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传媒类专业的价值与路径探究

2021-11-02 03:04陈昊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融入路径课程思政

摘要:如今,互聯网和移动媒体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各类新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媒介和社会环境中,国家和行业需要的媒体人不仅仅要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更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人文素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传媒类专业课教学中不仅仅是对我国“教书育人”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在新的媒介和社会环境下,社会、行业对“准传媒人”提出的新的要求。课程思政的融入需要以合理的顶层设计为基础,以课程创新与教师综合素养提升为关键点,以灵活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尺为保障,才能更好地将“育人”与“育才”相结合,培养出高素质的媒体人,满足社会和行业对媒体从业人员的需求和期待。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传媒专业;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7-0234-03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概念自此提出,学界对此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至今为止,在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重要意义、具体课程革新、专业教师角色等问题上,都有了丰富的成果。

目前,学界关于课程思政融入传媒类专业课的研究总量较少。研究视角大致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类。宏观视角关注课程思政融入传媒类教育的顶层设计,如王文思的《传媒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从专业课程协同发力、构建制度保障、搭建实践平台三个角度较为宏观地探索了传媒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2]。刘彤的《传媒类“专业思政”建设的三个突破口》从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党口+教学+科研”的合力机制、构建并拓展实验室以及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传媒类“专业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3]。微观的研究主要将重点放在课程思政融入具体传媒类专业课的研究上,如郑士辰的《影视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影视艺术概论”为例》[4]、张伟,高国庆的《高校艺术专业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合路径研究——以浙江传媒学院抗疫系列音频微剧创作为例》[5]等,这些文章深入挖掘某一门专业课或教学实践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为课程思政融入传媒专业课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但总的来说,学界目前关于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总量较小,尚未出现系统、全面的成果,仍需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二、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传媒类专业课的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有利于改变我国思政教育的“孤岛困境”

我国古代儒家的教育理念是培养一类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以德性教育为中心的整全人格的塑造,是儒家的教育目标和理想,也是两千多年来儒家教育的历史实践[6]。由此可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是我国传承已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传统,旨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向和途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泾渭分明的现象明显,思政课承担“育人”的使命,专业课承担“育才”的责任。但在如今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社会环境下,仅依靠思想政治课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显然是不够的。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正是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革新。从思想政治教育来看,课程思政有利于整体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政政治水平,改变我国思政教育的“孤岛困境”[7],从专业教育来看,思政教育的渗透也是对专业教育的扩展和升华,有利于专业教育实现“术”与“道”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能培养出能够肩负起国家和民族未来希望的高素质人才。

(二)新的社会和媒介环境对“准传媒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认为每一个时代所使用的媒介才是一个时代真正有价值的讯息。每一种新的媒介的出现都会为人类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催生出新的行业,但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如电视媒介兴起后出现的“容器人”,互联网兴起后出现的“网瘾症”等。在自媒体、移动媒体逐渐成为主流的今天,每一个人都是内容生产者,网络赋予我们每一个人表达、评论、监督的权利。移动媒体催生的外卖、快递等行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眼球经济”“流量经济”的兴起让海量、真假难辨、低俗的信息充斥了我们的生活,也让谣言、流言、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社会问题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如何净化网络空间,如何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传达和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重要挑战。

新的媒介出现会带来种种社会问题,而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个人、国家媒介素养的提升。对个人来说,媒介素养包含了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媒介内容生产的能力、抵御网络诱惑的能力等。对于国家来说,媒介素养则包括网络空间监督的能力、立法执法能力等。只有个体和国家共同提高媒介素养才能有效缓解和改善移动媒体带来的问题与负面影响。而媒体和媒体人则是个体与国家中间的桥梁,这样的角色以及复杂的媒介环境使社会对高校的传媒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和个体相比,传媒类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职业媒体人,拥有更强的策划、采访、编辑、制作、主持能力,在内容生产和传播上更加专业。走向主流大众媒体,如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单位的毕业生,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要承担好上传下达、舆论监督、社会风气引导等责任。走向传媒公司、自媒体平台的毕业生,也有责任生产反映民众声音的、积极向上的优质内容,主动维护和引导网络空间风气,才能建立一个风清气正的媒介环境。这要求高校传媒类专业的毕业生,除了有专业的传媒技术之外,还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等有正确的认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明辨是非的能力、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关怀意识。培养这样的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媒介专业技能的媒体人,对于改善当下的媒介环境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传媒专业学生而言,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不仅仅是为了培育合格的人才,更是每一个传媒人职业素养的需要。

综上所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传媒类专业课教学中不仅仅是对我国教书育人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在新的媒介和社会环境下,社会、行业对“准传媒人”提出的新的要求。

三、课程思政融入传媒类专业课程的路径

(一)顶层设计是基础

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传媒人以及怎样培养传媒人的问题。因此,在教育目标设定、课程体系建构、教学评价体系建构时必须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传媒行业的需要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传媒专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对于社会、行业和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在目标的设定上,要厘清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关系,达到“育人”与“育才”相结合的高度,将德育贯穿专业课教学的各个环节,让课程思政为传媒类专业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保驾护航。其次,在课程体系的架构上,要让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共同协作,发挥思政课的显性思政教育功能的同时,挖掘专业课、通识课的思政元素,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推动多学科、多部門合作,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体系。最后,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合理纳入高校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将课程思政能力纳入教师考核标准。顶层设计的完善是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传媒类专业教学的基础。

