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长牡蛎产业发展现状

2021-11-16 04:49王庆志滕炜鸣郑杰刘项峰于佐安李琪
中国水产 2021年10期
关键词:牡蛎苗种辽宁省

文/王庆志 滕炜鸣 郑杰 刘项峰 于佐安 李琪

辽宁省是我国传统牡蛎养殖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长牡蛎养殖第二大省。本文详细阐述了辽宁省长牡蛎产业发展现状,包括产业规模、养殖生产现状、加工与贸易状况以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等,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期为辽宁省牡蛎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牡蛎,俗称海蛎子、蚝(蠔)、生蚝、蚵仔等,现已发现100多种,广泛分布于各国沿海,是世界范围内养殖最广、产量最高的经济贝类,也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种类之一。我国牡蛎养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汉朝时期就有成熟的插竹养蚝技术。国内现已报道的牡蛎养殖品种有20余种,其中商业化利用程度较高的是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又称太平洋牡蛎)、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和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另外,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和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也有一定的养殖规模。

其中,长牡蛎主要分布于我国北起鸭绿江口,南至江苏省连云港市周边的黄渤海海域,是我国北方沿海主要养殖贝类之一。近20年,我国长牡蛎产量持续增长,从2000年的81.31万t增长至2018年的124.11万t,年均增长率为3.32%。2019年因生态环境变化、养殖海区梳理等原因,全国长牡蛎总产量下降幅度较大,为97.52万t。到2020年,全国牡蛎总产量增幅为3.81%,主产地山东省、辽宁省等地长牡蛎总产量均有较大程度增长,辽宁省增幅13.79%,山东省增幅11.68%,两地长牡蛎产量均达到近20年峰值。目前,长牡蛎养殖业在辽宁省、山东省、河北省、江苏省等地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有扩大趋势。

辽宁省沿海自然分布的牡蛎品种主要有巨牡蛎属的长牡蛎、近江牡蛎、日本巨牡蛎(Crassostrea nippona)和牡蛎属的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 lischke)、猫爪牡蛎(Ostrea pestigris panley)等。其中,长牡蛎是辽宁省主要牡蛎养殖品种,与福建牡蛎、香港牡蛎等相比,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产量高、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

一、辽宁省长牡蛎产业规模

(一)养殖产量与面积

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辽宁省牡蛎养殖规模扩张较快。2018年~2020年,辽宁省牡蛎产量持续增长,且增幅较大。尤其2018年与2020年,年增幅远超其它省份(见图1)。

图1 2018年~2020年各地牡蛎产量年增幅

2020年,辽宁省牡蛎养殖面积2.32万ha,产量31.17万t,仅次于山东省的5.45万ha和97.15万t。

辽宁省长牡蛎养殖产量总体也呈逐年增加趋势(见图2),从2011年最低的13.34万t增加到2020年的31.17万t,年均增长率为8.61%(图3)。作为我国长牡蛎养殖第二大省份,2019年,辽宁省长牡蛎产量占全国牡蛎养殖总产量的5.24%,长牡蛎养殖总产量的28.09%。相较于2018年的5.21%和21.60%均有不同程度增长。2020年,辽宁省长牡蛎产量占全国牡蛎养殖总产量的5.75%。

图2 2010年~2020年辽宁省长牡蛎养殖年产量变化曲线

图3 2011年~2020年辽宁省长牡蛎产量年增幅

(二)产业产值

据2020年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不完全统计,2019年辽宁省长牡蛎养殖产业直接创造产值约16亿,考虑到苗种生产、中间暂养、海上养殖、加工、物流餐饮、原料供应、销售以及附属设施制造生产(包括养殖设施、牡蛎壳资源化利用、附属产品饲料加工等)在内的众多配套环节,辽宁省长牡蛎养殖产业实际创造的产值远高于16亿。

二、养殖生产情况

(一)养殖概况

2018年辽宁省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辽宁省长牡蛎养殖主要分布在大连市的金州区、长海县、瓦房店市、庄河市、旅顺口区、花园口区和普兰店市等地(见图4)。其中,金州区长牡蛎养殖规模最大,养殖产量占辽宁省总产量的50%左右,是辽宁省唯一一个连续3年牡蛎产量超过10万t的地区。长海县、瓦房店市和庄河市牡蛎产量次之,均超过1万t。以上四个地区牡蛎产量占辽宁省牡蛎总产量的99%以上。庄河市石城岛以“政府+企业+渔民”的模式创建生蚝小镇,被评为辽宁省首批特色小镇,“大连蚝”已成为能够代表高端生食生蚝产品的地方特色品种。

