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阿司匹林用药方案治疗川崎病对患儿丙种球蛋白用量及肝功能的影响观察

2021-11-08 04:13赵家艳
哈尔滨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肝功能阿司匹林

赵家艳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儿科,河南新乡 45300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e,MCLS),好发于5 岁幼儿。患儿机体免疫系统受损而表现为发热、黏膜充血等炎症反应,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治疗会危及患儿生命安全[1]。临床上通常使用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能有效控制疾病进展,但目前阿司匹林最为有效的用药方案有争议。因此,本文探究不同阿司匹林不同剂量及调整剂量方式对川崎病患儿肝功能及临床症状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11月我院治疗川崎病患儿86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 例。观察组中,男性23 例,女性20 例;年龄4~6 岁;入院时发热(8.56±0.71)d;对照组中,男性24 例,女性19 例;年龄4~5 岁;入院时发热(8.22±0.53)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相同抗炎抗感染治疗、补充电解质、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两组患儿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1g/kg,静滴,qd,滴注时间8~10h,1 次/d、阿司匹林治疗,待患儿退热分别采取不同减量方式减少服用剂量。观察组使用30~50mg/(kg·d),患儿退热后按照此剂量继续服用72h后每48h 减量5mg/(kg·d);对照组初始剂量与观察组相同,患儿退热直接减量3~5mg/(kg·d)。两组服药均3 次/d,持续治疗6 周。

1.3 评价标准:临床症状:记录两组患儿黏膜充血消退、颈淋巴结肿胀消失时间;临床疗效[3]:治疗5d内发热、淋巴结等症状完全消失,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5~9d 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为有效;治疗10d 后症状仍存在甚至加重,肝功能指标未见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指标检测方法:肝功能检测包括天门冬氨酸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

1.5 观察指标:比较治疗6 周后两组疗效、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平均丙种球蛋白用量及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比较治疗前及治疗6 周后两组患儿肝功能指标(AST、ALT、GGT)差异。

1.6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9.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治疗6 周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丙种球蛋白用量比较:治疗6 周后,观察组患儿颈淋巴结肿胀、黏膜弥漫性充血等症状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丙种球蛋白再注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丙种球蛋白用量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丙种球蛋白用量比较(±s)

丙种球蛋白再注射率[n(%)]观察组 43 3.28±0.45 3.19±1.43 2(4.65)对照组 43 3.84±1.21 4.41±1.86 10(23.25)t 值 2.845 3.410 8.532 P 值 0.006 0.001 0.003组别 n 颈淋巴结肿胀(d)黏膜弥漫性充血(d)

2.3 肝功能指标比较:治疗6 周后,两组患儿AST、ALT、GGT 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儿肝功能指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AST、ALT、GGT 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AST、ALT、GGT 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AST ALT GGT治疗前 治疗6 周后 治疗前 治疗6 周后 治疗前 治疗6 周后观察组 53.21±5.36 23.94±3.48* 50.14±4.31 28.36±2.10* 59.64±8.52 32.48±10.68*对照组 53.67±5.12 24.31±3.64* 50.82±4.57 27.98±2.08* 58.32±8.78 39.67±10.55*t 值 0.407 0.482 0.710 0.843 0.708 1.393 P 值 0.685 0.631 0.480 0.402 0.481 0.167?

2.4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恶心6 例(13.95%)、腹泻3 例(6.98%);对照组出现恶心7 例(16.28%)、腹泻4 例(9.30%);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率分别为20.93%和25.58%(χ2=0.261,P=0.610)。

3 讨论

KD 患儿常表现为持续性发热,病情严重者会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危害其生命安全[4]。目前临床上以药物控制为主,对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密切关注和及时治疗,对疾病预后有重大意义。

KD 治疗常采用静滴丙种球蛋白与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治疗。阿司匹林为能够有效退热、缓解疼痛,防止血液聚集于血管形成血栓同时还抑制患儿体内炎症反应,促进炎症消退。同时还能直接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作用,从而调节体温,尽快帮助患儿退热[5]。丙种球蛋白为人体血清主要免疫球蛋白,存在多种抗体。通过调控患儿免疫功能,阻止相关免疫性炎症反应,有助于提高患儿免疫力[6]。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较对照组优。提示两药联用具有较佳的协调效果,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周艳茹等[7]研究同样证实了这一点。两种减量方式不同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并没有差别。提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相较,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不会增加恶心、腹泻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安全有效。

在KD 急性期采用两类药物联合治疗疗效较佳,但在恢复期如何服用阿司匹林维持治疗具有争议。本研究显示在KD 稳定期时采用对阿司匹林逐渐减量方式在降低丙种球蛋白再次使用率的同时,能够能快促进临床症状的消失,消除颈淋巴结肿胀、减轻膜充血程度。患儿症状消失时间缩短能够早日出院缓解患儿痛苦,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临床上常应用一定浓度阿司匹林治疗KD,主要机制是抑制属于血栓素对抗剂的血管内皮细胞前列环素的合成,及其容易导致血栓形成,降低阿司匹林疗效[8]。为解决这一矛盾,需要进行逐渐减量给药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药效,促进患儿退热。肝功能受损在KD 患儿中较常见,其机制是肝血管产生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肝组织损伤。患儿因KD 疾病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受损,导致大量炎症因子释放并聚集于肝窦内皮细胞。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患儿肝功能各项指标比治疗前均明显改善,提示不同减量方式对患儿受损肝功能修复方面,效果相当,提示两药联用能够迅速缓解炎症反应,降低肝功能指标水平。

综上所述,采取逐渐减量阿司匹林给药方式,能够最大限度提高阿司匹林药效,缩短患儿发热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的同时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肝功能阿司匹林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TCF3基因突变至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对川崎病患儿退热时间以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丙种球蛋白 能当增强抵抗力的保健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