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视角的老挝文化特征及中老节庆文化对比研究

2021-11-21 03:25陈军军
当代旅游 2021年18期
关键词:僧人老挝

陈军军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

引言

2020年9月22日,中老铁路福格村隧道贯通,这是中老铁路全线最后一条长隧道。中老铁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北起中老边境口岸磨丁,南至老挝首都万象,全长400多公里。中老铁路计划于2021年12月建成通车,建成后,从云南省会昆明至老挝首都万象有望夕发朝至。中老铁路的建成势必促进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在此背景下,了解彼此文化、尊重彼此文化、学习彼此文化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保障。

一 节庆文化与旅游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多种节庆,节庆文化是宝贵的旅游资源。由于历史、文化、民族和宗教等多种因素,有许多节日具有世界区域性的特点,许多国家的民族共同欢庆同一个节日,泼水节就是这样的节日。共同的节日又带有鲜明的地方特点,透出多彩的民族文化气息。节庆文化属于民俗文化,几乎所有的旅游行为都离不开旅游目的地的民俗风情。节庆旅游,就是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节庆,体会风土人情为主要旅游目的。作为一种专门的旅游,节庆旅游除了具备旅游的共性和文化旅游的一般性外,还具有自身的个性,具有如下特征。

(一)神秘性

对于游客而言,奇特的节庆民俗本身就是一种陌生的知识,观赏、了解、领略、参与这些奇风异俗的过程,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求新求奇的心理,还可以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人们的眼界。

(二)审美性

审美追求是旅游者的普遍动因,审美活动贯穿于旅游行为的整个过程。节庆风情旅游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得身心的愉悦。节庆文化往往给人真切、热情、温暖、绚烂的感受。

(三)乡土性

节庆民俗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而参与节庆民俗的旅游者往往获得朴实而自然的旅游体验。在众多旅游类型中,节庆旅游是与人交往最多、最富人情味的一种。

二 老挝泼水节节庆活动

老挝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泼水节,泼水节最重要的地点就是琅勃拉邦。为了庆祝这个节日,琅勃拉邦的人们早早就把节日期间街道游行的花车准备起来了,节日当天被选中七仙女的姑娘们将要坐在花车上。花车上面的动物模型是根据泼水节开始那天的动物属相所决定的,七仙女的第一名将坐在高高的动物花车上,向人们展示她的美丽。泼水节的日期是根据佛历决定的,这一天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南传佛教国家共同的新年。每到这个时候,湄公河的两岸都会充满欢乐。泼水节还没有正式开始时,庆祝节日的各种活动就已经陆续展开了。每年,老挝的学校里有很多女生报名参加七仙女的选拔,在女孩子看来,能够在比赛中展现自己的美丽是非常风光的事。在老挝流传着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国王,自认为聪明无比,他说如果有人能答出他的难题,他就砍掉自己的头,结果他输了。

泼水节的早上,古城琅勃拉邦人迎接新年的第一件事是向僧侣们布施,僧侣们化缘的传统以及人们施舍的习俗在这里已经持续了上千年。中午时分,请国王头像的仪式就开始了。传说中那个国王的头像,平时被供奉在瓦塔寺里,保管头像的老人在高僧们的主持下把头像交给七仙女,然后由她们护送到著名的香通寺。除了七仙女之外,全城的人都会来护送国王的头像,很多怀着梦想的小姑娘也都打扮成仙女的样子。七仙女护送国王头像是古城琅勃拉邦独有的风景,她们在众人的簇拥下,把国王头像安放在花车上,七仙女坐在花车上,陪着父王前往香通寺。香通寺的旁边就是古代的王宫,王宫里供奉的佛像是11世纪时古代柬埔寨的国王送来的礼物。当年,澜沧国王法·恩古姆迎娶了高棉王国的一位公主,他的岳父,也就是高棉国王,赠给了他一尊金佛。法·恩古姆国王把这尊佛像视为王国的保护者,珍藏在一座宝塔中。1560年,澜沧王国迁都万象,这尊佛像就留在旧都作为镇城之宝了,从此这个城市被称为琅勃拉邦,意思是供奉金佛的地方。人们敬奉这尊佛像,怀念与邻邦的友谊,他们相信这尊佛像会给老挝带来永远的安宁与和睦。泼水节期间,琅勃拉邦人把这尊与古城命运相连的金佛请到万迈寺,进行隆重的浴佛仪式[1]。

