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下英语视听说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021-11-23 08:44杜洪晴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全球化一带思政

杜洪晴 潘 冬

(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18)

一、英语视听说思政教学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国家层面上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并明确地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等重要评价指标。2020年6月8日,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部署落实,2020年也成为中国高校的“课程思政”年。经过多年理论与实践探索,课程思政从2014年的萌芽期,已经到了走向深化、系统化的关键期[2]。 课程思政建设已然成为国内各大高校教改的风向标和大势所趋。如何将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融合起来,并逐步应用到各类课程教学实践中,是学者们广泛探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根据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英语专业课程需挖掘思政内涵和德育功能,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英语视听说是英语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也是一门语言技能训练课程,贯穿大一、大二两个学年,旨在通过专门、系统的视听说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语言听力理解、信息处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英语视听说课程思政改革收效甚微,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大多数教学仍以语言知识讲授和听力技能训练为主,未能充分渗透课程思政内涵,忽略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传递,缺少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考量,存在着听力材料时效性差、教学模式僵化、教师思政素养不高、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在“大思政”背景下,英语视听说需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实现听力能力与口语表达、语言技巧与人文素养、思想政治素质与外语专业素养同步提升,使学生具备国家意识、中国精神、全球化视野和思辨性思维。

目前,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课程,对英语专业思政教学研究较少,主要涉及综合英语、阅读和商务英语等课程,而对英语视听说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更是寥寥可数。在中国知网以“思政”和“英语视听说”为主题词进行搜索,仅有不到10篇相关文章。其中,李弢(2019)从课程思政视角探索了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的革新,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手段、教师主体四方面提出具体的革新举措[3];李睿等人(2020)指出英语视听说思政教学应该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形式,将英语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建设具有英语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4]。这些研究为英语视听说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框架,但研究多从宏观角度探讨英语视听说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大多采用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碎片化的融入模式,忽视了对课程思政整体的顶层设计,也缺少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析,且研究多为主观经验的总结和对教学框架的设想,缺少相关理论的支撑和指导。

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主张将各门学科的教育目标按统一标准分类,使之标准化、系列化,为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1956年,以布鲁姆(B.S.Bloom)为首的专家团队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被视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里程碑式的巨著。该理论将各类教育目标归入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又把认知领域目标进一步细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个层次。经过40多年的实践,2001年,其学生安德森(L.W.Anderson)对该理论进行了修订,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识和认知过程两维框架。其中,知识维度包含事实性、概念性、程序性和元认知四类知识,而认知过程维度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5]。 修订版进一步明确了每个能力层次的要求和训练方式,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依次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逐层提高其思维认知水平,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最初被应用于美国初等教育,随后扩展到高等教育,对促进美国高校教育目标制定、课程设置及教育评价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该理论对培养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认为其更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层次。在我国,一些研究者也将其运用于制定大学教育目标、教学评价等方面,并用于指导高校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阅读、高级英语等课程教学:沈萍(2020)依据该理论,以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为研究对象,针对线上、线下教学中的教师提问,提出了相关的设计方案和实例[6]; 谢华琼、方慧(2018)将该理论应用于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阅读能力案例分析[7]。遗憾的是,鲜有学者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与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在中国期刊网仅能检索到寥寥几篇相关论文:袁俊娥(2019)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提出的认知过程六个层级的划分,从课程思政教学思路、教学设计、评价学习效果方面探讨了该理论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启示[8];夏君(2020)利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教学实际,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完善了教学设计,客观评价了思政学习效果,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9]。但是,目前并未检索到运用布鲁姆教育目标理论研究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的思政教学成果。笔者认为,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与英语视听说课程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都具有应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可行性。

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下英语视听说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依据外语整体教育观,课程要围绕作为人的整体发展而非知识的积累来展开,在强化语言训练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加强价值塑造和人格培养,“从而形成从掌握语言,经由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塑造价值,最终达到人格至善的整体教育逻辑发展过程”[10]。 此外,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一带一路”建设等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也需要外语教育政治站位要高、格局要大[11]。因此,外语微课内容的选材与制作、思政元素的筛选、思政知识点的切入都要从“大思政”背景和全面育人的视角出发加以设计,涵盖知识选择、价值塑造和人格培养等方面,而课程思政正是将其融为一体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参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聚焦于英语视听说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选取《英语听力入门3000(3)》第三单元“经济发展”一课,围绕经济发展的主题,以全球化为背景,以丝绸之路的古今演变为脉络,着重介绍“一带一路”战略的由来、内涵和影响,思考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视听说课程设计,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为内容(语言输入——识记、理解),以辩证地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为载体(思辨思维——应用、分析),以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为落脚点(语言输出——评价、创造),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修订版,结合思政育人的主旨,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细化如下:

