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及其解决对策

2021-11-14 21:22李正丹曾湘屏黄健梅
市场周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岗位大学生

李正丹,曾湘屏,黄健梅

(1. 邵阳学院,湖南 邵阳422000;2. 湖南省邵阳市电化教育馆,湖南 邵阳422000;3. 湖南省邵阳市教育局;湖南 邵阳422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乎社会安定、稳定,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经济势态由高速增长逐渐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目标从追求经济总量增长转变为追求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这一新的形势,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造成就业市场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 如何才能达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目标,文章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集中于供需之间存在的矛盾,即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市场匹配度不高;因此,必须辩证分析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深度把握就业供需矛盾,从政府、高校及毕业生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全面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一、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其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利好政策措施不断出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即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为重大民生问题,长期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和“大学生村官”等计划都为高校毕业生增加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就业路径。 五中全会提出:将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就业利好政策措施将不断出台。

其二,创新和创业成为新趋势。 为了推动新兴行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政府相关部门简政放权,提供了更为宽松、优越的创新和创业环境。 同时,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创业空间限制,降低了创业成本。此外,产业多元化趋势推动市场职业多元化,从而扩大了就业者的择业空间,让其可以依据自身条件和兴趣做出选择。

(二)挑战

其一,就业压力持续增大。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019年834 万人,2020 年达874 万人,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还不包括海归留学生毕业回国的就业人数。 2020 年受疫情影响,我国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只有约900 万人。 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学历优势不再突出,同等学历条件下,用人单位更看重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由此,就业者的竞争压力增大。

其二,就业岗位相对减少。 新形势下,一些传统行业由于顺应不了时代潮流而被淘汰,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因体制改革、技术升级或转移产品原产地等因素,岗位需求大量缩减。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虽带来了新的工作岗位,但就业岗位数量增加速度追不上现有就业岗位数量持续削减的速度。 因此,市场上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相对减少。

二、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

(一)人才市场导向有限

就业市场需求是政府、高校人才培育计划制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政府部门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制定出科学的指导性就业政策,高校也应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更新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如此输出的就业人才更能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但当前存在的问题是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要求缺乏清晰的表达;政府部门与行业人才规划上脱节,现有的职业资格标准脱离现实情况且认证工作效率低、效果差;就业市场没有释放出明确的需求信号,使得高校难以把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二)结构性失业显现

鉴于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经济政策的作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特定领域存在大量空缺岗位,但由于这些特定行业要求的是高素质、专业对口人才,当前能匹配这些职位需求的人供不应求。 但从就业市场来看,就业岗位相对饱和的大中城市劳动力供给过剩,而有着大量空缺岗位的中西部城市以及基层地区劳动力供给却明显不能满足需求。 这种毕业生“相对过剩”的现象引发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人才难求的“两难”现象。

(三)学校就业教育不力

尽管高校开设了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但其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相关工作成效不足。 例如工作重形式化而非实效,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设计上,相关部门缺少调研,并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相应的教学内容,且高校在教材、上课方式的选择上较市场现状、市场需求相对滞后。 又如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人员配置不足,缺乏专业性人才,不得不由一些非专业老师或者辅导员分担该教学任务,其教学质量不得而知。

(四)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多流于形式,很少真正发挥效用。 现今,各级学校都会开展“创青春”“挑战杯”等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大赛,但这些比赛的举办主要是学校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且学校为了在比赛中获得好的名次,作品设计更多的是由老师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参与。 比赛结束后,一切恢复原态,学校对于获奖学生最多只有奖状、奖金上的表示,很少有后续的支持和指导。 这样的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浮于表面,并不能真正开发学生们的创新潜力,且工作没有做细做实,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用不大。 而在招聘中,用人单位格外注重应聘者的创新能力,大学毕业生创新能力不够,是落聘的重要因素。

(五)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影响其实现就业的关键要素,但从总体水平来看,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存在不足。不少高校偏重于知识和理论教学,以课堂教育为主,实践环节薄弱。 毕业生步入社会后缺乏实践经验,应用能力、操作能力不强,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而且,高校这种“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身处在高校“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难以适应,感到困惑、不安、焦虑、无助,甚至拒绝融入社会。 高校毕业生对社会的“驾驭”和“闯荡”能力不强,自然难以引起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何谓“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论文将其界定为就业者找到适合的岗位,在该岗位上,就业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出效益、出成果,并实现就业单位和就业者个人“双发展”的就业。 为达成这一目标,可从政府、高校以及毕业生个人等角度做出应对策略。