三 泼水节表达的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民对水的崇拜

水的因素一直就存在于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中。在这里,水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太密切了。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每年只分两季,即雨季和旱季,天上的降雨与湄公河水的涨落直接影响大地的物产。因为有了水,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人们种植水稻,养育着3亿多人,稻米的生产使社会和文明的发展成为可能。人们在江河湖泊上行船交通、捕鱼捞虾,人们用水浣洗布料、舂米推磨。水,使整个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丛林茂密、阡陌纵横。是水,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建立了诗歌般的农耕社会。水涨了、水落了,这里的人会随之喜悦或悲泣。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毁灭的力量,这里的人们对水充满感激,同时心存畏惧[2]。于是,人们祭祀一切主宰水的掌管,把人间美味敬献给他们,并伴之以香火;在水边歌唱、舞蹈,让水主宰快乐;模仿他们的举止形态,表示自己身上已禀赋了神性,从而能够活灵活现。

泼水节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个国家的节庆活动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独特的庆典方式。欢度节日的时候,天空中飘荡着歌声,大地上欢腾着舞蹈,这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民共同的活动,是创造和谐友爱的时刻。泼水节时,流域人们共同参与一件事情,一起从事一个活动,大家聚在一处欢笑、相互祝福。泼水节是流域人民相互沟通、增进友谊的重要纽带。

四 老挝文化的基本特征

老挝民族众多,构成了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老挝语“风俗”一词可音译为“喜空巴佩尼”,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喜”,即节日方面的习俗,包括十二个节日,即每月有一个重要的节日,称为“十二风”;二是“空”,即有关行为规范的习俗,共十四条,称为“十四俗”;三是“巴佩尼”是有关生活方式的习俗,包括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生产生活的19个方面。

(一)老挝文化中的“十二风”

在老挝,佛历十二个月份里,每月都要庆祝重要的节日,称为“十二风”。“十二风”即老挝的传统节会。传统节会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老挝,佛历十二个月份里,每月都有受到重视的节日。除了归入“十二风”的每个月的节日外,老挝还有诸如塔銮节等重要的节日[3]。

1 一月恕罪节

恕罪节,也称为正月节、守斋节,在每年佛历一月份举行。传说有一个和尚乘船沿恒河顺流而下,船只挂住水柳并把柳枝折断,和尚不以为过,然而此后他苦苦修行了一万年也不得道,死后转世成为一条大蛇。老挝佛教徒认为,不管多小的过错都不应该漠视,都应该忏悔。反思自己一年来犯下的过错,便形成了恕罪节。封斋忏悔时,佛教徒找一个和尚不多的寺庙,搭一个简易的帐篷,清心持戒六天六夜,请求高僧允许出罪方可成为纯洁无过的人。这不是一个群众性的节日,没有老挝一般节日的热闹和欢快,而对笃信佛教的老挝人来说,它关系到自身一辈子的修行。因此,不管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过去一年中犯下什么过错,老挝的佛教徒都要入寺忏悔修行。

2 二月丰收节

丰收节,也称聚场节。传说有两个兄弟,以庄稼为生,弟弟勤劳,在播种、插秧、收割、晒谷和入仓等各个环节都要布施,一年要布施九次,最后得道成为阿罗汉,得以侍守在佛祖身边。而哥哥懒惰,一年只布施一次,最后没能留在佛祖身边,只是成为了人类中的圣者。因此,老挝人认为施舍稻米是很大的功德,会得到回报。当然,诚意和行动的差别也会带来功德的不同。在节日期间,人们把稻谷堆积在空旷的场地上,堆得越高越能显示丰收,能给农户带来五谷丰登的好兆头。

