”“好的。”9个小组组建后,组员们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始分配座位。小组长和搭配的“特殊”组员同桌,剩下的6个同学由小组长安排座位。座位每个星期换一次,班主任换座位是组与组之间互换,而小组长拥有组内调换座位的权力。

二、第二阶段“灌溉育苗”

经历过第一阶段的小组组建,各小组长都摩拳擦掌、干劲十足。为了防止学生的三分钟热度,不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我再次明确小组合作的核心是将班级的架构由集中管理变为小组管理。为此,我还必须要出台小组评比细则和制度。

制定并落实《六三班小组评分细则》。根据学校德育部门及班级之前的各项规章制度,我和小组长一起制定并出台《六三班小组评分细则》。这套《细则》涵盖作业、背书、考试、纪律、体育、卫生、文明言行、课堂表现、班校活动等方面。我将这些方面制作成加减分表格,如:早上迟到登记表、作业收发情况登记表、眼保健操纪律登记表、课间操纪律登记表。我将表格交由班干部和各小组长负责。每一份表格都讲清楚了具体要求和加减分依据,班干部和小组长各负其责。例如收发作业的登记表先由小组长登记再汇总给学习委员,最后登记情况在周五汇总由班长和副班长统计情况。至此,整个班级便形成网状的管理形式,班干部、小组长和组员各司其职,为了同一个目标—提高学习成绩和效率而努力。

着力培养小组长,引导组员团结在小组长身边。在进行小组合作管理的前期,我一般一周召开一次小组长会议,各小组长在会上可以充分交流管理心得和体会,我作为“资深”班级管理者给他们提供意见和建议。对于如何激励组员,如何鼓励组员,如何与组员家长进行沟通,如何应对组员的情绪变化等问题他们不仅有自己的想法,更能将这些好的想法付诸实践并及时做好总结。他们有的组建小组群,有的写了学习笔记,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管理能力。与此同时,我还让小组长享受“特殊待遇”。我利用中午时间请小组长们在外吃饭的机会,让小组长们在饭桌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其中涌现了不少的好想法和“金点子”。此外,我还设计了许多必须相互依赖才能完成的任务,其中又让组长们作为分配任务的主角。比如学校组织的爱心义卖活动,我们班采取的就是分小组摆摊义卖。小组成员有的负责海报、有的负责记账、有的负责叫卖。还有每周班队课的主题也需要在各组组长带领下合作完成。通过这些方式让小组长们都成为了我的左膀右臂,让各组员紧密团结在一起。

三、第三阶段:“开花结果”

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有序,而是为了更高效的学习。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们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在互帮互助的集体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全方位关注所有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为了全方位的激励学生,我与小组长们又制定了奖励机制。除了每周有小组积分排行榜和个人积分排行榜之外,还让小组长对组员的单科成绩、课堂表现进行打分,从而选出“最佳组员”。在每周一次的班队课上,获得“最佳组员”称号的学生登台领奖,荣誉感和自信心得到了极大提升。

形成互帮互助、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为了不让落后组员被优秀组员排斥,我对班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反复强调:“你很优秀是因为有很多人精心培养了你,才有如此优秀的你。那些书写潦草或者成绩落后的同学不是自己不想学好,而是他们小时候没有你们那么好的条件,入学后也没有人常常督促,慢慢形成了坏习惯。所以作为优秀的同学,你应该去帮助落后同学一起变得优秀,因为帮助他们也是帮助自己。”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逐渐明白到在集体中,有一个好学、乐观、向上的氛围远远比只有少数同学优秀要重要得多。领悟到这一点,班上再也没有出现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歧视”学生成绩落后的同学的问题,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班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升。为了让互帮互助的氛围更浓,每一次单元检测,我都会把语文、数学、英语的平均分算出来,以平均分来排名,这样小组长就会督促组员复习,组员间也会相互帮助。

动态管理,及时处理问题。在班级小组合作的管理中,我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指导调控,比如有的小组长面对组员的顽劣,会丧失信心。这时我会将小组长、组员和组员的家长组织到一起来聊天。聊天不是为了批评,而是帮助。在聊天中,大家都敞开心扉,找准症结,对症下药,运用集体的力量帮助解决问题,让小组合作管理不断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因此,参与小组合作的管理的每一个人都对个人和集体充满信心。

在全面实行小组合作管理的这一学期里,我给予了小组长充分的信任。我在各种场合都强调九个小组长就是九个小班长。以这九个小班长为核心,整个班级分成九个小团体。这九个小团体在组长的带领下,不断发挥出集体智慧,促使班级凝聚力不断增强。而由此带来的另一个好处便是繁杂琐碎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变得清晰而有条理,我只要找到小组长,很多事情便能迎刃而解。这样,我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当我沉下心来研究教育教学后,很多研究成果又能助力班级管理,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除此之外,在之前的班级管理和教学中,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跟少部分学生“斗智斗勇”,反而忽视了班级中那些性格温和安静、综合能力优秀的学生。在实行的小组合作管理后,小组长分担了我的很多工作,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班上的中等生。我现在有了更多时间跟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而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头疼”学生,以往的我一听到他們的名字就会“火冒三丈”,现在的我则对他们也有了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综上,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为整个班级管理赋予了新的能量,既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让班主任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提升自己、实现自己价值的渠道。整个班级由此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们从被动参与班级活动到主动策划并思考班级各项学习活动中来,也为小学高年级学生迈入中学的学习及人际交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相互促进的管理模式,值得进一步思考研究和推广,从而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小组长组员班干部
分餐小组长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小小组长不好当
竞选班干部
小组长的烦恼
小组长的烦恼
竞选班干部
还是不错的
班干部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