(一)国家层面

其一,加速经济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保障高校毕业生良性就业的重要基础。 从中国行业研究网数据可知:第一、二、三产业GDP 每增长1 个百分点可带动就业增长依次为0.1596、0.2628、0.3834个百分点。 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低端产业所产生作用甚微,最关键的还是要升级产业链价值,发展高端的、更适合高校毕业生发挥作用的产业。 各级政府要积极制定当地的经济发展驱动就业增长战略,加速产业调整升级,因地制宜,协同发展三大产业。 并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第一、二产业的融合发展。 各级政府要抓住数据全球化这一时代机遇,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以各类新兴产业发展为驱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生更多就业机会。

其二,完善政府就业服务职能,维护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 作为高校毕业生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桥梁,相关行政部门如劳动就业保障部门等应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搭建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服务平台。 政府部门应及时掌握市场对于人才需求情况,加强沟通,建立双向信息传达—反馈机制,形成匹配,促成就业。 政府部门应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集信息发布、在线咨询、线上签约、意见反馈于一体的网络就业平台。 同时,社会上就业歧视问题依然存在,政府应构建起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和用人制度,使就业者不为条件所困而为能力所重。 另外,政府亦可多出台相关优惠性政策。 例如大学生创业贷款免息、打造项目孵化基地等,打造政府、学校与毕业生之间的“服务—协助”式就业帮扶关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一个宽松、便利的大环境。

(二)高校层面

其一,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专业教学体制改革。 一方面,高校应切实加强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在教师的课程安排上做到专业对口、精准施教;另一方面,高校可通过完善教师教学考评机制,增强教师内部的流动性和竞争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适应时代发展、市场需求,新增如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等社会发展急需专业;合理规划招生规模,打造精品专业,及时淘汰过时专业。 并且,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施个性化教育,为学生定制个人专属培养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培养定向学术型和技术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多种需求。

其二,坚持以德育人理念,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素质、讲道德的工作人员始终是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高校应把立德树人摆在人才培育工作首位,持续为社会输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优质人才。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通识教育课的教学效果。 如教师在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时,可适当融入启发式、情境式教学,变晦涩的概念为通俗的案例。 同时,将德育渗透进多学科的课程内容设计中,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提出“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等问题与学生讨论研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生活和行为。

其三,着力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效。 完备就业指导部门人员力量,提高人员专业素质。 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要求,坚持“专任为主、专兼结合”原则,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教师,并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同时,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不能只充当一个下发信息、任务,回收材料、统计数据的角色,而应积极调配各二级学院的力量,调研学生实际需求,制订相应工作计划,精准施策,增强工作成效。 另外,注重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操性;并创新教学方式,例如邀请行业精英入校讲座、进行面试模拟课等。

(三)学生层面

其一,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应转变传统择业观念,主动了解新需求,认识自我,准确定位。 应树立起正确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和择业观:第一,要脚踏实地,准确进行自我评估,在锻炼中成长壮大,切忌好高骛远。第二,打破找“铁饭碗”的择业观,在自身潜能的基础上,发挥所长,实现价值。 第三,打破地域偏好,可以把就业创业目光转换到有大量人才需求的二三线城市,主动到基层及中小企业中去建功立业。 第四,树立诚信意识,锤炼工匠精神;克服急于求成的毛病,要有个人的敬业精神和岗位责任感。

其二,提高学习能力。 大学生首先应该学习好专业知识,系统学习每一门专业课程,打造大学生的就业硬实力。很多专业都有相应的资格考试,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会计专业,有会计师资格证;法学专业有司法考试等。 同时,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学好选修课的专业拓展知识,多关注本学科前沿知识,主动学习相应学科知识,填补自己专业方面的空缺,提高自身人力资本存量,构建一个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为自身的就业能力增添砝码。

其三,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拓宽就业路径。 大学生创新思维活跃,行动力迅捷,一直都是推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新浪潮的主力军。 大学生应把握自身这一优势,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可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选择性参加一些实践,锻炼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洗礼自己。 也可通过担任学生干部来锻炼,在组织活动中,提升自身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另外,积极参加相关创业创意大赛、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以激发本身具备的创新创业潜力。

猜你喜欢
毕业生岗位大学生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