3 三月的万佛节

对佛教徒来说,佛历三月十五日是一个神圣的节日,“万佛节”也称“三月望日僧伽会”。传说释迦牟尼的1250个弟子于这一天不约而同地来到他身边,而这也成为释迦牟尼生前与其弟子的最后一次聚会。佛祖释迦牟尼于这一天向众弟子们提出了三条训诫:一是不做坏事,二是只做好事,三是保持净心。这个节日是佛教徒净心修佛的节日,但万佛节与民间的烤糕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百姓向寺庙献糕、听经,两个节日就重合到了一起。

4 四月吠陀节

吠陀节也称听经节,在每年佛历四月份举行,持续到六月份。节会期间,僧侣讲述佛祖的身世经历,主要解说《吠陀经》和《本生经》。据《马来门马来盛》一书记载,佛祖教导人们要善待父母,尊敬僧人,专心在一天内听完《吠陀经》和《本生经》,才能与佛祖同在。听经日子来临前三天,各村寺庙都要彻底打扫卫生,搭建诵经台;节日第一天要举行经书游行,以迎接经书进村进寺;第二天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第三天早上4点开始举行诵经活动,一直持续到晚上才结束。

5 五月泼水节

泼水节,也称佛历新年、宋干节,在每年佛历五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举行。泼水节是最具有佛教特色的节日,新的一年,人们总想摆脱过去一年的晦气,换来全新的前景。水,是新年的主题,人们用浸泡香花的香水相互泼洒,寄意洗涤污浊晦气,祈愿健康幸福。

6 六月高升节

高升节,也称火箭节,源于婆罗门教求雨的风俗。放火箭之前,人们会举行火箭游行等活动,游行过程中人们常常载歌载舞,有的穿着奇装异服,有的化装成小丑的模样,以吸引众人的目光,整个现场气氛非常热闹。

7 七月清洗节

清洗节,也称驱邪节。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总会沾染一些污浊之物,轻者如灰尘,重者如各种瘟疫和邪气,而心灵方面的污垢更为严重,如贪欲、仇恨、嫉妒等都不利于人的修行,都必须得到清除,给人们还原一个清净的身心。节日当天,家家户户搭起高台,准备鲜花、烛火以及拴线祈福的物品,请高僧为主人家消灾祛邪。

8 八月入夏节

每年佛历八月十五日到十一月十五日,为期三个月,是和尚闭门修行的时期。八月十五日一早,民众把早已准备好的各种食物、衣服、香烛等送到寺庙中献给僧人。这天早上会举行各种佛教仪式,包括斋僧、接受洗礼、听经等。下午,僧人们要召开自己的僧侣大会。晚间,人们又聚集在一起,举行秉烛游行等佛事活动。

9 九月祭鬼节

祭鬼节又称祭奠节,每年佛历九月二十九日至三十日举行。据佛教《法句经》记述,印度摩揭陀国王频毗娑罗的亲戚吃了僧人的食物,死后入了地狱。以后每当国王供奉佛祖,这些鬼魂就在夜间哄闹滋事。于是,国王便在每次祭拜佛祖的同时,也给这些鬼魂准备一些祭品。从此,佛教徒们形成了一项传统,每次祭拜佛祖时也要祭拜鬼神。

10 十月祭祖节

祭祖节,也叫抽签节,每年佛历十月十四日至十五日举行,主要是祭祀佛祖。人们将准备好的食物、香烛等祭品放在一个大托盘里,写上自己的名字,如果哪个和尚抽到了自己家的签,人们就把这些供品直接献给那位僧人,以给死去的父母、亲人积蓄功德。

11 十一月出夏节

自八月份入夏以来,僧人已有三个月不得出行。为使僧人们能够交流佛法,沟通心得,同时也有机会探望家人以及化缘等,自十一月十六日起,解除雨季禁行,允许僧人出行。为庆祝出夏节,十四日至十六日间各地还举行漂水灯、赛龙舟等活动。

