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法制节目在新媒体时代的“私人定制”

2021-11-14 12:01高爽
声屏世界 2021年14期
关键词:私人定制法制维权

□高爽

近些年来,由于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普法需求的增加,法制节目广受推崇和喜爱。传统媒体的电视法制节目以案件纪实、情景再现扣人心弦,广播法制节目以讲好“法律故事”、答疑释惑吸引听众。然而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兴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涌现出了丰富的节目形态和内容,体现了信息时代用户至上的定制理念,更推动了内容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的高频互动。受众收听收看习惯逐渐改变,不再满足于通过广播电视来关注法治报道,而是希望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延伸看到新鲜的法制节目形态和内容。通过手机客户端等随时观看收听,不仅摆脱了时间地域的限制还可以实时与栏目组互动和网民交流。当“人人手握麦克风”,传统媒体的广播法制节目如何搭上科技的快车,走好新媒体之路?广播法制节目“私人定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选择。

何为“私人定制”

“私人定制”常常被冠以个性化的标签,这似乎与传统媒体法制节目的普惠性是格格不入的,但其实不然。在快餐文化、碎片化汲取方式和突出自我需求的当下,手掌上的“私人定制”恰好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切入口,也迎合了受众的口味。马云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如今世界正从“IT”时代进入到“DT”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IT时代是让别人为自己服务,而以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DT时代是让我们去服务好别人,DT时代的本质是利他时代,如何成就合作伙伴就能如何成就自己。“私人定制”的本质就是利他,让方便、快捷、周到、个性化的服务成为现实。

紧跟法治进程,做到“手掌上”随时收听

传统法制节目的“私人定制”应从“手掌上”的随时收听开始。广播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上情下达任何时候都不例外。在媒体变革的当下,坚持“政治家办台”,坚定立场与导向,紧跟法治进程是传统媒体法制节目始终应该坚守的方向,也是其立身之本。因此,广播法制节目要牢牢抓住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法规和大案要案,将其放到“显微镜”下聚焦透视,让受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正义与法治的进步,这是广播法制节目的根基和灵魂。

在此基础上,广播法制节目应该突破“传统”,让节目呈现更加鲜活,强化互联网思维,借鉴新媒体做法,第一时间请法学专家、资深律师、法官等如同剥笋一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透彻解析,以最贴近的方式、最独特的视角讲好“故事”,让受众“吃透”“嚼出滋味来”,让传播亲切有趣。

比如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大到国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邻里纠纷、婚姻家事纠纷,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身影,它也因此被誉为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这么一部事关你我一生的大法,每一名受众都是主角。江苏新闻广播《高爽说法》节目以小明为代表,解析《民法典》从其出生前到身故后是如何保护权益的,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怎么解决,比如小区公共收益怎么分,房屋产权到期怎么续,被高空坠物砸伤怎么办,遇到套路贷、高利贷怎么维权,“熊孩子”打赏主播钱能追回吗……每一幕都“情景再现”,讲的是故事,析的是法理,强烈的代入感让人们对小明的经历感同身受。节目接地气,有人情味更有人文关怀。

广播法制节目“出新”就是要碎片化,实现“手掌上”的随时收听。这是满足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的基本需求,也是广义上的“私人”概念。《高爽说法》将节目中的一个个热点法治事件、大法、要案的解析“切开”,剪辑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上传到微信、微博、网站、多个短音频平台等终端上,供受众点击收听,满足他们碎片化获取的需求,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实现随时随地想听就听。根据短音频平台的收听数据分析,《高爽说法》节目还可以针对受众的收听习惯定制上传时间,进一步实现“手掌上”的有效传播。反过来,利用新媒体平台上的大数据分析,找出受众的收听喜好,将其运用到节目内容的创新中,又实现了节目的良性运作。

这种广义上的“私人”概念虽不是“私人定制”,但是实现了“私人选择”“收听自主”,将方便交到了听众手上,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增加了与受众的黏性,更借助互联网将广播以外的听众吸引过来,是实现“私人定制”的第一步。

法律指导,维权解难,一对一服务

新媒体时代,媒体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媒介融合需要实现的不仅仅是技术、平台的融合,更多的是传播理念的融合。人们需要的不是单向传播,而是有个性、有特点、能交流、更便捷的传播和互动。这就要求现在的广播法制节目要符合新媒体特点,具备更强的服务性,不仅仅是将传统节目碎片化处理上传网络,更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为受众“私人定制”。