(二)课程创新与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是关键

在顶层设计完善的基础上,课程思政融入传媒类专业课教学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对专业课进行课程创新;二是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养,以及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在课程创新上,要找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契合点,首先要挖掘各学科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之上,增强人文修养,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比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新闻播音的重要基础就是对新闻的理解,停连断句、重音等技巧都是建立在对新闻的理解之上,反之就很容易播成一片,甚至传达错误的信息。因此,在新闻稿件播读训练时,可以选取与时事热点、国家政策、思想政治等密切相关的片段,并引导学生探讨新闻更深层次的含义及社会价值。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民生的习惯。在朗诵稿件训练上也可以选取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与红色基因、历史文化等内容相关的稿件,教师可以讲解朗诵稿件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深入剖析文字所传达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与历史人文修养。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则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课程设计,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当代社会赋予传媒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责任和使命。可以深入挖掘蕴含着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历史故事、中国民间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在新闻史类的课程中,可以将中国史、党史学习教育融合其中,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政治修养。除了理论教学外,在实践操作训练中也可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可以带领学生开展走基层、采访等活动,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去,了解社会现状,真正理解各类国家政策的意义和实施现状。在节目制作、视频编辑等实践中,给学生布置有助于提高思政水平、人文修养的主题拍摄任务,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提高思想境界。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进行的专业课程创新,必须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

专业课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同样是课程思政融入传媒类专业课的关键。这里的综合素养不仅仅是专业水平、教学能力,还包含了老师个人方方面面的修养。教师与学生的相遇虽然是以专业课的教学与学习为契机,但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知识输出机器,而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对某个老师产生欣赏和厌恶的情绪、接纳或排斥老师的观念也往往并不仅仅是因为老师的专业水平。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并不仅仅是专业上的,而是全方位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一名优秀的传媒类专业教师不仅应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更应该通过自己的智慧和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其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和大局观念的传媒人。因此,思政教育本身就是传媒类专业课教学题中应有之义。但由于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泾渭分明的现象长期存在,很多传媒类专业教师缺乏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的意识,对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

因此,应该对专业教师进行专门的思政教育培训,调动传媒类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专业课教师也要关注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传媒行业是一个走在时代前沿的专业,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传媒类专业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紧抓国内与国际行业热点,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创新创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在生活上,也要不断完善自我,开阔视野,与时俱进,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在自身不断进步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加积极、正面的影响。

(三)建立灵活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尺是保障

我国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建立还处在探索阶段。目前,各高校、各学科都有较为完善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但还尚未将专业课、通识课的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纳入其中。由于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征,且课程思政是一种柔性的、隐性的植入,很难用以往量化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因此,必须对以往的课程评价体系进行创新。可以确定的是,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标尺应该是灵活的、多样的,而非单一的、僵化的。首先,应当建立完善、系统的量性调查问卷体系,开展关于思想政治水平的学生自评、教师自评和师生互评活动。其次,传媒类专业可以从学生拍摄的影视作品、广告设计、节目策划、新闻采编等课程的作业入手,将作品、策划、组织活动所体现的思想政治水平纳入学生课堂打分标准以及教师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系当中。最后,搭建全校课程思政沟通平台,经常开展传媒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评比、比赛、听课等活动,阶段性对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进行打分,同时给予教师们一个互相学习、借鉴的平台。

四、结语

课程思政的概念虽然在2016年才被正式提出,但我国传统教书育人的理念却是传承已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本身是传媒专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今,媒介生态剧变,互联网和移动媒体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媒介和社会环境中,我国高校传媒专业培养出的媒体人,不仅要具备行业要求的媒介素养和技能,更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道德观念以及政治和人文素养。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传媒类专业课教学中不仅仅是对我国教书育人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新的媒介和社会环境下,社会、行业对“准传媒人”提出的新的要求。课程思政的融入需要以合理的顶层设计为基础,以课程创新与教师综合素养提升作为关键点,以灵活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尺为保障,才能将“育人”与“育才”相结合,培养出高素质的媒体人,满足社会和行业对媒体从业人员的需求和期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王文思.传媒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J].传媒,2020(13):86-88.

[3] 刘彤.传媒类“专业思政”建设的三个突破口[J].传媒,2020(24):85-87.

[4] 郑士辰.影视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影视艺术概论”为例[J].视听,2020(7):243-244.

[5] 张伟,高国庆.高校艺术专业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合路径研究——以浙江传媒学院抗疫系列音频微剧创作为例[J].新闻文化建设,2020(6):1-2.

[6] 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98-205.

[7]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作者简介:陈昊(1988—),男,河南驻马店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融入路径课程思政
云南融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路径及对策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职业素养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关于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高职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路径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