12 十二月献僧衣节

每年佛历十一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期间举行献僧衣节,为期一个月的节日主要是向僧侣敬献做袈裟用的黄布。据《法句经》记载,有30名左右的僧侣前往拜祭佛祖,途中正值入夏节,僧人们只能在当地守夏,直到入夏节结束才匆忙赶路,一路经受风吹雨打,历经艰辛,最终到达佛祖所在的地方。佛祖为其虔诚感动,赠予黄布做衣服。自此,雨季后给僧人敬献黄衣成了老挝佛教社会的一项传统。

(二)老挝文化中的“十四俗”

老挝民族众多,构成了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传统上有关行为规范的习俗共十四条,称为“十四俗”。老挝有针对平民的十四条行为规范,也有针对王族的十四条行为规范。如今,老挝已废除了君主制度,但作为老挝文化的整体,这些俗规转移为民众对当权政府的期待,因为这些俗规中弘扬佛教文化、体恤下属和民情等思想与当代政府的管理理念是相通的。

(三)针对平民的十四条行为规范

第一条,当稻谷丰收、果实成熟时,不可急于自己先取食,先献给德高望重的长者,而后才能自己享用;第二条,不可欺诈,不可制造和使用假币,不可粗言秽语;第三条,众人齐心协力给寺庙和自家房屋建筑围墙或篱笆,在房屋四周建造祭神台;第四条,进屋前先洗脚;第五条,每个月的 7、8、14、15日,祭拜房柱、炉灶女神、梯子女神、门神,以感谢神灵的恩典;第六条,每晚睡觉之前,需先为丈夫洗脚;第七条,每到斋日,要为自己的丈夫、父母长辈敬献鲜花、香烛等,每到布萨日(佛教仪式日),要为和尚敬献鲜花和香烛;第八条,每月望日和最后一天作为斋日,要请僧人到家中念经做法,保佑家人平安;第九条,僧人化缘时,不可让其久等,布施时不可触碰僧人的身体或钵体,布施时不可穿鞋、打伞、用布遮盖头部、抱小孩或手持武器等;第十条,僧人因犯错而受“别住”处罚(即罚其独处,反思悔过)结束后,要为其献上鲜花、香烛以及八事随身等日常用品;第十一条,僧人经过时,要坐下,行举手合十礼,方可交谈;第十二条,不可以踩踏有德僧人的身影;第十三条,不可将剩下的饭菜献给僧人,也不可将剩下的饭菜留给丈夫吃;第十四条,不可在斋日、入夏节、出夏节以及新年时发生性行为[4]。

可以看得出,“十四俗”具有浓厚的佛教性质,以风俗的形式制约人们的行为,虽然不具备法律的强制性,但却深入人心。“十四俗”也体现了僧人在社会生活中享有极高的地位,同时还反映出浓厚的夫权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平等意识已渐为大众所接受,女性完全从属于男性的风俗已被废除,“十四俗”的部分内容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再存在,但“十四俗”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却还是得到了保留和继承。