当今社会,人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婚姻家庭、债权债务、赡养继承、劳动争议、交通事故、房产纠纷等……遇到这些法律问题怎么办?不少人苦恼于到律师事务所找律师咨询费用太高,上网查资料又未必准确,人们需要一个通过网络可以实现的、公益的、值得信赖的渠道获取帮助。这个时候传统广播节目的公益服务性和强大专家团队的优势就凸显了出来,借助网络可以实现为每一个受众“私人定制”,播放他们想听的内容,解决他们急需的问题。

《高爽说法》集结了百名律师的微信公众平台法律服务团队,使之成为“私人定制”的有力保障和强大后盾。听众只要留言咨询,就能第一时间收到律师回复,有问必答,无一遗漏。听众在节目中听到解答,在手机上收到回复,真正实现了“私人定制”解决方案,让每一个求助者都能得到专家的帮助。这是线上的“私人定制”。

为听众维权解难,是广播法制节目的生命线。广播法制节目要增加听众的黏性,树立好的口碑,更要靠线下的“私人定制”来完成。《高爽说法》通过微信平台或微博、网站、APP等终端渠道收集听众私人定制的内容,同时公布专家团队名单,听众可以选取他们心仪的专家来完成定制。

比如,父母出资买房儿媳要加名怎么办?专家给出三种解决方案:第一,让小夫妻俩向父母打个借条;第二,父母书面赠与只给自己的儿子;第三,在不动产权证上写上父母的名字。几种方案的利弊分析,专家以案说法让听众少走弯路,获得权益的最大化。最重要的是在专家给出方案的同时,还为每一种方案列出实操指南,附上房产加名办理流程、赠与协议的模板、借贷协议的模板等,供听众维权使用。

节目音频和文字稿通过微信平台或微博、网站、多个APP等终端呈现,实现听众随时点播收听、下载保存。让听众把专家解答的音频和文字握在手里,为其后续维权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文字稿中还附有节目组与律师的联系方式,方便听众后续随时“定制”需求。

一名广州的听众向节目寻求帮助:他的店铺门口有两棵菠萝蜜树,有很多人爬树去摘菠萝蜜,其中有两个老人担着梯子不小心摔伤了,然后起诉他要他赔偿,原因是他门前有“责任三包”牌。《高爽说法》不仅让律师在节目中、节目后解答他的问题,教其如何维权,还把维权解析的过程制作成视频通过抖音等平台发布,普及其中的法理,并最终助其维权成功。这样一条视频也引来了数百万的播放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受众对于服务的获取有着更多的期冀,不仅仅需要得到专家“私人定制”的解决方案和详细指导,而且想通过“私人定制”全面彻底解决问题。《高爽说法》节目定期推出“名律师、大律师免费起草合同协议、免费打官司”等活动。在咨询费动辄千元、律师费过万的当下,这是广播法制节目能为听众服务维权的最有力的武器,不仅不花钱,还都是节目精选的优秀律师,让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江苏南京一位90岁的老人听了广播后来寻求帮助:有人多年来住着她的房子却不给房租,节目通过“私人定制”,律师免费为老人打官司,讨回了10多万元的房租;无锡的陈大爷在交通事故中受伤后,迟迟得不到赔偿,律师免费服务帮他维权,获得赔偿20多万元;镇江十几个农民工被拖欠工资,借助节目的“私人定制”,律师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最终帮他们讨回了拖欠的工资近30万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较好实现了节目的服务功能。

结束语

媒体大变革时期,“私人定制”体现的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媒体行业法则,面对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并最终助其维权成功。对于受众而言,无论何时有需求就定制,无论何地想听就听,“私人定制”将听众与节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广播法制节目就这样成为“手掌上”的实用法律工具。DT时代的“私人定制”做到了利他,也必然实现利己,赢得的将是受众的口碑与支持。只有顺应潮流,抓住机遇,传统法制节目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从而为我国法治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私人定制法制维权
维权去哪里?
又来了个打算维权的
完美 打假维权
报喜鸟集团 云翼互联 实现服饰“私人定制”
高校首推教师“私人定制”,是创新还是噱头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网购遭欺诈 维权有种法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法制严质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