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事实性生词、词组、表达法经济行话:brain dump,a heads-up,a real no-brainer,the helicopter view?思考哪些场合会使用到经济行话?辩证地分析使用经济行话的利与弊是否赞成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经济行话?为什么?新闻播报:2-3人进行新闻播报,介绍和评述国内外最新的经济动态概念性什么是全球化?结合微课,完成有关全球化的单选题,口头复述全球化的定义思考全球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举例阐述小组活动:分析“一带一路”在推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作用是否支持全球化?为什么?辩论:全球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程序性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按时间顺序梳理“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由来结合微课,口头复述“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实质和框架思路结合听力材料,完成有关“一带一路”战略的判断正误题评价“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效应和未来远景小组活动:分工协作,设计“一带一路”战略历史演变的思维导图,并进行课堂展示元认知记忆经济术语的策略古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战略有哪些联系与区别?英语专业学生如何发挥语言优势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丝绸之路精神在现代社会是否具有传承价值与现实意义?与同伴对比自己对全球化、“一带一路”战略等概念的理解主题演讲:我与“一带一路”/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

(一)课前(语言输入——识记、理解)

课前,要求学生对照线上、线下学习任务单,提前观看中国大学MOOC及超星平台上有关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微课、课件等课程资源,记录学习笔记,了解相关的概念,学习知识点预习环节中的课程思政内容:1.识记——与全球化、“一带一路”和丝绸之路相关的词汇、短语和经济术语(事实性知识);2.理解——全球化的定义(概念性知识),“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演变和时间脉络(程序性知识),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联系与区别(元认知知识)。通过课前自学,学生能大致梳理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由来、内涵实质、意义影响和未来前景等内容,掌握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现代内涵,增强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为后续课堂上相关话题的深入探讨和创造性语言活动奠定基础。

(二)课堂问题导入(思辨思维——应用、分析)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需设置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国家经济动态:1. 分析——阐释经济在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梳理我国近期的经济发展趋势,思考“一带一路”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作用(概念性知识);2. 运用——思考“一带一路”与全球化的关系,概述“一带一路”框架思路(程序性知识);思考英专生如何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元认知知识)。这些启发性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语言应用服务意识,增强其服务国家的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服务,助力中国经济与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从而弥补了外语教育中国家意识元素缺位的问题,将学生的自我提升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学生回答情况,检查其课前微课自学效果,教师能及时了解学情,帮助学生查找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解决问题,引入教学重点。

(三)课堂听力练习(语言输入—理解、应用、分析)

在课堂听力训练环节中,引入相关的对话、短文、新闻等听力素材,要求学生理解经济危机、电视会议、股票市场、经济术语等概念,完成单选、判断、填空、回答问题等练习,锻炼学生记笔记、口头概括、归纳、分析、推理、讨论、回答问题的能力:1. 运用——完成有关经济行话和“一带一路”的听力单选和判断题(事实性知识),概括扶贫攻坚战略实施框架与过程(程序性知识);2. 分析——思考哪些场合要使用经济行话以及其利弊(概念性知识),是否赞成使用经济行话(元认知知识)。借助综合性语言练习,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辩证、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能客观、理性地评价事物,也培养了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塑造其人文精神。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关注听力素材中涉及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发展动态,了解国家基本的经济决策,如“一带一路”、扶贫攻坚、西部大开发等,学会利用所学词汇讨论热门的经济话题和经济现象,认清国内外经济形势,流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分析经济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差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课堂小组讨论(语言输出——评价、创造)

围绕本单元的话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汇报、新闻播报、辩论、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学会对学习材料进行自我评估和判断,实现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的协同发展:1. 评价——经济新闻播报与评述(事实性知识),思考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价值及现实意义(概念性知识),评价“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效应(程序性知识),与同伴比较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元认知知识);2. 创造——辩论:全球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概念性知识),绘制“一带一路”的思维导图(程序性知识),演讲:我与“一带一路”或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元认知知识)。通过讨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利弊,引导学生客观评价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思考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思辨性思维。通过探讨如何传承丝绸之路精神,思考丝绸之路精神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领略中国文化的精髓,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唤醒学生的传承意识,增强其母语文化认同感及文化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担当“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充当跨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政治观点,融知识、能力、素养、认知和情感于一体,能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英语知识讲授的有机统一。

(五)课后评价与反馈

课后,学生通过超星平台、中国大学MOOC平台等泛在学习方式进一步复习教师所推送的音视频资源,吸收、内化所学知识,并通过QQ、微信、学习通等方式分享学习心得,参与话题讨论,拓展新的语言文化知识,加强师生交流,形成线上、线下不同层面的语言互动环境。教师应根据平台数据、课堂表现、教学日志、学生学习笔记、作业和测验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对思政教学环节设置的合理性进行反思,动态地完善、修改教学设计。同时,教师可利用超星平台的PBL模块或学习通的分组功能开展师评、互评和自评,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完善师生互动和互评体系,提升考评精准度,使教学进入良性循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指导下,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将思政教育作为英语视听说课程教育的一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可以将思政目标与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为课程思政基本思路的梳理提供有力支撑,丰富了学生德育评价内容,从而实现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全球化一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旧全球化
思政课“需求侧”
“一带一路”我的梦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