(四)针对王族的十四条行为规范

第一条,为王者,欲委他人以重任,必先考察其人品、能力,不可听信谗言,不可迷于媚语,该听则听,不该听则不听,封受官爵者必胸怀坦荡,廉洁奉公,不欺压百姓;第二条,为王者,必使下属团结同心,不可尔虞我诈,需以自身之智慧、德行树立威信,使下属敬畏,使百姓安居乐业;第三条,为王者,每到新年时,需请玉佛、勃拉班佛及其它佛像沐浴更新,以鲜花香烛供奉,听经守斋七天七夜,使各寺院充满热烈欢乐的气氛,体现对佛教的热情,堆沙塔、供奉水陆天诸神,方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第四条,为王者,每到新年时,需请僧侣将南方之水恭迎至北方,请南北的僧人相互往来交流,请主神遍访各地,护佑百姓,国家方可强盛,让百姓为僧人泼洒香水,以求安居乐业;第五条,为王者,每到新年时,需召集众臣、乡绅等向帝师和皇帝请安,需恭请高僧举行浴佛仪式;第六条,为王者,每到新年时,需召集各级官僚在佛祖、法王和僧王面前宣誓效忠国家;第七条,为王者,每年七月,要好生供养城王守护神,以免遭受鬼魅的骚扰;第八条,为王者,每年八月起,要组织僧人念经三天,祭拜八方神灵和龙王宗亲,而后要绕全城诵经,鸣放礼炮、遍洒沙粒以驱除邪气;第九条,为王者,每到九月末,需得提醒民众举行祭鬼仪式,以祭奠逝去的先祖和亲人,命令各级官吏组织祭拜守护一方平安的龙王十五族宗亲,祈祷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第十条,为王者,自十月望日起,需提醒民众祭拜各路神仙和先祖,过祭祖节;第十一条,为王者,每到十一月望日,需给完成闭门修行达三个月的僧人提供自我忏悔并善意批评他人的场所,并在该场地树立界碑,活动结束后要拔掉这块界碑,国家才可兴旺发达,各级官吏方能团结一心、勤于政务,晚上还要提醒民众去漂水灯,祭拜龙王十五族宗亲,以求国泰民安;第十二条,为王者,每到十二月一日,要召集达官贵人欢聚首都琅勃拉邦,陪同皇帝观看赛龙舟和参拜西坦玛索加腊寺,僧侣和民众也会自发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游行大军中,以壮皇威;第十三条,为王者,要仁心博爱,遵行五戒、八戒,有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以仁义泽及官吏下属,不可有猎杀生灵、沉迷女色、乱伦败德等恶劣行为;第十四条,为王者需得以广阔的仁德将十四项无上的财富集于一身,即:国之耳(聪明过人的遣外使节)、国之眼(学富五车的文人)、国之核(智慧超众的高僧)、国之门(各种武器)、国之根(可预知祸福的星象家)、国之茎(经验丰富的前辈、长者)、国之梁(诚实的国民)、国之墙(战无不胜的勇士)、国之界(立国安邦的大臣)、国之檀(仁德之王)、国之觉(有良心的大商巨贾)、国之心(医术高明的大夫)、国之宝(领地和良民)以及国之云(腾云驾雾救百姓于水火的神仙)[5]。

如今,老挝已废除了君主制度,针对王族的“十四俗”似乎已经没有存在的根基,但作为老挝文化的整体,它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些俗规已经转移为民众对当权政府的期待,因为这些俗规中弘扬佛教文化、体恤下属和民情等思想与当代政府的管理理念是相通的[6]。

(五)老挝婚丧习俗

1 婚庆习俗

老挝人把结婚视为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有能力走入社会独立生活的标志,结婚是人生的第三个重要阶段,排在出生、出家之后,因此老挝人非常重视结婚仪式,其形式和程序比其他习俗更为复杂和繁琐。婚礼一般要举办两天两夜,第一天是“热身礼”,先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并答谢亲朋好友,晚上彻夜狂欢。第二天才是真正的婚礼,婚礼当天,男女双方须在自家举行拴线祝福仪式,如果是早晨举行仪式,忌讳超过中午12点,如果是下午举行仪式,则不能超过5点,特别忌讳太阳落山后举行仪式。

婚礼一个重要的仪式是迎亲,老挝语称之为“女婿游行”。迎亲队伍在拴线仪式结束后即出发前往新娘家,新郎按照传统风格打扮,穿兜裆裤,佩带宝剑,手拿甘蔗和鲜花,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意为保卫爱情和创造甜蜜美好的新生活。为体现出男方家的诚意和身份,迎亲队伍会制造隆重热烈的场面和气氛,一路敲锣打鼓,鸣放鞭炮,载歌载舞。迎亲队伍到新娘家门前时,不能马上进家门,而是要派老者先“叫门”,以表达男方对女方的真心。进门口,证婚人先宣读允许结婚的正式文件,出示结婚证书,然后举行拴线祝福仪式和感恩仪式。感恩仪式是婚礼上的一项重要程序,过程也非常复杂,新郎新娘要感谢双方父母养育之恩,双方家长要宣讲老挝的“十二风”和“十四俗”,强调夫妻互敬互爱之德,提醒双方尊敬老人。各项仪式结束后,主人便盛情邀请来宾用餐。

