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补泻穴位埋线疗法治疗中风后恢复期肌张力增高临床研究*

2021-11-19 07:38李宁张宛秋吴仪徐鹏薛爱荣
河南中医 2021年12期
关键词:肌张力痉挛中风

李宁,张宛秋,吴仪,徐鹏,薛爱荣

1.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中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较高及高复发风险的特点。近年来,虽然中风患者的生存率较前提高,但多数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加重了康复训练难度和治疗难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1-2]。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是最常见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约占功能障碍的80%[3],此类患者多以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痉挛等为主要表现[4],具体呈现为患肢肌张力增高、运动阻力大及平衡协调性差等临床症状。有效防治痉挛是提高康复疗效的关键,也是临床研究难点。穴位埋线疗法作为针刺治疗的延伸,具有长效针灸之功效,能调节阴阳平衡,使得机体气机内外调达,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前期有研究显示,穴位埋线疗法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疗效肯定,可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5-7],但尚未有穴位埋线联合呼吸补泻手法进行干预的相关报道。笔者采用呼吸补泻穴位埋线疗法治疗中风后恢复期肌张力增高,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病房收治的60例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型)并伴有肢体肌张力增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2~76(53.1±6.8)岁;病程(54.2±4.3) d。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4~77(54.2±7.2)岁;病程(53.9±6.8)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8]的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9]的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和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发病时间2周~6个月,痉挛采用Ashworth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0级。

1.3 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病例排除标准既往有运动功能障碍,合并有严重的肺部感染、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重症糖尿病、肾功能障碍、语言理解障碍或严重痴呆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平补平泻针刺法,取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下肢:髀关、伏兔、殷门、阳陵泉、解溪、委中、承山、血海、三阴交、太冲。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放松呼吸,针刺处常规碘伏消毒,选1.0~1.5寸不锈钢毫针,四肢各腧穴直刺1.0~1.5寸,快速进针,平补平泻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休息2 d,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5.2 治疗组 给予呼吸补泻穴位埋线疗法治疗,上肢取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下肢取穴:髀关、伏兔、殷门、阳陵泉、解溪、委中、承山、血海、三阴交、太冲。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放松呼吸,在埋线处用常规碘伏消毒,取约2 cm长的可吸收性外科缝线,放置在一次性埋线针的针管前端,后接针芯,左手绷紧或切按进针部位的皮肤,右手持针,委中、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冲穴采用呼吸补泻之泻法,操作时嘱患者深吸气,快速进针,出现针感后,嘱患者呼气,同时退针;外关、殷门、阳陵泉等穴采用呼吸补泻之补法,操作时嘱患者深呼气,同时快速进针,出现针感后,嘱患者吸气,同时退针。取泻阴补阳之意,阴经腧穴采用呼吸补泻法之泻法,阳经腧穴采用呼吸补泻法之补法。每2周治疗1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2)若G=Mp(n,m),n≥ 2,m ≥ 1.当G/=M2(2,1)时,P∗(G)连通分支个数k(P∗(G))=p+1.当 G=M2(2,1)时,k(P∗(G))=5;

1.6.1 痉挛程度 运用Ashworth评定量表评估痉挛程度,0级:无肌张力增加;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呈现最小的阻力或释放;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在关节活动度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呈现最小的阻力;2级:肌张力明显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肌张力明显增加;3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4级:受累部分呈僵直状态。

1.6.2 运动功能评分 采用Fugl-meyer(FMA)评分法评定运动功能,正常100分。轻度运动障碍为96~99分,中度运动障碍为85~95分,明显运动障碍为50~84分,严重运动障碍<50分。

1.6.3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使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独立为100分,轻度依赖为91~99分,中度依赖为61~90分,重度依赖为21~60分,完全依赖为0~20分。

1.6.4 临床痉挛指数评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痉挛指数评分变化情况,包括腱反射、肌张力、阵挛的评定等3个方面,总分16分。轻度痉挛为0~9分,中度痉挛为10~12分,重度痉挛为 13~16分。

1.7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肌张力恢复到正常;显效:Ashworth等级评分降低2级或2级以上;有效:Ashworth评分降低1级;无效:评分不变或增大,即等级评分治疗前后无变化或治疗后上升。

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 /n×100%

2 结果

2.1 两组肌张力增高患者治疗前后痉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痉挛程度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肌张力增高患者治疗前后痉挛程度比较 例

2.2 两组肌张力增高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痉挛指数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痉挛指数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肌张力增高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痉挛指数评分比较 分)

2.3 两组肌张力增高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肌张力增高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 分)

2.4 两组肌张力增高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肌张力增高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分)

2.5 两组肌张力增高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有效率为63.33%,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肌张力增高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中风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严重疾病,早期干预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中医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历史悠久[10],经验丰富,但尚未见有关穴位埋线疗法联合呼吸补泻手法进行干预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探讨呼吸补泻穴位埋线疗法对患者患侧肢体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旨在为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穴位埋线疗法是普通针刺的延伸,《灵枢·终始》曰:“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穴位埋线利用埋入羊肠线产生较一般针刺方法更为强烈的针刺效应来激活组织器官的活动功能,加快气血循环、淋巴回流,促进受损脑神经恢复,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善脑功能[11-13],有“制其神,令其易行”和“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的作用。本研究中,在呼吸补泻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穴位进行埋线,使羊肠线在穴位内“深内而久留之”而达到持续刺激、减轻痉挛的效果,作用持久,简便廉验[14-15]。穴位埋线疗法配合呼吸补泻法可通过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达到聚神、治神的目的,以提高针刺疗效。《针灸大成》中说:“凡针痛者……不可起针,令病人吸气一口,随吸则将针捻活,伸提一豆即不痛。”指出进针时配合呼吸运动可以在调节补泻同时减轻针刺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中风后肢体痉挛属中医学“转筋”“经筋病”等范畴。病机为阴阳脉经气失调,表现为患侧上肢屈肌、下肢伸肌拘急痉挛、肌张力高,为阴急阳缓,治疗的关键在于泻阴补阳,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有报道显示,针刺阴阳经可有效减轻痉挛程度,改善肢体运动功能[16]。手三里为手阳明经合穴,脉气所发之处,有通经活血、泻热镇痛之功,与曲池配伍多用于治疗“手臂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僻,手足不遂”等证;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为大肠经气血汇聚处,具有通经活血、疏利关节之功[17]。治疗中风后肌张力高,普通针刺治疗时多采用平补平泻针法,忽视了阴急阳缓的病理状态[18]。《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呼吸补泻,指出吸气时进针为泻,呼气时进针为补。呼吸补泻穴位埋线疗法根据缺血性中风阴急阳缓的病理状态,阴为病,泻阴补阳,即阴经(拘急侧)取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冲等穴位埋线采用呼吸泻法,以泻阴经,解拘挛,疏通经络;阳经(弛缓侧)取外关、殷门、阳陵泉等穴位埋线用呼吸补法,振奋阳经,调畅经脉之气,达到阴阳互济平衡状态,解除痉挛,恢复肢体正常运动功能。有研究表明,针刺对中风后处于异常状态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抑制调节作用,可减弱脊髓中枢对骨骼肌的下行性促通作用[19],降低肌张力、减轻肢体痉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20-21]。

综上所述,呼吸补泻穴位埋线疗法治疗中风后恢复期肌张力增高均有明显效果,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痉挛程度,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肌张力痉挛中风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