图4 2017年辽宁省各地牡蛎养殖产量比例图

随着多倍体牡蛎、单体牡蛎以及良种牡蛎的快速普及,丹东、葫芦岛等地逐渐开展牡蛎养殖,并迅速形成一定的规模。辽宁省牡蛎养殖不再局限于大连地区。长牡蛎养殖有蔓延至辽宁省全省海域的趋势。

(二)苗种生产

辽宁省长牡蛎苗种来源包括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人工育苗和外地购买苗种。其中,人工育苗又分为升温苗种和常温苗种。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和人工育苗中的常温苗种因出库较晚,培育期间受自然海区贻贝等附着物影响严重,市场占有比例逐渐降低。目前,辽宁省长牡蛎苗种主要为本地人工升温培育苗种和外地购买苗种。其中,因本地人工培育苗种数量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外地购买苗种占比较大。

目前,辽宁省养殖长牡蛎主要是三倍体牡蛎和“海大1号”等良种牡蛎,三倍体牡蛎苗种主要购自山东省和福建省等地,本地人工繁育三倍体苗种较少;“海大1号”等良种主要购自山东省;长牡蛎单体牡蛎苗种目前省内也有生产,但生产数量仅满足试验需求。

(三)养殖方式

辽宁省牡蛎养殖方式主要为浅海浮筏养殖以及少量底播养殖。浅海浮筏养殖主要采用垂下式养殖,即浮筏吊绳养殖和浮筏网笼养殖(见图5),每年5月中下旬投苗,2年~3年养成后可收获。底播养殖主要为滩涂播养。

图5 牡蛎吊绳养殖与网笼养殖

随着牡蛎养殖业快速发展,牡蛎养殖模式需求日益增大,网箱养殖和托盘养殖等牡蛎养殖新模式也应运而生(见图6)。

图6 牡蛎网箱养殖与托盘养殖

(四)长牡蛎养殖种类

辽宁省长牡蛎养殖种类有常规牡蛎(主要为“海大1号”等良种牡蛎)和三倍体牡蛎(包括长牡蛎三倍体,长牡蛎与福建牡蛎杂交三倍体)。

目前,常规牡蛎依然是长牡蛎养殖的主要品种。除人工培育的长牡蛎普通苗种外,还有经人工选育出的新品种长牡蛎。如2014年以来,由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引自中国海洋大学的“海大1号”“海大2号”和“海大3号”等长牡蛎新品种,因抗逆性强、生长快和表型特征明显等优点,在辽宁省养殖规模正逐步扩大。

三倍体牡蛎因其繁殖季节口感好、出肉率高、生长快等特点倍受市场青睐,随着苗种来源的稳定和扩大,其养殖规模也呈逐年增加趋势。

另外,品相更好、加工运输更为便利、更加符合高端市场需求的单体牡蛎苗种供应和养殖规模也正快速发展(见图7)。

图7 长牡蛎单体牡蛎养殖

三、牡蛎加工与贸易

(一)产品加工

长牡蛎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海中牛奶”之美誉,深受消费者青睐。辽宁省牡蛎加工业主要集中在大连市,产品种类主要包括冷鲜牡蛎肉、冷冻牡蛎产品(半壳冷冻牡蛎、冷冻牡蛎肉、冷冻牡蛎预调制产品)、干制品(鲜干、熟干、盐渍)、调味品(蚝油)、罐藏品(调味牡蛎罐头、烟熏牡蛎罐头)、休闲即食产品(即食牡蛎、牡蛎香肠、牡蛎酱等)、营养保健食品(牡蛎粉、牡蛎肽粉、口服液、胶囊等)和牡蛎壳产品(牡蛎壳粉、蛎壳石灰、砺壳水泥、蛎壳人工礁、养殖水体净化剂)等。随着牡蛎精深加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完善,新型牡蛎相关产品也在不断涌现。