2 产后调理的习俗

老挝人一般把出生、出家、婚姻和丧葬四个方面的文化生活视为最贴近生活、最能体现老挝基本文化内涵的部分。

一直以来,由于医疗条件有限,老挝新生儿存活率很低。如何保障新生儿和产妇的生命安全成了老挝社会非常重视的问题。自从妇女怀孕时起,孕妇就会得到非常细心的照顾,不再从事重体力劳动。妇女生产后,若是头胎要坐30天的月子,二胎、三胎可适当减少到25天和20天左右。不管天气多热,在产妇和新生儿周围都要有火炭天天烘烤,饮用水和洗澡水也必须是温热的。坐月子过程中最能体现老挝文化特点的要属坐月子的仪式了,在坐月子开始和结束时都有专门的仪式:新生儿出生后,家人要请僧人或祈祷师主持驱邪仪式,驱除威胁母婴生命安全的各路鬼魅;月子结束时,要给母婴举行拴线仪式,宣告母婴的健康和顺利。产妇坐月子期间,也有很多禁忌。

3 丧葬习俗

老挝人的葬礼颇为繁杂,包括洗礼、守灵、出殡和安葬四个重要部分。人去世后,亲人要先为逝者擦洗更衣,并在口中放入金子,让逝者干干净净地走向另一个世界的同时,期望其能享受荣华富贵。如果逝者是佛教徒,则要把逝者的双手合到一起,拇指系到一起,状如礼佛,但在入棺前要解开,使双手与身体自然平放。

老挝的守灵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安葬前,逝者尚存放在家中,亲人和朋友前来吊唁;第二个阶段是安葬后还须守灵一段时间。各阶段的守灵时间没有严格限制。守灵期间,除了最近的亲人外,不必通知也不邀请一般的亲戚朋友,但知情的亲人都会主动前去吊唁。

老挝社会认为人的一生如果有三次大的送行或称亲友游行才是完美的。第一次送行称为“那伽游行”,即送男子出家为僧;第二次送行是迎亲;第三次就是“出殡游行”。老挝人不会把葬礼安排得太过悲伤,而是尽量在祥和甚至欢乐的气氛中给逝者送行。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后是去往西方极乐世界的,而不是毁灭。一些大户人家的出殡队伍非常讲究,和尚走在最前面,家属陪同棺木跟在后面,远近亲人则紧跟其后,村里人和穿着白衣的尼姑走在队伍的后面。老挝语把坟地称为“巴沙”,直译为“慢山、慢林”,顾名思义是希望人健康长寿,从而往林地、坟地送行的时间需要慢一些。在出殡的过程中忌讳快步或跑步前进,因为这是逝者与家属阴阳两隔的最后相处时间,希望到达坟地的时间越慢越好,以寄托最后的哀思。人们在出行途中遇到出殡队伍被认为是一种吉兆。

五 结语

老挝村民的生活非常简单,很多人每年只外出一次,到镇子上去买些生活必需品。偶尔,旅行者会闯入村庄,他们总是受到最热情的接待。心怀感激的旅行者在离去时,往往将一些令村民们好奇的装备和服饰留下来,所以,村子里有些人的穿着和城里人区别不大。不过,打火机、手电筒这些东西,对人们来说还是很珍贵的,他们觉得用纯熟的钻木取火这样的传统技艺取得火种一点儿也不费事。许多村民的生活一直如此,除了在雨林中的空地上种些稻谷,养些牲畜之外,大多数的食物来源都要依赖雨林的赐予。旱季里食物相对匮乏,村里的人们一天最多两餐,甚至一餐。许多老挝村民没有种植蔬菜的习惯,需要时就去雨林里采摘。老挝村民的日子很简单,只要有吃有住就行,但对这里的人来说,拥有房子意味着你才是土地真正的主人。

猜你喜欢
僧人老挝
坐着火车去老挝!中老铁路开通在即,山川湖泊美不胜收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寺庙中有多少僧人
白云深处
“中国优秀电影走进老挝”巡映活动落幕
人生即修行
当老鼠变成虎
谁怕谁
泰国开礼仪课改造“花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