(二)产业流通

辽宁省养殖牡蛎一部分流通到附近市场,作为生鲜产品满足本地日常消费,一部分流通到大连湾国际水产品贸易市场等集散场所,经过冷链运输运往全国各地,剩余部分被加工成牡蛎产品,销往全国。

牡蛎养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金石滩等中间暂养育肥场所,短期育肥和成品输出对牡蛎的流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进出口贸易

据2020年我国牡蛎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辽宁省长牡蛎进口量和进口额分别为226.56t和98.34万美元,分别占全国牡蛎进口总量和进口总额的5.18%和2.33%。其中,法国、韩国、日本、爱尔兰和新西兰为进口牡蛎的主要来源地。“活、鲜或冷的牡蛎(种苗除外)”是最主要的商品类型。

2019年,辽宁省长牡蛎出口量、出口额分别为866.50t和495.00万美元。出口的主要类型是“制作和保藏的牡蛎”,主要出口地是美国。

四、长牡蛎产业发展问题与建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长牡蛎养殖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成为辽宁省和其他地区的海洋支柱产业,对推动辽宁省乃至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健康发展的牡蛎产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丰富动物蛋白种类、维持沿海地区稳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渔农收入、扩大出口和赚取外汇、传承传统文化、清洁海域水质和固碳汇碳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规避无序发展等现有传统养殖产业发展弊端,以实现长牡蛎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一)规范产业发展

长牡蛎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需求。受市场潜力、利益驱动等因素影响,目前局部区域已出现养殖密度过高现象。单一品种养殖、遗传多样性降低等问题持续积累,也对长牡蛎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通过遗传改良,培育优良抗逆牡蛎品种(尤其是土著优良品种),保证长牡蛎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发展基于养殖容量的高效绿色养殖新模式,根据与国际接轨的养殖标准规范牡蛎养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以相对统一的养殖、采收以及加工标准为发展方向,实现牡蛎养殖产业机械化、规模化。

(二)发展高经济附加值牡蛎品种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和世界(除中国外)牡蛎产量分别为487.94万t与97.89万t,中国在全球牡蛎总产量中占比83.29%,但中国牡蛎单位养殖产值却始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产值与产量严重不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产出长牡蛎品相普遍较差,无法进入高端牡蛎市场。

与传统养殖模式中的牡蛎相比,单体牡蛎因其个体独立,不仅在生长速度、采捕难度、以及加工和运输成本等方面更具优势,其更高的品相(完整度、肥满度、整齐度等)还能有效地提升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因此,推广类似单体牡蛎(品相更好)、三倍体牡蛎(生长更快)、人工选育新品种牡蛎(抗逆性高)等高经济价值品种,能大幅度提高辽宁省长牡蛎的市场竞争力。

(三)提升本地品牌效益

辽宁省地处我国北方,横跨黄渤海,相对较高的维度、较低的水温以及较大的温差等因素使得大部分海洋生物生长周期更长,也更易形成高品质品牌。“辽参”“大连鲍”“兴城多宝鱼”等辽宁品牌,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驰名国内外。长牡蛎也同样如此,相对较长的养殖周期、较大的温差等因素,造就了辽宁省长牡蛎更为优质的品质。政府应重视本地品牌效应,自上而下地打造推广并维护辽宁省地方品牌,注重品牌的日常维护,提升品牌附加效益。

(四)大力发展牡蛎精深加工

我国长牡蛎养殖业虽然产量很高,但是加工比例较低,且主要以传统的粗加工方式为主,经济附加值不高。根据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统计数据,我国用于加工的牡蛎量仅占牡蛎总产量的30%~40%,其中冷冻、冷鲜等初级加工品占一半左右,辽宁省长牡蛎加工业也存在同样问题。长牡蛎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整个牡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牡蛎资源优势,加快牡蛎绿色、高效加工关键技术的研发,开发新型营养、健康、方便、安全的功能性(如牡蛎保健功能和药用功能)或个性化产品,进一步丰富市场上牡蛎相关产品种类,推动辽宁省牡蛎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猜你喜欢
牡蛎苗种辽宁省
关于溧阳市青虾“太湖2号”苗种扩繁体系生产情况的公示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法国培育出多口味牡蛎
一餐牡蛎吃出50颗珍珠
宁夏银川市成为西北最大水产苗种集散中心 等
《如何煮狼》:煮狼的女人爱牡蛎
牡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